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
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壁画地仗层制作工艺与材料比较研究
□刘宝
湾漳北朝壁画墓是一座高规格的陵墓,发掘者通过该墓形制规模,壁画内容及随葬品等推测墓主人为文宣帝高洋武宁陵。这样一座高规格的陵墓,它的壁画制作中地仗层的制作工艺为何,了解研究它是以后对壁画进行保护的重要依据。
湾漳北朝壁画墓 壁画 地仗层 制作工艺
壁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精神思想的释放与需求的一种表达方式。公元前3世纪我国的战国时代就已有记载,如《韩非子》以及汉代的司马迁的《史记》、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都记述了一些有关壁画的资料。当壁画进入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时,如岩画、建筑壁画等较早期的实例:陕西咸阳秦代旧都建筑遗址中出土的壁画残片。其地仗层是厚约0.5厘米内掺草灰的细泥,上抹很薄的一层白灰,然后在上面作画。据此推知,在汉代以前建筑壁画制作当中已有意识地制作地仗层了,到此时建筑壁画的制作工艺已有了一定阶段的发展与演进。伴随着人类思想社会的发展,“视死如视生”的丧葬价值观的形成,壁画被作为一种载体带入到死者的地下世界。起始它既是情感的宣泄又是价值的标杆,是身份地位的标志。
不论建筑壁画、石窟壁画,还是墓葬壁画,其构造制作都由三部分组成,即支撑体、地仗层、颜料层。壁画制作工艺与材料根据文化、地域差异有其不同之处,但构成方法相似或相同。
墓葬壁画的支撑体多是石块或砖石垒砌而成,少数是土坯墙壁(如北朝时期的壁画墓葬,湾漳壁画墓墓道壁画)。寺观和宫室壁画的支撑体多是砖壁,也有如西南地区用木、竹墙壁作为支撑体。石窟寺壁画的支撑体都为岩石。
建筑壁画、石窟壁画和墓葬壁画的地仗层制作工艺因年代、地域及支撑体材料与颜料选材不同,但所起的作用基本是一致的。壁画根据制作过程又有干壁画与湿壁画之别,后者多见于欧洲,我国的古代壁画目前已知的实物资料来看没有发现有湿壁画。研究地仗层的制作工艺与材料是区分干壁画与湿壁画的关键,干壁画是在地仗层干燥后进行绘画,而湿壁画则是在地仗未干结状态下绘制的。干壁画在制作中在地仗层与颜料中都要加入胶(都为动植物胶),湿壁画制作中都不加胶。
壁画地仗层既是对支持体的处理层,又是颜料层的载体(中国古代壁画中所使用的多是天然的矿物颜料,绘画时要加入水使其融色,加入胶使之具有粘接性,即粘接矿粉颗粒又与地仗相粘接),为其与支撑体相连接。它的选材、制作工艺直接影响到壁画整体的表现性与稳定性,决定着壁画的保存状况,影响病害的产生与发展,是壁画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地仗层的制作工艺与材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处地域的不同,有其各自的差异,一般由取材自当地泥土和石灰或石膏,掺和以动、植物纤维物质制成,在不同时期、地域里有些单独使用一种,有些两种结合使用。在泥土和石灰中掺和动、植物纤维是为了防止其开裂,增加强度,掺和所使用的动、植物纤维主要是植物秸秆、麻、棉花及动物毛发。地仗层在制作过程中,如果没有恰当地掌握好干、湿度,就会使泥层和支撑体之间的结合变差。而地仗层本身层与层之间的结合也是很重要的,若结合不好会导致脱落。前一层刚抹半干的时候,接着抹第二层,既不要太湿,又不能太干,这样结合比较好。若在前一层干透后再抹下一层,在外界因素像水和潮气的长期作用下,特别在处于干、湿度反复变化的状况时,各层之间就会分层脱落。
地仗层制作工艺随同壁画的发展一同发展,到唐代趋于完善,宋代已经规范化了。宋代《营造法式》卷十三画壁条:“造画壁之制,先以粗泥搭络毕,候稍干,再用泥横被竹一重,以泥盖平;又候稍干,钉麻华以泥分披令匀,又用泥盖平,以上用粗泥五重、厚一分五厘。方用中泥、细衬泥、上施砂泥。候水脉定,收压十遍,令泥光泽。”这段对地仗层制作的描述可以看出其做法细致而规范,显然已是成熟的规范,它的发展经过历代画师匠人的努力探索与试验,多少的磨砺才成就了这科学规范的制作工艺与材料。这是历代艺术家的心血经验所结。
