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霞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胡彩霞
随着国家对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实施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从我国当前城乡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仍然面临着机制壁垒、观念桎梏、资源失衡等诸多障碍和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应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以教育制度的现实性与灵活性、教育资源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教育对象的公平性与人本性为理念,构建政府层面的现代综合治理、院校层面的统筹和谐发展、社会层面的主动性学习意识养成等路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
“通过建立层次齐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满足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乃近几年国家对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呼声,也明确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然而,我国当前新增劳动力就业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据有关机构的监测表明,“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左右,城镇将出现2.2亿左右的新增人口,其中绝大多数为农村转移人口”。对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技术水平不等的劳动者进行培训从而适应市场需求,职业教育起着强有力作用。覆盖各类劳动力群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突破城乡分割局面,从而避免城乡矛盾激化,是各国长期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诸如美国“乡村复兴”模式、英国“新城运动”模式、法国“乡村新城”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日本“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不仅表明了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也大大加强。梳理我国近年来制定的职业教育法律、政策变迁,从具有代表性的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可以看出,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日益明显:(1)扩大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从单纯的农村劳动力向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型职业农民、农村新成长劳动力、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延伸,农村职业教育的涉及到的受益对象明显壮大;(2)扩充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内容,从单纯农村技术的开发与推广转向“三农”能力的提升、新农村建设以及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等多层面服务拓展;(3)加强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力度,从仅仅增加对农村职业培训的经费、城市对农村的支援等“输血型”扶持向遍布城乡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农科教结合、城乡合作等“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城乡职业教育统筹过度。这些足以表明,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也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新型城镇化是近几年政府强调的重点工程之一,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城镇化发展思路,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明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认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制定更是从战略指导层面促使了新型城镇化进程。新型城镇化的“新型”更加强调民生幸福,强调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的崭新城镇化过程。[1]“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乃新型城镇化的显著特征,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人的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在接受职业教育程度上的城镇化,从而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满足城镇化进程的各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因此,现代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新的诉求,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失地农民转业培训、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与社会融合等[2],促进了城镇化市民化进程,促使了城乡劳动力的有效流动,为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乃近几年职业教育界的研究热潮,从中国知网数据库输入关键词可以看出,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题的学术论文逐年递增。梳理近几年学术期刊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进程取得了瞩目成就,具体包括基础理论、制度创新、学制衔接、区域案例分析和专业试点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然而,从现有的研究现状来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大多停留于正规正式职业教育机构的沟通、衔接、合作等,对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职教观”视角投射甚少。综其原因,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还面临着机制、观念、资源层面的障碍,需要社会各界联合克服与解决。
机制是保障,是整项工程运转过程中的重要纽带。历史发展中的职业教育机制所存有的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机制”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政策,成为教育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贯彻城乡一体化的教育进程中,职业教育还存在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城乡职业教育在经费投入、管理体制、政策倾斜等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为:(1)经费投入不足,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比是1.15∶1,而职业教育的生均成本大概是普通教育生均成本的2.5倍[3],而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比重更是少之甚少;(2)城乡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管理主体不统一、城乡分割管理、统筹协调机制缺失等问题严重,缺乏统一全面的管理机制;(3)职业教育政策“自上而下”倾向明显,政策制定者、政策内容话语体系、行政权力等都体现出“自上而下”性[4],政府责任过度,而职业教育机构、企业、社会等对政策制定本身参与度微乎其微,更多的只是服从和执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所呈现的这些机制壁垒若不得以突破,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之路势必步履维艰。
