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将军与《孙子兵法》
邵 青
吴石将军不仅是功勋卓著的潜伏英雄,同时还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尤其在《孙子兵法》研究领域有很高的造诣,思想深刻,见解独到。深入挖掘吴石将军与《孙子兵法》的渊源及对孙子兵学发展的贡献,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还原吴石将军的真实爱国报国形象,而且也为深入研究民国孙子学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填补了空白,对于孙子学术史是有重要意义的。
吴石 《孙子兵法》
吴石,字虞薰,号湛然,1894年生于福建闽侯螺洲。曾先后担任国民党军上校教官、军事厅参谋长、参谋本部处长、第四战区中将参谋长、军政部主任参谋兼部长办公室主任、史政局局长等职位。1948年底调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6月去台湾后任“国防部”参谋次长,1950年6月10日被害于台北,时年57岁。
一提到吴石,不少人会联系起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的原型。其实,吴石将军不仅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隐蔽战线的英雄,而且还是驰骋疆场的骁将,著述丰富的军事理论家。抗日战争时期,吴石将军曾率部在战场上与日军作战,并运筹帷幄,功勋卓著。吴石将军学识渊博,兵学涵养深厚,勤于笔耕。他酷爱中国优秀传统兵学文化,尤其对《孙子兵法》情有独钟。吴石将军关于《孙子兵法》的主要观点集中体现在其于1936年出版的著作《孙子兵法简释》一书中。该书密切联系近现代军事理论与战史案例,对《孙子兵法》加以诠释阐述,体现了其独到的见解和融合中西的学术造诣,是民国时期《孙子兵法》研究的重要著作,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为一个有着炽烈家国情怀的爱国军人,吴石将军不仅仅单纯从兴趣爱好出发研究《孙子兵法》,而是将自己的学术所擅与民族救亡所亟需密切联系在一起,紧紧围绕挽救民族危亡开展自己的研究。吴石将军非常重视民族精神,强调民族精神不仅是国家强盛的根基,而且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吴石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历经千年而不朽,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中国要救亡图存,战胜敌人,实现国家强盛,就必须学习和借鉴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学智慧。
一是“举国一致与必胜之观念”。吴石将军认为,《孙子兵法》开篇便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生,可与之死,而民不畏危。”其用意在于强调不可轻率发动战争,要发动战争就必须做到“合乎道”。“合乎道”也就是“名正言顺,上下勠力同心,生死与共”①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7、8、8、8、10、13、11页。。换言之,如果战争目的正当,全国人民进行战争的意志坚定,能够做到举国一致,同仇敌忾,就一定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吴石将军并举例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当时国际舆论多认为,法国国内党派纷歧,社会墮落,难以与德国一战。但是,当战争爆发之后,法国社会各阶级从士、农、商到贵族富豪都能团结一致,奋起抗敌,“其于祖国危急存亡之秋,能上下一心,消泯私见,同舟共济,终博得最后之胜利”②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7、8、8、8、10、13、11页。。因此,“举国一致”意义重大,直接决定战争的最终胜利。正如古语所谓“师克在和”。当然,“民与上同意”,也包括了军队之间的上下同心、内部团结,即如《谋攻篇》所言,“上下同欲者胜”。吴石将军并援引《战斗纲要》纲领中相关规定指出:“协同一致,以达战斗之目的,极为重要,不论兵种,不问上下,必当勠力同心,举全军一体之实力,方期得战斗之成果”③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7、8、8、8、10、13、11页。。强调古今原则一致,证明“是孙子对上下一致为胜利之先导,良为千古不磨之至义也”④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7、8、8、8、10、13、11页。。
二是“精神的要素之重要”。吴石将军认为,《孙子兵法》十分重视各种有形要素,尤其认为精神要素异常重要,并再三强调,要想战胜敌人,就要大力借助精神的作用,以夺敌军锐盛之气,震撼敌将,使其衰馁并屈服。如《军争篇》提到,“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又如《九地篇》指出,“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等等,都是《孙子兵法》重视在战争中利用精神因素以求努力达到作战效果的表现。近代以来的军事家将战斗力要素划分为精神要素、有形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及统计要素等方面,强调不仅要重视物质要素、有形要素,而且要重视精神要素、无形要素,其观点与《孙子兵法》无异。吴石将军联系实际指出,近代以来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火器的威力大大增强,但是精神威力往往足以打破火器之威力。因此,无论物质方面如何进步,影响战斗胜负的主要因素仍为精神要素。如《战斗纲要》纲领中便写到:“战捷之要,在综合有形无形之各种战斗要素,发挥优于敌人之威力。”⑤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7、8、8、8、10、13、11页。而所谓“无形”战斗要素,指的就是精神要素,这与《孙子兵法》又不谋而合。“盖当战斗之时,必须上下一致,勠力同心,发扬其爱国之至诚,砥砺其献身之大节,始克获胜利,故常使军队保有此种精神,而指向于敌军。”⑥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7、8、8、8、10、13、11页。