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于1987~1989年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进行了发掘,推测为北齐文宣帝高洋的武宁陵,位于河北省磁县湾漳村。是研究北朝陵寝制度的重要资料。该墓地面原有圆形坟丘,南边立一高约3米的石人。地下有斜坡式墓道,墓道全长37米。墓室为弧边方形的单室,四角攒尖顶,面积约7.5米见方。墓中保存大量壁画和地画,是北朝画迹的重大发现之一。壁画主要分布于墓道,甬道和墓室。墓道两壁分别绘以青龙、白虎为引导的仪仗队列,上方有神兽、灵鸟、云气、莲花。墓道的地面,绘仰莲纹地毯。甬道券门上方绘一朱雀,两侧分绘兽首人身像与羽兔。墓室四壁因盗墓时烟火熏染和地下水的长期侵蚀,大部分壁画已不知其详。顶部残存有星象图,分3栏,上栏分格绘动物,中栏绘瑞兽灵鸟,下栏绘人物。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为了使壁画长久地保存下来,在对壁画加固处理后,进行了揭取工作。揭取工作至1989年完成,共108块,总面积320平方米。揭取时用环氧树脂加玻璃纤维布制作了支撑体,在支撑体上有用白灰加麻刀制作了一层。
湾漳北朝壁画墓的壁画分布于墓道、甬道及墓室。甬道、墓室系砖构,白灰直接抹于砖壁上,甬道及墓室壁画损毁严重,又无实例接触,所以本文着重探讨墓道壁画。
对壁画制作工艺的认识主要通过发掘报告来了解,墓道壁画原始的制作情况在发掘报告中这样描述:“墓葬营造时,在地面先挖作有斜坡的近长圆形大坑,在斜坡处用土坯垒砌出墓道东西壁,两壁土坯墙厚度为0.5~1米,愈靠近墓道底部愈厚。在墓道的两壁与土坯墙之间,填以垫土,并经夯打,垫土厚度0.6~1.4米不等。土坯墙的顶端亦即墓道顶端砌成半圆形,垫土之外俱是生土。土坯墙外抹草拌泥,其外再抹白灰,白灰厚1厘米,墓道顶部白灰厚2.5厘米。在白灰壁上绘以壁画。”“湾漳墓道壁画的壁面,先用植物秸秆拌和的黄泥遍涂盖平,再抹一层白灰,压抹平整后于上作画。”通过报告上的介绍我们知道,湾漳墓道壁画的原始地仗层是由黄泥掺和植物秸秆的泥层与白灰的粉层组成。泥层用以补平支撑体的不平整之处,粉层是为绘画所做的准备层,为绘画提供平整光滑的壁面。
对壁画揭取后的地仗层我们有更直观的认识,但也仅限于对墓道。通过对壁画的观察发现,在有些地方能够发现白灰层有两层,颜料层下一层的白灰层中掺有麦秸杆,再下一层的白灰层中处麦秸秆外还掺有细砂。对于是否有两层白灰层还需要再深入的研究工作。
西A11白色块状地仗
西A11-1样品整体
左图中白色处能谱
1.取样
对编号西A11的壁画地仗进行了取样分析。2.分析
(1)扫描电镜(SEM):扫描电镜分析可以观察样品的显微结构,放大倍率高。配合能谱可以对样品局部进行元素分析,初步判断成分。
使用的仪器:荷兰FEI公司的FEI Quanta 200FEG扫描电镜。
采用荷兰FEI公司的Quanta 200 FEG环境扫描电镜对样品的形貌进行细微的观察,并结合能谱对关键部位分析。分析条件为样品不镀膜,低真空,电压15kV,真空度80.0Pa。
(2)红外光谱分析(FTIR)
(3)X-射线衍射(XRD):X-射线衍射分析的特点是对无机物质具有好的定性分析能力,在采用标样的情况下还可以确定混合物中各种物相的百分比。因X射线衍射分析对任何一种结晶的固体物质都能给出一套特征谱图,若样品是由若干种物质混合组成,则能给出样品中所有物相各自特征的衍射峰,且彼此独立,互不相干,所以它是鉴定粘土矿物结构的常用分析手段之一。具有快速、准确、对样品无破坏性等优点。因此,对所有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的特点是对无机物质具有好的定性分析能力,在采用标样的情况下,还可以确定混合物中各种物相的百分比。
使用的仪器:日本理学的DMX-Ⅱ/2000型X-射线衍射仪。主要分析地仗层中物质的组成。
(4)体式显微镜:型号为Bresilien,40倍光学变焦。
(5)可携式X荧光能谱分析(XRF):探测因为X荧光照射而放射出来的二次X射线的能量和数量,测量样品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及含量。
分析检测中,首先使用扫描电镜对样品表面的形貌进行观察,并进行能谱分析,了解样品表面的元素组成,初步判断壁画颜料层的组成;然后对表面颜料取样,在拉曼光谱下进行观察,检测呈色物质;呈色物质的判断,还借助红外光谱进行。
对于壁画地仗层的样品,使用X-射线衍射进行分析。
3.分析结果
对地仗表面的分析可见,表面致密平滑。能谱分析可以看出,主要的元素为氧、碳、硅、钙、硫等,化学成分应该为碳酸钙、石英、硫酸钙与硅酸盐等,以碳酸钙为主。这些为制作地仗和白色衬底的常用材料。
西A11-1样品放大1500倍(背散射)
