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勇
校企文化融合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技术技能人才的思考
刘小勇
“中国制造2025”是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业振兴的战略规划,是中国制造业进入强国行列的行动纲领。在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如何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技术技能人才,已然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课题,其重点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校企文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
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中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机遇期,任务艰巨而紧迫。作为中国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并把“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战略支撑,其中培养“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队伍”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急需把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大力培养。如何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政府部门、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和学术界,特别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从校企文化融合视角切入,探求高职院校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技术技能人才的解决方案。
校企文化融合主要是指学校与行业企业文化之间的有机融合,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渗透的方式,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情境,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1]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方式,要求高职院校将行业文化及企业文化,逐步融入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之中,在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中,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职业行为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提高技术技能的培养与“中国制造2025”的匹配度和适应性。
技术技能人才是一种人才类型,是指能运用一定的知识、成熟的工艺、规范等分析解决问题,并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适应“中国制造2025”技术技能人才是一支能支撑中国制造强国的技术技能队伍,既要技艺精湛,更要了解“中国制造2025”现状,具备与相适应的职业素养,满足精品制造、智能制造对其的要求。校企文化融合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中国制造2025”匹配度和适应性过程中大有作为。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中国制造2025”技术技能人才应有之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技术技能人才最有效途径和方式,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核心的层面是校企文化融合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校企文化的融合能将企业文化中的职业道德因子渗透到校园文化中,能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受到职业道德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2)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职业性特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职业意识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等职业意识。(3)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高职院校通过联合企业开展活动,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逐步了解职业行为要求,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要培养“工匠精神”,应从职业教育抓起。把企业文化移植到校园文化之中,通过实施深层次的校企文化融合,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文化,这是高职院校的文化本性。它可以使高职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体验职业文化,感受“工匠精神”的独特魅力,体会“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积淀“工匠精神”的底蕴,从而培养学生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适应“中国制造2025”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为“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提供保障。因此,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且紧迫的任务。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提供平台,更要营造良好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个稳固的外部环境。校企文化融合能将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源源不断融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能让企业的老师进入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创新指导[3],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高职院校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制造2025”的新要求和校企文化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校企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一般规律和途径,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与“中国制造2025”的匹配度和适应性。高职院校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技术技能人才的重点,体现在培养学生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
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是校企文化融合的落脚点。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校企文化融合来促进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实习,教师走出课堂进入企业实践,能工巧匠走出车间进入课堂传授经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知素养,走入企业看素养,实习实训练素养”,使学生不但在课堂中接受熏陶,而且让学生进入企业生产管理的真实环境中,提前进行岗位熏陶,来培养学生“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职业意识、行为、道德等素养。
“中国制造2025”要求高职教育不再是培养普通技能人才的低端“培养场”,培养的不再是普通意义的“蓝领”,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和未来的“大国工匠”,因此,高职人才培养不能继续停留在简单的“形而下”的操作性教育层面,必须开展创新教育。(1)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吸收更多企业文化,将企业的创新文化融入到高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营造一种大胆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和勇于探索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破除因循守旧的观念,解放思想。(2)用企业创新文化培养学生善思、善想、善问的品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3)秉持“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原则,可以将企业创新案例作为学生创新情境,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离不开的“基因”,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文化和信仰。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建设、教材开发、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和行为养成各环节,从原来单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转变为更加注重培养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信仰。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将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传统文化、自然文化视为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打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文化育人模式,使学生通过学习企业工匠,学习身边的工人,培养他们优良品质和职业情操,让“工匠”们的切身经历成为锻造学生品德和“工匠精神”的利器。
[1]刘小勇.校企业文化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N].中国青年报,2013-10-22(5).
[2]张晗,刘为,关曼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75-76.
[3]李建军.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3):18-21.
G715
A
1674-7747(2017)23-0036-03
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思政课题“职业素质养成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Z15A011);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重点课题“‘工匠精神’的德育功能开发与运用研究”(项目编号:2017SK01)
刘小勇,男,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职业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