三是“将帅及其指挥统御”必备要素。主要包括将帅的重要性、将帅五德、将帅指挥统御才干等方面。首先,就将帅的重要性而言,其作用相当于军队的神经中枢所在,将帅有没有才能,不仅关系军事上的胜败,而且影响国家的存亡,十分重要。《孙子兵法》反复强调将帅的作用,其用意“盖亦师太公所谓:将者国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之意。极知将帅与国家关系之重要也。”⑦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7、8、8、8、10、13、11页。正因为如此,《孙子兵法》对于选用将帅极为重视。《作战篇》强调:“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谋攻篇》说:“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其次,关于选将的标准,《孙子兵法》列有“智、信、仁、勇、严”等五德。吴石将军分析指出,这五德的顺序排列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前后相承,缺一不可。其中《孙子兵法》把“智”列为五德之首,原因在于:“兵者,诡道也,奇正虚实变化莫测,运用其妙,全在审势度时,非胸中有智计,韬略过人者,不能胜,故尚智。”①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11页。“智”必辅之以“信”,因为“徒有智,而无信赏必罚,守时践言之诚,则众志疑阻,军心懈怠,虽有优越之谋,无以为功”②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11页。。虽有“智”与“信”,但为将者如果性情凶暴,像项羽那样无度滥杀,即使百战百胜,而民心已失,于事无济。“故次之以仁,以期得人心。”③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11页。关于“仁”之后的“勇”与“严”,吴石认为:“已得人心矣,若主将有生之乐,无死之心,上下相效,畏葸狐疑,仍无足以杀敌致果,故必次勇。既勇矣,而军令懈弛,刁斗不严,则亦足以惰军心,而难用命,故足之以严。”④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11~12页。最后,指挥统御是维系军心和战略实施的第一要务。吴石将军指出,《孙子兵法》对这一点尤为关注。如《九地篇》提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这是强调全军上下协同一致,联络完备,配合紧密,行动高效。小部队是这样,大军也应当如此。这对将领的操守素质提出极高的要求。如《九地篇》指出,“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以及“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吴石将军指出,这里是强调将军应以镇静、严肃的态度,公正、严谨的行事,先使部队感动并信服,进而采用种种令人难以揣度的手段,使部队即使处于凶危险恶的境地,也能泰然处之,深信不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出死入生,无不如志之意”⑤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11~12页。。吴石将军还联系《形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一句指出,自古以来,名将统率军队,往往首先修养统御所必须的德操(修道),同时熟谙战略战术的原理原则(保法),然后善为运用,以指导作战(为胜败之政)。同时,指挥统御还要随机应变,善于灵活运用。如《九地篇》之“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正是强调用兵的运用之妙。因此,学习《孙子兵法》不仅要掌握其中的基本作战原则,而且要在遵守作战原则的基础上,善于顺应敌情,临机应变。
四是“政略与战略之关系”。吴石将军指出,战争不是单纯的军事行为,而是国家大事,政略的重要性在战略之上,战争必须服从政治。应由政府确定最高战争指导及主要事项,包括战争决策、兵力多少、统帅任命、作战规模等方面。如《始计篇》云:“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又如《谋攻篇》指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等,都是论述政略与战略的关系。因此,凡是高级将帅,不能不知道政略。吴石将军联系实际告诫用兵者,高级统帅因昧于政略而失败的例子,在战争史上并不鲜见。
五是“统帅之独立”。吴石将军强调,在战争没有爆发之前,政略决定战略,但当战争开始之后,则战略居于主体地位,政略就应当给予战略以种种方便,这是处理政略与战略关系必须注意的方面。政府一定要力戒对于军事的妄加干预,以免扰乱原来的作战部署,招致失败。政略掣肘战略,为战争必败之道。正如《谋攻篇》认为:“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历史上此类事例甚多,后人必须深以为诫。政略机关不掣肘将帅,才有胜利可言。孙子的远见卓识虽历经千古而仍生机勃发。《谋攻篇》指出:“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亦如《地形篇》所言:“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即强调将帅在作战中应当重视自己的判断,紧急情况下,对后方政略机关的干涉,可以置之不理。
