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庆,田拥军
高职院校建设校园“工匠文化”的思考
黄国庆,田拥军
校园文化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体现学校软实力的一张名片。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优秀工匠,甚至是“大国工匠”的重要阵地,须转变师生观念,通过大力培育支撑“工匠文化”的价值观、营造校园“工匠文化”的良好氛围、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改革用人制度等途径,培养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工匠文化;工匠精神;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成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中国只是制造业大国,而非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表明,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呼唤一大批优秀工匠,甚至是“大国工匠”。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大力建设“工匠文化”,培养大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体现学校软实力的一张名片。高职院校加强校园“工匠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一日千里、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在世界中高端制造业中要占有一席之地,需要一大批优秀工匠。他们将是打造“中国制造”的人才基石,是实现“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力支撑。目前,影响中国制造质量和品牌价值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一种“工匠文化”。德国、美国、日本制造业强国的地位是依靠工匠精神支撑起来的,同样,这种力量也将成为实现“中国梦”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
(二)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从计划经济迈向了市场经济,很长一段时间国内众多产业居于全球产业链的下游,技术开发能力不足、产品质量不高、品牌价值低廉。加入WTO后,我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但许多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国际竞争力较弱。因此,经济转型的重点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型的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这就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种精神品质,也是营造“工匠文化”的突破口。
(三)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向内涵建设转变的需要
高职院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发挥改革创新的主体作用,顺应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的形势,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更多的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教育教学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夯实基础,练好内功。而练好内功最重要的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高职学生要成长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实践。工匠精神作为手工业发展的精神产物,它所蕴含的一心一意、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勇于创造和追求卓越等内容,对于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营造校园“工匠文化”,使学生受到环境的洗礼和熏陶,为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工匠文化”氛围中的学生更能感受劳动的快乐,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不受世俗干扰,不为名利所惑,耐得住“孤独”和“寂寞”,重视积累与沉淀,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一)轻视体力劳动及体力劳动者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认为“工匠”低人一等,这种偏见限制了工匠精神的传承。少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后去从事制造业当技工的;年轻人不愿意当工匠,工匠群体人数锐减,严重制约着“工匠精神”的产生。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工匠的校园文化氛围。正如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讲话时强调指出的那样:“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1]
(二)社会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盛行
工匠有着严谨求实的做事原则,敬畏工作,用心做事,不走捷径,在精、细、实上下功夫,有着“要做就做最好”的高品质追求。这些精神理念,与从业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紧密相关的。纵观当今社会,却是一个略显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信奉和追求的是“出名趁早”“一夜暴富”,用房子、车子、票子等来衡量人生成功与否。校园“工匠文化”建设转变陈旧的观念,正确地认识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地位,要打造一方净土,改变高职学生急功近利、浮躁的心态,扭转目光短浅的观念。
(三)制度不够完善,追求“至善至美”的文化氛围没有形成
有些制造企业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短期利益和即时利益,忽略产品的品质灵魂;有些企业不择手段,投机取巧耍小聪明,傍名牌、山寨国际品牌牟取暴利;还有些企业,有点名气就想做大做强,大搞加盟连锁,追求规模扩张,看重经济利益。反观邻国日本,许多百年老店专注“小而美”,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留下了“至善至美”的精神财富。另外,在薪酬待遇上,很多企业工匠远低于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挫伤了工匠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上述情况都成为“工匠文化”建设的消极因素,影响了工匠精神的产生、培育和弘扬。
(一)大力培育支撑“工匠文化”的价值观
高职院校建设校园“工匠文化”,必须规避社会上的消极因素的影响。(1)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增强“工匠文化”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改变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动手能力培养的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人才观;(2)学校层面要长期激励工匠和工匠精神,用长远的眼光和理解、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评价师生教育教学的成果;(3)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职业应充满敬畏与自豪,摈弃以往浮躁、功利的作风,不一味追求即时利益;(4)校园文化环境应该少一分浮躁,多一些从容;少一分急功近利,多一些宁静淡泊;少一分粗制滥造,多一些精雕细琢。
(二)创设平台,营造校园“工匠文化”的良好氛围
培育“工匠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平台。(1)高职院校可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报杂志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工匠文化”解读资料和“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了解能工巧匠的优秀事迹;(2)建设科技馆、职业体验馆等相关场馆,利用实例、视频、图片和亲自操作等形式,让学生对专业学习有初步体验;(3)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元素,打造职场化的实习实训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礼和熏陶;(4)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定期在校内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技能竞赛节,既开拓师生视野,了解前沿技术,又引领师生崇尚荣誉、追求卓越。鼓励校园技能竞赛节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选手参加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学校也要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对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选手及指导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和宣传力度,大力表彰他们,让技能的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其他的师生见贤思齐,加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并身体力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工匠”,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三)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建设“工匠文化”
学校要改变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教学改革。(1)开设以“工匠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相关课程,解读“大国工匠”故事,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和强烈情感,为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指导课程都是建设“工匠文化”的有效渠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从业人员的重要性,自觉树立崇尚劳动、尊崇手艺、精益求精的劳动观和价值观;(3)通过专业课程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建设卓有成效的校园“工匠文化”;(4)高职院校还应该突破体制上的束缚与障碍,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导师制,某些专业建立起相关的工作室。选拔德艺双馨的导师担当师傅,不仅传授给学生技术,而且有责任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职业人,通过口传心授端正学生的从业态度。学生同时也是徒弟,师生共同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
(四)改革用人制度
聘请行业企业技能大师、优秀工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已有专业课教师的提升培训,弥补动手实操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引进人才不唯学历,将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引进校园。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引领校园“工匠文化”建设。
当前,“工匠文化”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软实力的象征。然而,“工匠文化”的建设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需要高职院校坚持不懈地努力。另外,单靠高职院校的努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并且形成合力。
[1]新华网.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5-04-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5-04/28/c_1115120734.htm.
[责任编辑李漪]
黄国庆,女,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学;田拥军,男,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仪表技术、高教管理。
G711
A
1674-7747(2017)08-0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