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给博物馆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太原市晋祠博物馆“互联网+旅游”新思路

2017-01-28 07:33:49韩宏斌
文物季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晋祠太原市文物

□ 韩宏斌

浅谈“互联网+”给博物馆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太原市晋祠博物馆“互联网+旅游”新思路

□ 韩宏斌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博物馆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太原市晋祠博物馆为例,结合自身文化遗产资源和特点,就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及旅游事业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提出了“互联网+旅游”的一些思路。

互联网+ 博物馆 机遇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文物保管、研究和宣传展示一直是博物馆重要职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网络用户数量爆炸式增长,这给博物馆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能在“足不出户,便知天下”的网络世界,充分利用资源发挥好博物馆职能,成为如今博物馆人认真研究的课题。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演讲时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又曾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传统行业如充分发挥互联网潜在的巨大能量,与“互联网+”创新思维深度融合,必将带来一场新的变革。这些无疑给博物馆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催化剂,给我们文博人打了强心剂,博物馆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是一座集山水园林、古建雕塑、诗文碑刻、古树名木、楹联匾额及儒、释、道于一统,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收藏研究、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类博物馆,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价值独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仅存的周室帝王的家祠——晋国宗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久远、最具有代表性的祠堂式古园林建筑群的实物孤例,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是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本体建筑类型、序列完整的孤例,其附属彩塑、壁画、碑刻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是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孤例。对于研究我国古建园林、雕塑碑刻、古树名木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除此之外,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种类涵盖陶瓷器、书画字册、青铜器、玉器等诸多类型,内容丰富,数量可观。如此众多的文化遗产资源,如何科学地进行管理研究、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利用,进行宣传展示,借助互联网资源和优势,形成“互联网+旅游”新的行业形态,成为现如今晋祠博物馆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进入“互联网+”时代,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原有的传统经营管理和陈列展览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游客的游览需求,博物馆事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思维要求博物馆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文物资源、利用科技手段创造性地进行宣传展示、用营销的理念进行文化产品开发和营销,从而实现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就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本身资源和特点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发展问题。

一、借助科技力量对文物资源进行科学地采集整理

太原市晋祠博物馆自成立以来,一直进行着文物档案的整理完善,最初是纸质手写档案记录文物的基本信息,后来摄影的普及为文物档案增加了影像图片资料。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文物档案正式由纸质档案升级为数字档案,方便快捷的查询、统计等功能彰显其优越性。尤其数码相机的诞生,为文物档案注入了新的元素,数字档案中增加的数码照片真实记录的文物信息使文物管理更具科学性。国家文物局也多次对馆藏文物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文物信息指标也不断规范,图片质量也不断提高。到现在该系统已经由单机版升级为网络版,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上报汇总和管理,功能更加完善、操作更加合理。各文物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对文物影像采集的设备不断更新,现在文物图片均已经达1600万像素以上,有的采用更加专业、更高像素的数码相机甚至数码后背进行采集,所拍影像将文物本体的细节表现无遗。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三维技术日渐完善,三维激光扫描逐步应用于古建筑建模和展示。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将文物古建建立三维模型,并可通过相应软件处理,生成纵、立、剖等图纸,简化了传统建立三维模型的工序,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一技术同样适用于可移动文物,而且现在影像技术的发展使三维建模更加简洁,通过诸如PhotoScan、PhotoModeler之类软件就可将采集的二维影像数据生成三维模型数据,从而大大减少建模成本。这样将文物信息档案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从二维平面图片拓展到三维模型。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有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古建筑100余座,宋元以来塑像100余尊,铸造艺术品30余尊,历代碑刻400余通,还有大量的馆藏文物精品。从2010年开始,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就启动了晋祠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项目,历时近三年,对馆区内文物进行影像采集,拍摄影像资料达10万余张,对所有文物从各个角度、细节入手,全面记录,将文物的现状及残损状态全部真实反映,完善了晋祠文化遗产数据资料。“十三五”期间,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将继续加大该数据库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数据资源,逐步对园区古建筑、雕塑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三维扫描,从而建立三维模型及建筑图纸等数字资料,为晋祠文物研究、维修、保护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同时,该模型的建立,也将为文物宣传展示提供方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适用于网络平台、互动平台、移动客户端应用软件,增强晋祠博物馆对外宣传和互动的功能,让晋祠所拥有的文化遗产资源真正“活”起来。