第一款为“速战速决”。吴石将军认为,速战速决为《孙子兵法》用兵的第一要谛。《孙子兵法》力戒兵事久拖不决,强调贵胜不贵久。如《作战篇》强调,“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以及“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故兵贵胜,不贵久”。另外《谋攻篇》提到“毁人之国而非久也”,以及《九地篇》指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吴石将军指出,速战速决也是近代以来作战的最大信条,普遍应用于战争中。如普鲁士在普法战争和普奥战争中,都是应用该原则战胜法国与奥地利的。日俄战争中,日本也是应用该原则战胜俄国的。相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因为未能实施其原定的速战速决作战原则,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最终导致失败。由于战争损耗极大,费用浩繁,征调烦苦,如果旷日持久,将导致人心懈弛,志气衰退,国力亦将削弱,资源涸竭,人心恐慌,失败随之而来,即使有智者也无法善其后。因此,战争中必须善于利用各种作战手段实行歼灭战,从而迅速结束战争,避免陷于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第二款为“奇袭与诡计”。吴石将军指出,善用奇兵是《孙子兵法》的得意之笔。《孙子兵法》极其推崇奇袭,强调出敌不意、奇袭敌人为获取胜利的要谛。要求善于利用敌人弱点,或抓住有利之机以冲敌之虚,从而获得出奇制胜之效。如《势篇》揭示,“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以及“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又如《计篇》认为,“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再如《虚实篇》指出,“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等,都是强调用兵作战要善于出奇,运用诡计使自己立于主动地位,使敌人被动迷惑惶恐,不知如何应付。吴石将军联系近代西方兵学史指出,以往西方并不重视诡计,直到斐得烈大帝以及拿破仑时,这一状况才有所改变。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作战方“往往出以奇秘,企图牵制,佯动,欺骗,以及出敌不意之包围,迂回等”①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22页。。因此,不难推测,“将来战争,因兵器愈益精巧,科学之应用愈广,真面目之冲突,其成功将愈难,则奇袭诡计,自愈臻其重要性”②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22页。。由此可见,孙子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先知先觉者。
第三款为“攻势之推重”。吴石将军指出,战法有攻势与防御二种,攻势作战,其目的为积极的,地位为主动的,行动为自由的,精神上是有利的,这些都是防御所不能企及的。《孙子兵法》既然以速战速决作为唯一准则,则其重视攻势作战为不言而喻。同时,《孙子兵法》强调战争并非易事,只要动武必将有所损失,因此极力提倡以和平手段打败敌人。如《谋攻篇》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及“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正是表达该意。同时,《孙子兵法》又极力提倡出奇制胜,如“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地篇》)。《孙子兵法》还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视战场状况而临机决定攻防的运用。如《谋攻篇》指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形篇》进一步强调“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吴石将军认为,近代以来,火器异常进步,尤其要重视攻势作战的运用。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法国因为轻视并抛弃绝对攻势,导致军队受到极大损害和无价值的牺牲,战后评论家对此多加指责,当引以为戒。由此,足见《孙子兵法》对攻势作战的认识可谓燎如观火,极其高明。
第四款为“兵力之优势”。吴石将军认为,《孙子兵法》重视以优势兵力压倒敌人,其用兵主张包含三层意思:其一,依据敌我兵力而确定战斗方法。如《谋攻篇》指出:“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其二,兵力运用得当与否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如《谋攻篇》强调:“识众寡之用者胜。”其三,用兵之妙在于通过运计用谋,以求在决战点或重点方向造成优势局面。如《虚实篇》指出:“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吴石将军还引用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相关论述指出:“兵力不能占绝对优势时,则依兵力之巧妙运用,俾于决胜点得占绝对之优势,而为期确实起见,即他方面不利,亦能为努力支持,待主决战获胜后,再图补救。”①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25页。亦即如我方兵力与敌方兵力比较不能占绝对优势时,通过巧妙运用,在局部战场上能够做到我众敌寡,造成局部优势,也能在决胜点方面占优胜。由此可见,《孙子兵法》的见解与现今统帅的指挥纲领、战斗纲要规定有着惊人的一致。