观念影响甚至决定着行动。在历史上,“城”与“乡”的观念桎梏由来已久。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首先要统一思想,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一些陈腐观念,如城市优先发展、鄙薄涉农职业教育等,倡导城乡职业教育公平,统筹协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城”与“乡”观念桎梏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1)“城市优先发展”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从历年来城乡发展差距、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受教育程度差距等数据可以看出“城市优先”的观念难以在短期内彻底转变,这显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和氛围。(2)涉农职业教育受冷。一方面,是涉农专业受冷,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仍受“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大多不接受子女接受涉农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是乡镇地域受冷,家长和学生在择校时,更倾向于选择地理位置繁华、热闹的城市地区,而非相较偏僻、远离城市的乡镇区域。(3)职业教育对象囿于职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弱势群体对职后职业教育没有积极性,众多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农民还没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对就业培训、在职培训等不闻不问,缺乏自我提升的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形成障碍。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达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这四个方面协调发展的过程。[5]这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应然状态,而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现实进程中,上述提及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壁垒和观念桎梏直接导致了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失衡,优质教育资源明显偏向城市。城市职业教育在经费投入、硬件设备、师资队伍和生源等方面的吸引力要大大优于农村职业教育,城市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先天优势”;而农村职业教育在资源配置方面较之于城市职业教育占弱势,导致吸引力下降,这样更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建设。据调查,城市职业教育有一定空间的闲置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如优质硬件设备、师资等,而乡镇职业教育也有充足空间的实训场地、基地等未被充分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明显的资源重复与浪费现象。城乡职业教育资源若以合理的方式互通有无、统筹发展的话,这种教育资源单向流动的失衡局面将会得以扭转,从而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差距。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与准则,它贯穿于行动的始终并为行动指明方向。探索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路径,应首先明确构建过程中涉及到的教育制度、教育资源、教育对象等方面所树立的理念。
制度是一种决策和保障。有学者认为,尽管城乡的天然差距、民众认识水平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影响了城乡之间的公平性,但是,制度的不公平是根本原因。[6]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对其进行规约和保障,在制度建设进程中坚持现实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现实性是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制度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人才结构、人才层次比例与当今市场不同层次技能型人才需求相符合的现状、结合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差距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的现实、结合覆盖社会各层人员对接受不同性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与所能接受的职业教育现状所存在的矛盾现实等,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灵活性是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制度应避免“放之四海而皆准”,应根据东西部、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等地域差异、根据院校行业背景与专业特色、根据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差距等,对相应的制度制定或实施进行灵活性地调整,尊重特色和差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制度建设进程中坚持现实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能够辩证地了解现实、面对差异,从而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乃系统工程,无论是城市职业教育还是农村职业教育,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服务于城镇还是服务于农村,都是服务于社会和谐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体性、协调性规划与组织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性体现在,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城市与农村视为整体,突破将城市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分割,整体规划、协调分配城乡职业教育资源。与此同时,对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也要做到城乡双向互动、统筹协调。城市职业教育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设备、师资等优势资源,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也可以为城市职业教育的实训、培训等提供宽广的场地,城乡职业教育互通有无、协调发展,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最终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无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终身教育时代呼吁人的终身教育需求,还是近年来政府部门印发的各类教育政策,服务于“人”的发展需要乃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价值所在。将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新时期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应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满足人们人民群众各种职业教育需求,即体现教育对象的公平性与人本性。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广泛开展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新生代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大亮点是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公平性,现代职业教育大门进一步开放,面向的群体更加广泛、多样。此外,综观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职业教育人才观也正在从偏向于社会性价值尺度转向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整合,现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从工具性“制器”转向人本性“育人”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现代职业教育对象体现的人本性,使不同群体的人群能够拥有一技之长而有各自的发展空间,真正做到“不唯学历唯能力”。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城乡均衡发展的经济问题,也是关于民生幸福的社会问题,更是育人为本的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在各个环节中统一理念、联合探索,方能顺利开展。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应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状况,从教育制度、教育对象、教育资源等层面树立坚守的理念,进而为行动指明方向,从政府层面、院校层面和社会层面探索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基于以上教育制度、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树立的理念,相应地,从政府层面、院校层面和社会层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进行探索,有针对性地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具体分析与总结。