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芳,冯小星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MTI中心,湖北 武汉 430205)
文本分析理论视角下南京夫子庙公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陈明芳,冯小星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MTI中心,湖北 武汉 430205)
本文借助诺德文本分析理论,从文内文外因素分析南京夫子庙景区公示牌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通过实例分析指出,由于文化负载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其翻译要结合文内、文外因素,也要考虑信息发送者的目的及信息接受者的理解力。
文本分析;南京夫子庙;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 即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王银泉,2006),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其翻译向来是一大难点。而诺德的文本分析理论通过对文本类型进行分类以及文内文外因素的分析,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翻译模式与指导,帮助译本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学者们,如王银泉(2006),戴宗显和吕和发(2005)等对此有过研究。本研究以诺德文本分析理论为指导,探讨公示语中文化负载词在目标语情境中的功能目标是否得到实现。
文本分析模式是克里斯提娜·诺德(2001)提出的可运用于所有文本类型和翻译过程的源语文本分析模式。该模式可以帮助译者理解源语文本功能,从而选择与其翻译目的相符合的翻译策略。据此模式,要判断一个文本的翻译质量,不仅要看它与源语文本的意义是否对等,而且要看目标语情境中的功能目标是否得到实现(Munday,2010)。诺德概括了指称、表情、诉求和寒暄等四类功能,并提出了包括文内因素和文外因素的源语文本分析基本要点,通过对文内文外因素的分析,译者就可以清楚地判断哪些成分可以完全保留,哪些成分可以依据译本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调整或者删减(Nord,2001)。
公示语是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林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戴宗显,吕和发,2005)。旅游景区公示语为游客提供基本信息,对相关的公众行为提出限制、约束,同时向游客介绍景区历史,传播相关知识,使游客获得更多的旅游文化价值。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特有的词、词组和习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而旅游景区公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能体现一个地区的独特历史和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排他性和代表性。景区公示语多以信息型文本为主,呼吁型文本为辅,这两者均可在诺德文本分析模式的指导下进行。
基于诺德文本分析模式,本文对南京夫子庙的孔子生平事迹材料进行归类,并对文本内外因素进行分析,以文化负载词为分析重点,来评估译文是否最终实现翻译目的。
文外因素分析:夫子庙中有关孔子的生平事迹位于夫子庙的大殿之内(文本交际的场所),书写在图画下方一个个小的标牌上(文本的传播媒介)。由夫子庙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发出(文本发出者),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提供基本信息(文本接受者),介绍当地的传统文化。交际的时间没有具体的限制,交际地点是在景区游览范围内,交际的目的是介绍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文内因素分析:孔子生平事迹介绍的主题是介绍孔子传奇的一生,并借助于图画这种非语言因素表达(主题和非语言因素)。文本内容以孔子一生的经历为主。文本的结构从微观来说,文本内容均是自成一段的小故事,故事以记叙文为主,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构成和前提)。前提预设根据诺德的定义是指文本发送者认为文本接受者应该了解的交际情景和现实世界的因素(Nord ,2006)。夫子庙的孔子生平事迹中有很多前提预设,如对于和孔子相关的一些地名、人名、官职,还有一些成语并未作出详细解释,是因为文本的发出者对这些都做了前提预设,认为汉语游客对此应该熟悉或了解,不会出现理解断层。文本以小故事为主,结构简单(故事短小,约100字左右),语言精练,使用中国特有的四字格,尤其是小故事的标题全部以四字格来命名,如“适卫击磬”、“麒麟玉书”等(词汇和句型结构)。
分析文内外因素可知夫子庙里孔子事迹的介绍体现了有关孔子的历史文化,弘扬了经典的儒家思想。实例分析中选取4个孔子生平事迹小故事,重点分析其中体现孔子教育理念、处世准则的词语,以及与孔子有关的事物名称翻译,探讨译文是否如实传达它们本身所负载的信息,并充分实现了跨文化交际。以下4个实例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出色完成了交际的目的的,有能实现部分交际目的的,还有一些则完全没有体现原语文本的内涵,无法完成交际目的的。
例1:孔子中年开始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他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人讲学。
译文:Confucius began to encourage himself in education by gathering disciples to give lectures in which he advocates “Teaching without Discrimina-tion”, thus initiating the private teaching.
分析: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这一著名教育理念,即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中国游客对于这一理念容易理解,而译入语游客缺乏此文化背景,文本的发出者也不能成功做出前提预设,因此译者需要填补这一空缺。景区译文“Teaching without Discrimination”,采用半直译半意译的方法,源语中的类指种类,是一个不带感情色彩表客观的词,但译者不是将其译为“kind”而是使用“discrimination”这一更具感情色彩的词语,简单明了,表意清晰,让没有前提预设的游客一眼就明白该词语的意思,有效地实现了文本负载的信息。
例2:孔子归鲁后,仍不被重用,他也不要求做官,每天在杏坛弹琴。
译文:After returning to Lu, Confucius was kept away from important posts. He had no wish for an official title but played qin at Xintan everyday.