第五款为“用兵之慎重主义”。吴石将军指出,《孙子兵法》的战术思想,首推慎重。如《形篇》提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意思是先整备充实自己的军队和阵形,以乘敌人军队阵形不整时予以攻击。《孙子兵法》反复叮咛,用兵者一定要在作战准备方面做到万无一失,防败于未然,从而营造必胜的各种必要条件。如《形篇》指出:“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另外,《孙子兵法》既主张奇袭诡诈以胜敌,又强调必须时时戒备敌人奇袭诡诈。如《九变篇》提到:“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同时,《孙子兵法》还强调,要做到战斗准备充分,还必须警戒严密,搜索周到,由此可见用间之重要。《孙子兵法》对于用间有专篇论述,其用意也在此。对此,吴石将军指出,现今各国现行战斗纲要、野外要务令各书,对于警戒搜索,也都有详密之规定,这又是古今一致。我们读《孙子兵法》尤其应当予以注意。
第六款为行动之猛烈。吴石将军认为,孙子用兵的原则是在未采取军事行动时十分慎重,而一旦行动之后,则极其注重猛烈,以迅雷疾电之势扑向敌人。如《势篇》指出:“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险则强劲,使敌人不能抵挡;节短则如狮子搏兔,一鼓作气,达到成功。又如《形篇》指出:“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又如《势篇》指出:“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强调的是部署军队阵形,应当选择合适时机地点,形成如积水下决般的状态。指挥军队参加战斗,应当造成如圆石自高山坠落一样迅速猛烈的形势。其中“形”是突出空间感,力量庞大;“势”是强调时间感,速度快。又如《军争篇》提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所谓“如林”“如山”“如阴”,都是强调没有采取行动时的慎重;所谓“如风”“如火”“如雷霆”,则是指行动时的迅疾。另外,吴石将军认为,《九地篇》中“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寥寥数语,实际上包括了“诡诈,慎重,猛烈之三大主义”①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29、30、31、31页。。
第七款为战略机动。吴石将军指出,机动的意义是指在两军交战前后军队所采取的作战行动。然而,德国兵学家对机动的解释,还含有“诱敌以造成其失误,并乘机对敌采取作战行动”②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29、30、31、31页。之意,即当敌我两军对峙,且兵力等在均衡状态下时,我方通过机动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好时机,并且巧妙捕捉这一时机,从而使我方占据优越地位并取得战争胜利,认为这是机动的特征。对此,吴石将军认为,其实《孙子兵法》对机动方法以及机动之利弊,都早已揭示得极为详细。如《军争篇》指出:“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其所述舍直取迂,转患为利,后敌发而先敌至,就是强调只有重视利用机动力,才能出敌不意,获取先机。又如《军争篇》提到,“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更是极言机动之利。但为了不使机动的实施受到妨碍,应当通过必要的侦察谍报,预先掌握敌国的企图以及战地形势等。因此,《军争篇》接下来便提到:“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吴石将军还联系近代战史指出,近代以来,各作战国都非常重视战略机动。如德国施里芬伯爵制定的对法国作战计划,运用“大旋回机动作战”,正是善用以迂为直之妙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借此获得了许多胜利。因此,“吾人对于先哲垂训,自宜拳拳服膺而勿失也”③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29、30、31、31页。。
第八款为地形之利用。吴石将军指出,《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言“五事”之三即为“地”,而地有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之分,“凡用兵必先熟知地形。知远近则可作迂直之计,知险易则审步骑之长,知广狭则可度众寡之用,知生死则可明胜败之势”④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29、30、31、31页。。联系《形篇》“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一句,进而可知,《孙子兵法》强调的是用兵必先知战地之度(指远近以及其他一切与地有关的因素),因为明晓这一点,有助于确定在不同战地兵种运用与兵员数量的不同。例如,险阻之地就不能用大量兵员。然后,进一步判断敌人的兵力,观察敌人的情况,考虑利害,比较得失,从而确定一切部署。这样一来,胜算之多寡便了如指掌。同时,由于地形对战争胜败的影响十分重要,《孙子兵法》极为重视对地形的研究。如在《地形篇》指出:“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在《地形篇》中论及地之道有六,即通、挂、支、隘、险、远,这是就地形情况而言。《九地篇》又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之分,这是就不同地域状况下的用兵之法而言。至于特种地形利用,则在《行军篇》中专门论及。如《行军篇》中指出,“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这是山地战的要领;“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则又为古今中外河川防御战的原则。