地仗层处能谱
1.同时期墓葬壁画
北朝时期墓葬形制的一个特点是方弧形单室墓取代了多室墓。在壁画上,皇室勋贵的墓葬中出现了大型的墓道壁画。王家峰徐显秀墓从形制上与湾漳大墓相同,墓葬采用了原址保护。
2000年发掘的王家峰徐显秀墓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墓主人为北齐武安王徐颖,字显秀。此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壁画分布在于这五部分,其中墓道壁画是在粗糙的土壁表面刷一层白灰水,形成仅1毫米厚的白灰面,而后就在这一层薄薄的白灰面上做画。甬道和墓室均为青砖砌筑而成。于墓壁涂抹厚0.3~1厘米的白灰泥地仗,壁画就绘制于白灰泥地仗层上。比较特殊的地方是墓道壁画没有施地仗层,而是在粗糙的土壁表面刷一层白灰水,形成仅1毫米厚的白灰面,而后就在这一层薄薄的白灰面上做画。这是与湾漳北朝壁画墓壁画制作工艺最大的不同之处,这种繁简不同的处理方式可能是墓葬等级规格的反映。
2.汉、唐墓葬壁画,石窟壁画
两汉和隋唐是中国封建历史最博大辉煌的阶段,壁画的制作在汉代兴盛,到唐代达到了巅峰。壁画在绘制形式上,都有一定的规格。历代画家分别属于不同的阶层和档次,一种为宫廷画家,服务于皇室,有的还有官职;一种为文人画家,虽刚刚出现,为数尚少,但已经具备了一些影响力,以文学出名,又善绘画;一种是民间画工,这一类画工主要是壁画作者,他们为各地方政府的官厅、墓室、宅院等绘制壁画,地位不高,不见记于史籍,被视为工匠。这一时期的墓葬壁画大多出于这些人的手笔。
墓室壁画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墓主多为显贵高官或地主豪强。汉代壁画墓首先出现在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关中、豫西和晋南,以后逐渐扩张,西到陇中和河西,东到山东,北到河北、山西、内蒙古东部、辽宁和吉林等地。
这时期的墓葬壁画制作工艺基本依据匠人的经验,为壁画的绘制进行简单的地仗制作。如:辽阳汉墓壁画的支撑体是坚硬的岩石,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在石壁上先抹上麦草泥,再抹白灰层;另一种是直接在岩石上刷一层细白灰,然后就绘在上面。又如:望都汉墓壁画是在砖壁上加上粗泥和细泥两重泥层,然后抹细白灰。河北望都的汉墓壁画和云南昭通的东晋墓壁画,其地仗层都是1~2厘米厚的白灰,不用掺合材料。山东梁山汉墓壁画的地仗层是黄土泥,上施薄白粉一层。河北安平汉墓壁画,是在砖墙上抹0.1~0.3厘米的白灰层。
唐墓壁画就发现的壁画而言,多见于墓室、甬道或前室的墓壁上。一般是先在墓壁抹二层麦草泥,再抹一层白垩土,然后绘画,而有的则直接刷一层白垩土,就绘画了。陕西唐代墓葬中的壁画,一般是底层为草泥厚0.8~1厘米,上抹素白灰一层厚0.2~0.5厘米。
因地仗层的选材有区别,所以地仗层的质地和厚薄都有很大区别。唐墓壁画地仗层中的白灰层比较厚,大约白灰层厚0.2~1.5厘米之间,而汉墓地仗层较薄,白灰层大约厚0.2厘米,甚至更薄。
宋代继承了唐代墓室壁画的做法。河南白砂宋墓,河北井陉柿庄宋墓,吉林库伦辽墓等壁画的地仗层,大多与唐墓壁画相同,少数的如井陉柿庄五号宋墓,仅有一层薄如纸帛的白土粉层。江苏淮安宋墓是两层白灰,总厚1~3厘米。
敦煌莫高窟壁画制作工艺:首先开凿洞窟成形,接着在洞窟围岩上抹一层由窟前土掺麦草的粗泥,以找平壁面,再在粗泥层上抹一层厚约1.5厘米的掺有麻纤维的细泥层,并做出光滑平整的壁面,涂刷一层加胶石灰水,从铁红和墨勾线,最后填彩作画。敦煌石窟中的唐代壁画,通常是底层草泥,厚2~6厘米,内掺草4.65%,砂10.09%;第二层草泥厚1~2厘米,内掺草4.75%,砂4.05%;再上一层为麻刀砂泥,厚0.2~0.3厘米,内掺麻刀3.65%,草3. 65%,砂0.9%;再刷一道白土粉。五代时期的壁画与唐代基本一致,有时底层只用一层草泥。
对传统制作工艺的探究是为了文物保护工作做到知己知彼。对地仗层制作工艺的研究能够对病害的成因及修复材料的选取提供依据。
分析检测工作由中国文化遗存研究院完成。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
2.郭宏《古代干壁画与湿壁画的鉴定》,《中原文物》2004年第2期。
3.马洪星、吴晓静《湾漳北朝墓壁画的二次修复》。
4.罗世平、廖旸《古代壁画墓》,文物出版社。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