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余意梦婷 王德明
略论况澄哀悼诗之特点
文 / 余意梦婷 王德明
况澄在清代广西文学界甚至岭南诗词界中占有重要地位。况澄哀悼诗数量极多、类型完备;多以叙纪事、用组诗形式记录下逝者一生的故事;其情感表达也较为克制含蓄。况澄哀悼诗之特点与其仕途经历、个人生活以及清代诗风尤其是清代广西诗风有一定关系。
况澄;哀悼诗;独特性;叙述纪事;组诗
况澄(1799—1866),字少吴,号梅卿,清代广西著名诗人。况澄一生博学广记、著述繁多,在文字、史证、文献等方面造诣较深,其共有著述70多部,现有馆藏60余部[1],且几乎全是珍贵的手稿。但目前学界对其关注极少,这与他在清代广西诗词界之地位、作品之馆藏现状极为不符。故本文以况澄诗歌中较有特色的哀悼诗为研究对象,以管窥其作品之文学性。
从况澄最重要的诗集《西舍诗钞》十六卷来看,在2200多首诗歌中,仅哀悼诗就有131首。虽然哀悼诗的数量在况澄全部诗歌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就一位诗人而言,其哀悼诗的数量还是比较多的。
其实哀悼诗早在《诗经》时代就有记载,其先声可追溯到表现男子睹物思妻的《邶风·绿衣》。但学界则认为真正开哀悼诗先河的应是西晋的潘岳。自潘岳《悼亡》之后,千百年来,哀悼诗名篇不绝,如唐元稹之《遣悲怀》、宋梅尧臣之《哀马》、元姚燧之《挽甥壻》、明于谦之《七夕》、清厉鶚之《悼亡诗》等。况澄仅一人就有131首,这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是相当鲜见的。与历代善于写哀悼诗的潘岳(70首)、元稹(71首)、李商隐(17首)、李煜(7首)、孟郊(46首)、韦应物(29首)等相比,况澄哀悼诗的数量是最多的。
根据哀悼的对象不同,哀悼诗往往相应地被分为悼亡诗、悼亲诗、悼友诗和悼物诗等四类。而况澄的哀悼诗几乎囊括了上述所有类型,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况澄的悼亡诗共有53首,分为悼念发妻和悼念爱妾两类。其中悼念发妻周恭人的诗有20首:《悼亡二十首》(七绝),而悼念爱妾安秀云的诗有33首:《悼安姬》1首(五律)、《悼安姬秀云三十首》(七绝)、《梦安姬秀云》2首(七绝)。
其悼亲诗共有23首,分为悼念子女和悼念亲戚两类。其中悼念子女的诗有11首:《悼女都生》1首(五古)、《哭善儿》2首(七律)、《哭多儿六首》(五绝)、《见常儿断句,感赋。时丙辰季冬望日,距殇期已两月矣(二首)》(七绝)。悼念其他亲人的诗有12首:《哭含仁叔(四首)》(七律)、《悼敢妹八首》(七绝)。
其悼友诗共有47首,分为悼念师长和悼念朋友两类。其中悼念师长的诗有14首:《挽吕春麓夫子》4首(七律)、《挽朱勋楣先生二首》(七律)、《挽朱虹舫先生》4首(七律)、《挽李芝龄尚书师四首》(七律)。而悼念朋友的诗有32首:《慨梁心源》1首(七古)、《吊陈莲峰将军》1首(七绝)、《吊沈朝阳》9首(七绝)、《乙巳、丙午两年,延李君昌沛课美生辈。十月间,李抱病数日卒,诗以吊之》4首(七绝)、《挽粟介石》1首(七律)、《挽周虞裳》1首(七律)、《挽徐莲峰同年》1首(七律)、《悼友五首》(七律)、《哭梁省吾同年三首》(七律)、《哭蒋元峰方正二首》(七律)、《哭蒋篙士钟麒二首》(七律)、《挽周渊如茂才》2首(七律)。另外还有悼念朋友之子的诗《闻蒋霞舫太史奉太夫人讳,后其子殁于京师,事与予同,悲感有作》1首(五绝)。
其悼物诗并不多,仅4首,即《院中牡丹己含苞矣,误易新泥,遂枯。作诗惜之(四首)》(七绝)。其它哀悼诗也有4首,即《题〈李守戎廷扬志铭〉后》2首(七绝)和《拟王炎〈挽西施〉》2首(七绝)。
况澄哀悼诗在思想内容的表现上不外乎于传统,但在表达方式上有特色。
第一,况澄的哀悼诗多以叙纪事,较少抒情,以期通过对逝者生前故事的叙述来呈现其死后家人的悲痛。中国古诗历来是拙于叙事、长于抒情的,虽然也有汉乐府及一些文人叙事诗,但相对于庞大的抒情之作,以叙事著称的诗歌可谓寥寥无几。而哀悼诗作为悼念血亲诤友之作,其真挚情感的直接抒发更是自然而然。况澄却一反传统,抛弃了以往哀悼诗专注抒情的做法,以大量的叙事来取代抒情。最有特色的是,他重点着笔于叙述逝者生前的故事,尤其是其死亡的原因和过程,反倒对历代诗人都较为注重的逝者死亡的结果和诗人自身的反应着笔较少,所以颇有些特色。比如他的五古《悼女都生》:
VCI已被广泛接受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且加重社会负担。因此,VCI的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VCI与脂代谢紊乱尤其是LDL及apoB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明确这一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对VCI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多,但对LDL与apoB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仍需大量研究进行探索。未来,早期管理和发现高脂蛋白血症(尤其是LDL)对认知障碍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下堂误一蹶,十日遵夭疡。汝虽侧枝出,嫡母爱异常。壮年始得汝,差足慰衷肠。昨者汝弟生,喜汝为之倡。相依仅两月,舍弟独远翔。回思欢绕膝,灵迈兼所长。学语操北音,进食呼爷娘。宦游虽寂寞,旅况亦相忘。何期中酷暑,烦热入膏盲。新秋到几日,不见西风凉。明珠坠稀露,弱植摧余芳。葬汝斜街西,魂梦时仿徨。汝母素婴疾,争禁泪沾裳。遣怀抚汝弟,只影转增伤。
该诗共28句,前22句都是叙述女儿离世前的生活状况,并重点叙述了女儿离世的原因和过程;只是到了最后6句才写到女儿离世后家人的反应。全诗140字,诗人无一处直发情感,但其失女之痛却早已注入其生死前后事件的叙述中。再如他的《悼敢妹八首》,前六首不仅指出妹妹离世的原因是“误投医药”,而且还详细地叙述了病情的发展过程:从她开始时“蓬门终岁不舒眉”,到后来“床蓐经时体力虚”,接着是“闻说病中犹强起”,然后发展到“气息奄奄太瘦生”,最终演变成“泉台一去路茫茫”。而只有后两首才写到妹妹离世后自己的反应。从全诗的篇幅来看,诗人叙述的重点显然是妹妹离世的原因和过程,其离世后诗人的反应反倒是其次了。像况澄这样以大篇幅叙述取代抒情的写法,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是鲜见的,也是较具特色的。
第二,由于况澄哀悼诗较注重叙事,有时为了顾全所叙故事的完整性,多以组诗的形式出现。在况澄的131首哀悼诗中仅有六首是以单首出现,其余全部是组诗。其组诗的特点就是通过每一首诗的叙述,把逝者生前死后的情景串联起来,仿佛一部完整的回忆录,而诗人的悲情就暗含在这些回忆中。以七绝《悼安姬秀云三十首》为例:从秀云嫁入况家开始,先写其体质文弱但很有文才,再回忆其与诗人同游的情景,最后才写往事如烟,佳人已去。这组诗就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读者可从这一故事推断出诗人对志同道合爱人的逝去是多么的悲伤。
第三,况澄的哀悼诗在情感的表达上较为含蓄克制,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因为哀悼诗是为歌颂逝者的美好,表达生者的哀痛而作,所以其在情感的表达上大多较为直接外露,尤其像悲叹官场险恶、文士怀才不遇一类更是直抒胸臆,愤世嫉俗。比较有名的像刘克庄的《哀江帅张常二首》和梅尧臣的《哭尹师鲁》,他们都在赞扬友人英勇善战或才华横溢的同时,也对朝廷的腐败无能和官场的险恶沉浮给予了最直接的抨击与指责。而对于这种情况,况澄的情感表达则是较为克制的,比如《挽徐莲峰同年》:
谪宦偏荣为直言,圣恩仍许住仙垣。
寄怀瓮牖诗成帙,爱客壶园酒满樽。
流水似催人代速,高山尚有典型存。
诗人虽为友人无法展现抱负而深表遗憾,对其“被贬”一事略有微词,但仍恭于圣意,说“圣恩仍许住仙垣”。显然,况澄对此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怨愤之意,反而说皇帝贬徐莲峰还是开了隆恩的。他的《周云门明府》一诗亦是如此:仅用“政冗簿书疲昼夜,时违宦海有风波”一句带过周云门的死因,这与况澄对他的怜惜是极不相符的。又如他的《哭善儿(二首)》仅为悼子而悼子,并未就此生发出更多的人生感慨。这一点也是不同于历代很多哀悼诗人的,比如孟郊在其悼子之作《杏疡》中,除了发泄失亲之痛外,还有愤世嫉俗之感:“踏地恐土痛,损彼芳树根。此诚天不知,翦弃我子孙”。又如孟郊在《悼亡》中就用“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一句既表达了对爱妻的悼念,也发出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
