司徒尚纪
卷首语
岭南文化 蔚为国光
司徒尚纪
常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然进而言之,一方人造就了一方文化。也就是说,某一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这虽有“地理环境决定论”之嫌疑,但它的巨大作用却不容否定。岭南北有五岭之隔,限制了它与中原北方联系,使之具有封闭性的一面,但其南面临浩瀚的南海,海上交通十分方便,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个区位特点,对岭南文化的形成和风格的影响甚巨。特别是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进入海洋时代,给岭南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和优势。梁启超在《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认为:“今之广东依然为世界交通之第一孔道……虽利物浦、纽约、马赛不能过也。”广东据此走上与世界各国交往的道路,海上丝路延伸得更长、更远,由此形成岭南文化的海洋性风格。因为海洋文化的本质是以海为商,从事海上贸易,如郑和说:“财富取之于海”。由此形成广东商帮集团,把生意做到世界各地,也推动了中西文化大交流。岭南文化得以吸纳西方文化一切有用成果,发展为时代先进文化。与此同步发展的是,广东在历史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到明清时,为满足海上贸易的需要,商品生产日益隆盛,珠三角成为最重要的商品生产基地。加上独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全国出口商品皆集中于广州再放洋,由此又形成了一个几乎全民经商的热潮。屈大均《广东新语·事语·食语》说:广东“无官不贾,且无贾不官”,“粤中处处有市”,造就了广东商业文化的优势。重商性成为岭南文化另一个重要的风格。它与岭南文化的海洋性相结合,使商品、市场、价值、竞争、法治、冒险、创新等概念深入广东人心,为走向世界,与异域文化和而不同、共存共生地发展奠定了强大的思想基础。岭南文化由此又形成了自己的开放、多元、包容等文化风格。在这些文化风格支持下的广东,如梁启超所指出的:“其民族与他地绝异,言语异、风习异、性质异,故其人颇有独立之思想、进取之志。”这是近现代岭南文化发展为时代先进文化的主要根源。岭南文化由此获得高位的文化势能和强大的辐射力,恰如梁启超所高度肯定的:“广东非徒重于世界,抑且重于国中矣。”岭南文化走出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郑观应、孙中山等文化精英,掀起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运动,对变革中国社会、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岭南文化的海洋性、重商性风格在继承其历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正以崭新的姿态和装束为实施这一伟大的战略发挥更大的作用。
《岭南文史》作为宣传岭南文化的阵地,不改初心,向以此作为办刊的宗旨。这次刊登的文章涵盖中西文化、珠江文明、历史文献、出土文物、艺术创作等,都有的放矢、开张博大,深得要领,提供了岭南文化的一个个剖面,读者细心展读,谅必获益匪浅。
(作者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聘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