二、充分发挥自身网络宣传平台优势,拓展公众服务功能

太原市晋祠博物馆一直重视自身网络宣传平台的建设,2003年便建立了自己的网页。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和宣传需求,网站多次改版升级,2011年全新的网站改版上线运行。2013年开通了晋祠官方微博,2014年注册了微信公众服务号和订阅号。2015年开发建设了手机门户网站和基于微信平台的微官网,加强了网络宣传平台建设力度。

拥有完善的网络宣传平台之后,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在宣传内容和功能方面应加强研究,根据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和途径,加大在网站、微博、微信宣传平台方面的应用程度,将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平稳过渡。内容方面,首先将晋祠悠久的历史文化、文物知识的相关内容成系列地进行发布,完善博物馆宣传教育内容。其次,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最新的政策规定、展览信息、活动动态等及时发布。最后,应该借助当下最新的科技手段,将文物本身进行数据加工,通过软件应用结合各网络宣传平台自身特点进行发布和展示。

可以肯定的是,微博、微信两大平台将是今后重要的宣传平台,这两个网络产品已经成为人们主要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尤其是微信,基于手机号码和QQ号码注册的规则,将人们的交际圈移植到了移动终端,操作的易用性和人性化使得该产品很快就得到普及,成为人们无法缺少的应用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微信服务平台的功能越来越完善,而且为企业提供各种功能接口,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需求,进行功能性定制二次开发,使各种应用得以实现。

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应将这些网络平台的功能充分利用起来,同时将各平台的功能进行整合,从底层打通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更应该将目前行业内流行的应用和软件进行深入的探究,选择适合自己的、有利于晋祠发展的吸收进来,充分发挥其自身特点,加大宣传网络的建设。微博有较强传播性,它不限于认识的人和群体,充分利用事件营销,借助各种活动、话题就能实现广泛传播的效果;微信侧重于实际应用,很多应用可以借微信平台开发实现(比如:支付、预约、商务、活动参与等),它还有其自身的定向宣传效果;网站是传统的网络宣传平台,现在人们关注度开始降低,但不能否认该平台强大的功能和作用。很多深层应用必须借助门户网站来实现,它可以链接各类大型数据库,更可以加载各类网络应用(比如:文物资料查询和检索、多媒体的互动交流、基于大数据的调查研究等)。有效整合各资源,将其服务于旅游,是博物馆建设重点考虑的问题,也是实现“互联网+旅游”网络建设的技术难点,这也是晋祠博物馆智慧化景区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充分挖掘晋祠文化内涵,打造晋祠文化品牌

晋祠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景区内有一株西周时期种植的柏树,它是晋祠最早的历史遗存,见证了晋祠的发展和演变。由此推断,晋祠历史可以追溯的西周时期,约有3000多年了。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记载:“昔智伯遏晋水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稍晚的北齐魏收《魏书·地形志》也提到:“晋阳西南有悬瓮山,一名龙山,晋水所出,东入汾,有晋王祠。”由此可见,早在1500年以前晋祠就蔚为壮观了。晋祠历朝历代又经不断修葺扩建,面貌不断改观,直至今日规模。

期间,众多历史事件发生于此,“剪桐封弟”晋国伊始、“三家分晋”封建社会确定、太原公子起兵晋阳成就大唐盛世。同时,晋祠也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故事,“水母娘娘的传说”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被评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七分水”故事中的张郎被村民视为英雄。不仅如此,晋祠又是中华王氏、唐氏祖地,每年都有众多王氏和唐氏后人回祖地祭祖。近些年,晋祠博物馆实施“一景一品”战略,祭祀活动日渐盛行。

晋祠可以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内涵,以晋祠的历史故事、传说故事为蓝本打造文化节目,将这些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用情景剧的形式搬上舞台,不仅可以增加游客在晋祠游览时的参观内容,而且将晋祠的历史文化以舞台形式传播到游客心中,必然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另外,祭祀文化是晋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周朝的祭祀文化策划成祭祀活动,在晋祠唐叔虞祠中进行,活动中可增加游客参与环节,增加互动,真正将旅游中的娱乐性体现出来。“唐王起兵”也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可以做情景展示,也可拍成微电影,以当今人们所认同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王氏、唐氏祭祖活动,可以策划相应的宣传进行,借助新媒体的优势,组织开展落地活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增加游客的参与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有的项目均需借助互联网平台支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真正打造“互联网+旅游”模式。