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2014年教育工作会议中,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也强调:“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对职业教育进行现代化治理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特征,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举措。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机制”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政策。从政府层面而言,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尤其是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既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又符合城乡一体化趋势。政府层面的综合治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的“综合”:(1)体现“综合设计”的制度框架,对制度的设计既要注重横向的城乡职业教育统筹,也要关注纵向的职前与职后职业教育衔接,还要顾及跨界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与企业、与社会的融合;(2)涉及“综合协同”的治理主体,正视政府权力的“边界性”,合理下放权力、适当分解权力、有效制约权力,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综合治理的契约建设[7];(3)强调“综合监控”的治理保障,通过科学、全面的治理评估体系,多元评估主体共同参与,对治理的整个过程及行动效果进行监控评估,以保障综合治理的效果。[8]政府只有将对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的制度、主体、监控进行综合性建设、协调,才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治理。
城乡人才层次结构比例不平衡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协调、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之间应密切合作,覆盖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全体城乡劳动者。从职业院校发展层面而言,职业院校间应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和谐统筹发展,才能真正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价值和意义所在。职业院校层面的和谐统筹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统筹”。
1.机制统筹。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机制从“大职教观”的视角,将城市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正规职业教育院校与职业培训机构等非正规职业教育机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等相结合,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体制机制进行统筹规划,包括制度设计、资金投入机制、管理机制、评价机制等。
2.资源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统筹既包括城市与农村职业教育间设备资源、教师资源、信息资源和场地资源等的统筹协调利用,也包括涉农专业与其它专业的设置统筹,既避免了资源重复浪费现象,也充分利用了整体资源。
3.结构统筹。从目前现状来看,城乡职业教育结构还明显不协调,农村职业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等群体受教育或受培训的幅度和力度还远远不够,需要各方重视、大力扶持。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从社会层面营造终身教育、全民学习的氛围,促使城乡居民主动性学习意识的养成。主动性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内在自发形成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更多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学习效果。因此,从社会层面营造全民主动性学习意识的养成显得迫切且必要。
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职业教育,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据相关部门统计并得出结论:我国农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等群体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培训率普遍较低,其原因除了政策、制度等的外在因素,更重要的是他们主动性学习意识的缺失,严重阻碍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因此,除了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在政策鼓励、资金投入、硬件跟进等层面的“输血式”扶持,更应激发职业教育对象内在的“造血式”主动性学习意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可以通过充分搭建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化信息化平台,对不分年龄、学历、户籍的面向人人的终身学习价值、渠道、路径等进行大力宣传,营造全民主动性学习的良好文化氛围,这对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是突破狭隘的职业教育观、树立大职教观理念的视野审视,真正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现代”特征,符合时代发展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需求。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涉及到的经济、社会、教育等领域广泛,应充分将其内部发展规律与外部适应性相结合,既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也要结合“城”与“乡”的一体化统筹,做到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探索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程,虽紧迫但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政府、院校、社会等各方齐心协力地为之不断努力探索,在实践与反思中前进。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热情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
[1]单卓然.“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6-22.
[2]石伟平,等.城镇化市民化进程中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3-63.
[3]张涛,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8)∶11-13.
[4]檀祝平,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问题与展望[J].职教论坛,2015(28)∶35-39.
[5]徐晔,等.论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4(9)∶16-18.
[6]孙晓玲.现代治理视野下的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5(13)∶9-12.
[7]陈潇.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中政府的权力边界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24-31.
[8]谷峪,李玉静.现代职业教育治理:框架构建和内容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16)∶8-13.
G710
A
1674-7747(2017)22-0007-05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农村弱势群体自我救助的职业教育支持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5YJC880096);江苏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职成教重点资助课题“基于现代性功能的江苏职教体系构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a/2015/03/033);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2015年重点资助课题“高职本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常州市为例”(项目编号:CDGZ2015022)
胡彩霞,女,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