分析:对于“杏坛”这个中国特有的地点名称,译者将其译为“Xintan”(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杏坛用汉语拼音译出应该是“Xingtan”,夫子庙中译为“Xintan”应属于拼写错误,之后笔者将其改为“Xingtan”)。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所以,杏坛成为了孔子万世立教的第一圣地。将杏坛翻译为“Xingtan”并无不妥,但是对于并不了解这一历史渊源的译入语游客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译者和译文接受者所享用的文化信息不对等,进而两者的预设不同,这样译文无法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加注的办法,试译为“Xingtan (a place where Confucius taught disciples)”解释说明杏坛的用途可以帮助译入语游客快速填补文化信息的空白,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
例3:公元前481年,鲁人在钜邑狩猎,猎获一只四不象的野兽,71岁的孔子闻讯而去,说:“此兽正是麒麟!”
译文:In 481 B.C., a hunter captured a unique beast at Juyi and 71-year-old Confucius went to have a look at the news, saying, “It is nothing but a kirin!”
分析:(首先纠正原文中的“四不象”根据语境应该改为“四不像”,这里属于错别字。)在这个故事里出现麒麟一词,英译为“Kirin”。麒麟在我们中国文化里属于是仁瑞之兽,用以指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此处的译文并没有采用以前的归化译法译为“unicorn”而是用了“Kirin”,中国游客对麒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外国游客就很难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而译文“Kirin”是日语译法,不能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麒麟应有的意思,将麒麟译为“Kirin”没有准确传达其负载的信息。因此,这里麒麟应改译为现在比较通用的“Kylin”,柯林斯词典对它的解释是“(in Chinese art) a mythical animal of composite form (中国艺术作品中的)麒麟”。这样看来“Kylin”与源语文本中的麒麟最贴近,为了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译者还可以采用汉语拼音加注的翻译方法,以保证内容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也能让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词。
例4:传说孔子出生那晚的景象更为奇异,两条苍龙绕护着他家的房子,两位仙女手擎香露,沐浴颜氏,又有五位老者(金木水火土之精)来到他家院子祝贺。
译文:The story goes that on the night when Confucius was born, two dragons circled around his house for protection while two fairies helped to bathe his mother Ms Yan with fragrant dews and five old men(the spirits of Five Elements, me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came to his courtyard for celebration.
分析:这里说到的五位老者就是“金、木、水、火、土之精”,译文是“the spirits of Five Elements, men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译者采用的是完全直译法,但是作为源语文本的读者,笔者认为这种译法太过随意。直译法自然方便了译者,却给读者带来许多理解方面的困难。金、木、水、火、土也就是“五行”,这是一个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用以阐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演变规律。对于这个词的翻译是译界争论的热点。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为“the five agents in Chinese philosophy: the five elements of water, fire, wood, metal and earth, conceived as active powers or forces operating in a world of change”,也就是说在中国哲学里,金、木、水、火、土这“五行”被看作是在运动变化的世界中起作用的五种不同力量。我们不难发现,用the five agents翻译“五行”,既能反映“五行”的非物质属性,又能反映“行”的运动变化特征。因此,将“五行”译为the five agents较为理想(欧阳利锋,2010)。
通过对南京夫子庙公示语译文分析得知,对景区公示语,尤其是那些体现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要尽量使译入语读者轻松愉悦地理解公示语内容,这样才能起到传播中国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而要达到此目的,首先,译者在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切不可仅仅采取直译法,而应借助相关理论,如诺德的文本分析理论对文本加以分类,从文内文外两方面对译文进行分析,考虑信息发送者的目的及信息接受者的理解力,从而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其次,景区公示语的发行单位应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避免出现拼写错误和错别字,对于不清楚的译文要及时与译员沟通直至其规范准确。此外,还应加强公示语标牌的维护工作,字母脱落的应及时修补,并对不同时期制作的公示语应做到译文统一。两者相结合使译文达到最佳的外宣效果,真正做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1]戴宗显,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中国翻译,2005(6):26.
[2]欧阳利锋.浅谈“五行生克”的源流及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0(2):5-6.
(编辑 文新梅)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Public Signs of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Seen from the Text Analysis Theory
CHEN Mingfang, FENG Xiaoxing
(MTI Centr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205, China)
Based on Nord’s text analysis theo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public signs of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from both extratextual and intratextual factors. By examining example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ranslators need to take extratextual and intratextual factors, the purpose of information senders and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information receivers into consideration due to the untranslatability of culture-loaded words.
text analysis;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culture-loaded words
2017-04-15
2015年度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HB-0022-A):翻译实践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优化研究;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CX2016155):公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湖北省省属高校重点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建设项目(鄂教研【2012】3号)。
陈明芳(1965-),女。教授,硕导。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翻译理论与实践。 冯小星(1989-),女。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及语篇分析研究。
G642
A
1672-0601(2017)06-0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