四、开发晋祠文创产品,打造电子商务平台

“吃、住、行、游、购、娱”这是传统旅游的六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意义上的六要素都有所升华,游客对游览地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现在已是网络时代,网络应用逐渐成熟,各种社会活动均在网上进行,这对旅游景区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对每一个景区都是一个不小的课题。对于晋祠来说,更是充满着机遇和挑战,不得不认真思考发展方向和对策。晋祠博物馆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景区完善的网络系统也已建成,自己的网络宣传平台也日趋完善,接下来考虑的就是如何深入发展,如何更好地为广大游客服务。

作为一个景区,应该想游客所想、急游客所急,考虑清楚游客在游览前、游览中、游览后想得到什么。现在,一个游客在游览前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景点的相关信息,包括交通路线、门票价格、讲解服务、开闭馆时间、周边配套、当地气候等,而且选定目标后会通过网上预约、网上支付等将所有的一切尽可能安排妥当,以节省到达景区后排队买票的时间。游览中,游客最渴望的就是方便地了解景区各景点的介绍内容,以及传说故事等。更希望有一些新颖的表演和展示,从而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当然能够参与其中更佳。最重要的是,现代人们在景区可以获得人性化的服务,比如免费的WiFi、自助语音讲解、有趣的互动应用等,这些符合现在人们旅游的习惯,能更好的参与是现在人们自由行的基本要求。当然景区开发的APP应用程序,一站式解决游客所有需求,是所有游客都拍手称赞的。游览中到游览后,游客希望能在景区购买些许文创产品作为游览留念,这一点恐怕是每一位游客的愿望。

对晋祠这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区来说,最不缺的应该就是文创产品,只是缺乏市场化运作。随着太原市大力发展旅游的政策逐步落实,晋祠的文创之路即将如火如荼地开始。同时,近几年晋祠基础网络的建设、综合网络宣传平台的完善,为晋祠景区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晋祠博物馆将进一步加快打造电子商务平台的步伐,首先打通网上购票通道,并合理整合当前主流媒体入口(携程、途牛、去哪儿、艺龙、驴妈妈、同城等网络平台),在晋祠官网、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统一管理平台,实现科学化管理。同时,可以收集所有信息形成大数据进行分析,为景区宣传推广提供科学的依据,合理制定宣传方案,避免盲目宣传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其次,尽快建设文创产品销售网络、加速晋祠文创产品的研发力度。组建文创产品研发团队和营销团队,在产品研发初期就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并深入研究晋祠的文化内涵,力求将晋祠的魂加载在文创产品之上,创造出真正能代表晋祠的旅游产品。同时,营销网络也要合理建设,紧紧把握当今人们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开发网上销售渠道,在淘宝和京东开设晋祠文创产品旗舰店,要保证充足的货源,更重要的是严格把好质量关。而且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独享专售通道,与传统网店配合起来建成完善的线上销售网络,真正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线下销售网络也不能忽视,应联合周边商家店铺,推广晋祠文创产品销售渠道。寻找规模较大或影响力大的商场和酒店进行联合营销,拓展线下的销售网络。晋祠周边晋祠国宾馆就是最好的合作伙伴,规模、档次、客源均有保证,而且也有自己的线上网络平台,可以强强联手相互打通营销平台,实现互惠互利。

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旅游事业蒸蒸日上,晋祠作为山西著名的文物旅游胜地赶上了好时候。“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给晋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晋祠应牢牢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大刀阔斧地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将“互联网+旅游”落到实处。当然,前进的路上困难重重,挑战无处不在。但相信晋祠博物馆全体同仁团结一致,在馆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一定能在“互联网+旅游”发展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在网络时代创造奇迹,取得旅游事业的辉煌。

1.赵亚男、王秋月《北京故宫博物院网络营销策略分析》,《中国市场》2015年第1期。

2.李寅飞《两岸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兰台世界》2015年第1期。

3.沈颖《博物馆展示图文系统的设计管理研究——以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为例》,《包装世界》2016年第4期。

4.申冰《洛阳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研究》,《菏泽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5.张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博物馆陈列的新思考》,《艺术科技》2016年第6期。

6.杨真《博物馆的现代社会教育职能初探》,《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9期。

7.张雅男《西安市博物馆市场化进程的初探》,《城市地理》2016年第12期。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市晋祠博物馆信息网络部)

猜你喜欢
晋祠太原市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5:46
收割啦!晋祠大米再获丰收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1-11-26 01:23:56
太原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及分析
山西林业(2021年2期)2021-07-21 07:29:34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12-14 15:04:59
文物的逝去
东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6:08
文物超有料
晋祠周柏
教育·学习(2018年9期)2018-12-04 10:20:04
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
山西电教(2017年3期)2017-10-19 03:39:16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