况澄哀悼诗之特点与其仕途经历、个人生活以及清代诗风尤其是清代广西诗风有一定关系。
首先,况澄哀悼诗之特点与其仕途经历有关。况澄出生于广西科举家族,父亲曾为通议大夫,善文字音韵,母亲曾为临桂女史,是广西四大诗人朱琦的从姐[2]。从《西舍诗钞》中的《少吴歌》推断,况澄在二十四岁中进士之前,都只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由于深受儒家思想和家庭传统的影响,他的哀悼诗对于情感的表达一般较为克制含蓄,尤其注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当然,这也与当时清政府为维护思想统治,大兴文字狱,文人学者不敢大胆直露指责时弊有关。况澄的仕途一直不太顺利,二十五岁入仕后,先是在农部、户部、刑部作过郎官,几经沉浮,最后在河南按察使位上,因开封水患被罢,时年四十五。虽然被罢官后况澄甚为难过,但也还算释然,能在家乡潜心为学,所以才有后来的学术大成。换言之,他的哀悼诗之多也与他后来有较多时间思考、创作以及整理诗作有关。
其次,况澄哀悼诗之特点与其个人生活有关。和坎坷的仕途相比,他的个人生活更为不幸。他一生共有十一名子女,但其中有七个先后夭折,子女逝去的同时妻妾也相继离开。“这些至亲,在况澄的生命中占据了极大的分量,他们的离世是况澄人生中最伤感的情结”[3],所以况澄之哀悼诗也可以说是亲人去世的不幸档案。另外,从况澄本人“广交非素襟,良友得四五”(《寸馆杂诗》)的诗句来推断,他的朋友是较少的,所以妻、子、友的离世对于他的打击一定是巨大的。再加上况澄本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4],所以其情绪的宣泄,更喜欢付诸于笔头,凄婉悲戚情感的外化,自然就有了况澄各种类型的哀悼诗,其哀悼诗类型之全的重要原因正在于此。
再次,况澄哀悼诗数量之多与清代哀悼诗之繁荣有关。其实明代哀悼诗就很发达,虽然未出现像潘岳、李商隐、梅尧臣这样的大家,但在数量上已是以往历代之和。而后,明代诗人喜作哀悼诗之文学传统又以余风形式对清初诗人有较大影响。再加上明清易代导致的国破家亡、世风变移,引发了诗人的悲郁情伤,使他们主动创作哀悼诗。很快,清代文坛出现了大量的哀悼诗人,如王渔洋、查慎行、纳兰性德等,众多诗人对哀悼诗的大量撰写,凝聚形成了文学风气,这也促成了整个清代哀悼诗的繁荣。由此,况澄哀悼诗之多是时代诗风所致。
最后,况澄哀悼诗之特点还与广西诗风有关。广西诗歌随着科举队伍的壮大而不断发展,由宋元以前的不发达到明代的发展再到清代的高潮,而况澄所生活的嘉庆、咸丰时期,也正是广西诗歌数量最多的时期,所以生活在那种环境之下的况澄,诗歌数量极多也是自然的。另外,况澄哀悼诗多以组诗形式出现还与广西诗人喜用组诗的文学传统有关。查阅现存广西各诗人集,我们发现那些受人称颂的名篇也多为组诗。
况澄的哀悼诗有别于他人的特点,是其诗歌的新颖之处,但就其文学性来讲,由于太注重逝者死亡原因与死亡过程的交代,太过于注重叙事手法的使用,导致其诗往往语言不够简洁,韵味也有不足。同时,他对自然感情的抒发太过克制,过于讲求儒家的诗教传统,所以情感表达往往不够强烈,没有给人淋漓快意之感。这也是况澄哀悼诗的不足之处。但他的诗歌所表现出的独特价值,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1]麦群忠.广西清代著作家况澄作品述略[J].图书馆界,2009,(3).
[2]李巧玉.况澄《西舍诗钞》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3]方芳.况澄生卒年考辨[J].广西社会科学,2005,(12).
[4]方芳.《西舍诗钞》校注[D].广西大学,2003.
I207.22
A
1005-9652(2017)03-0156-03
(责任编辑:虞志坚)
余意梦婷(1982-),女,广西河池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桂林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西诗学比较研究。
王德明(1963-),男,广西灌阳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西诗学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