吴石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所阐述的各种地形及相应处置之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其主要精神在当下的《战斗纲要》中都有所体现,仍是实际行军作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孙子兵法》对于战费与后方补给极为重视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如《作战篇》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吴石将军指出,在兵器械具简单、人力物力价值低廉的春秋战国之际,出动十万之师作战,就要日费千金,那么今日战争费用之浩繁巨大,就更是不言而喻了。所以,《作战篇》中提到的“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和“故智将务食于敌”,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取用于国”,是指兵器等军械必须依靠本国制造输送,至于粮秣等,则可以就地征发。即使在今日,补给之最良方法,亦不外如是。尤其是远征部队,如果不能“因粮于敌”,战争将终究难以持久。吴石将军进而认为,《九地篇》所言“重地则掠”,是指既已深入敌境,则当占据富饶之地区,以便于征发粮食与其他资源。《军争篇》“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是再三强调辎重兵站为作战之命脉所在,极其重要。《九地篇》指出“重地吾将继其食”,是说当深入敌境、后方联络线延长时,必须高度重视部队粮食及其他军需品的保障与供给。确保并有效地利用战地资源,为战争指导上的重要原则。这是解决大军在外作战的良方,古今无异。近代军事学家所谓“以战争养战争”“能利用战地之资源,与战利品,则军之后方联络不受束缚,运动之自由可增进,而国内负担大见轻减,国民对战时状态可以久支”①吴石:《孙子兵法简释》,兵学研究会,1936年版,第36页。,与《孙子兵法》说的是同一道理。
综上所述,吴石将军深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传统为自豪,尤其推崇《孙子兵法》这一中国优秀传统兵学文化的杰出代表,并重视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形势发展需要对《孙子兵法》进行研究。所以,深入挖掘吴石将军在孙子兵学领域的贡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探讨、研究民族优秀传统兵学文化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作用。《孙子兵法简释》一书,是吴石将军用现代思维和方法对《孙子兵法》进行研究的一部佳作,此书出版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一年,作者的目的在于充分汲取《孙子兵法》的有益成分并充分发挥其利于克敌制胜和民族救亡的时代作用。所以,此书虽然只有薄薄几十页,但分量却很重,在当时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二是可以为吴石将军研究增添新的内容。通过对吴石将军与《孙子兵法》之渊源及研究、贡献的挖掘,有助于进一步还原吴石将军的真实形象,使其更加生动、丰满和具有感染力;同时,也可以让世人知晓,吴石并非仅仅是一般人眼中的曾长期潜伏于敌巢的英勇的红色情报人员,更是一位文韬武略兼备、学养造诣深厚、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的军事干才。
三是对于民国时期孙子学术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吴石将军的《孙子兵法简释》及其他相关著述作为民国时期孙子学史的重要内容,有着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是研究民国时期孙子学史发展与流变的第一手资料,值得我们对其认真进行发掘、梳理和研究。
四是为新形势下《孙子兵法》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吴石将军以区别于以往传统的新思路和新范式对《孙子兵法》进行研究和阐述,重在诠析孙子思想并结合当时战局和现代军事思想予以注释说明,以充分发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传统兵学文化的现实价值和作用。这些,对于今天推进《孙子兵法》的研究,无疑仍具有借鉴意义。
General Wu Shi and The Art of War
Shao Qing
General Wu Shi not only is a hidden hero with eminent services, but also a famous strategic theoris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reached attainments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The Art of Warand had deep thinking and unique understanding. Deeply exploring General Wu Shi’s relation with The Art of Warand the contributions he rendered to the studies of Sun Zi’s military science not only can restore General Wu Shi’s patriotic image, but also can provide treasured materials for the studies of Sun Zi’s military scie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Sun Zi’s academic history.
Wu Shi;The Art of War
B22
A
2095-9176(2017)06-0090-08
2017-07-22
邵青,女,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