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鑫 王乐平 钱占红 任存霞 白雅雯 荣宝山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呼和浩特010110)
《温病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丁 鑫 王乐平*钱占红 任存霞 白雅雯 荣宝山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呼和浩特010110)
温病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现今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已经偏离了本学科实际的教学目的,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故笔者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中医经典网络教学平台、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重视经典原著教学及临床实践的教学改革。
温病学;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中医经典;网络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温病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与《伤寒论》、《金匮要略》及《黄帝内经》合称为四大经典课程。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中篇主要介绍四时温病的具体证治,下篇是温病名著重要节选。传统教学主要由教师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要么埋头抄笔记,要么识记和理解,从而掌握温病学的辨证方法和理法方药知识。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及学科实际的需要,因此,温病学迫切需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采用更加适合教学需要的方法,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基本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中医应用型人才,这对促进学生主动“学经典,用经典”有着重要的意义。
1.1 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联合多媒体教学使用在高校已经蔚然成风,中医各科课程教学也将其广泛使用。将枯燥的医学理论以PPT、Flash动画、临床视频等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到学生面前,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例如在讲温病独特的诊法——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痞时,应配以相应临床真实患者病变部位的图片,这样形象而又直观,学生容易理解掌握其特征及临床意义。但多媒体只能作为医学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实际应用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医学教学相比具有以下弊端:多媒体教学忽视了课堂交流;过分追求课件的表现形式,讲课太快、不好做笔记,分散学生注意力;信息量过大、重点不突出,多媒体课件教学不能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1]。调查发现,多媒体的这些缺点恰恰是板书的强项[2]。板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如在温病教学中讲述各病的病理演变示意图时,采用边讲述、边画图的方式,分析引入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加深记忆。但传统板书形式单一、色彩单调,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节约时间和空间同时加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故依据教学内容,穿插使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能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2 多元化教学方法运用在教学方法上,对不同的教学章节,合理选择启发式教学法、典型病例讨论法、PBL教学法、对比鉴别法、参与式互动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联合运用,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如中篇各病的讲授,多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以经典病案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或是在讲授完一个章节后,再列出病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然后每组学生派代表分别分析病案,最后由老师启发性引导学生共同分析病情,适当融入问题式教学方法,进而推断出是什么病、哪种证型以及如何遣方用药。学生之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因在分析中需进行对比鉴别,避免误诊进而误治,造成不必要的后果。临床中患者不是按照课本中的具体证型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候,而是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因此,要想能够准确辨证论治,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跟从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大量的临床实践。故多种教学模式的联合运用,能够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亦可加强其中医思辨能力的训练,提高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临床应用的能力。
1.3 建设《温病学》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课程。《温病学》网络课程设置了复习提纲、各类习题供学生网上学习,保证学生课后的练习、复习,提高对知识的记忆程度。网络课程同时还设置有在线模拟考试系统,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可进行自测和评价,并根据自测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进一步学习。网络课程有交互性的特点,学生可以把在学习《温病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发帖的形式在论坛提出,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温病学》网络课程还整理收集了大量的温病学教辅材料的电子版,包括温病名家医案选、温病名家著作、《温病学》课程讲座录像以及温病学相关学术论文检索的链接等丰富的学习资料,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温病学》课程时候获得更宽广的知识面[3]。
另外,考试模式也要进行改革,采取平时考与期末考结合,试卷考与临床考结合,笔试与机考结合的方法,温病学的识记内容笔答或机考、辨病辨证方药应用内容采取执业医师考试中的实际操作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经典课程扎实的基本功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主。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需坚持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基础目标、重点及难点,做到提炼教材内容,提纲挈领,这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条件。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师资多是从校门到校门,从课堂到课堂,存在专业理论扎实而欠缺临床实践的弊端。而《温病学》课程是一门介于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故《温病学》需要既有很强的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这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前提条件[4]。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前提。
学校除了例行的邀请师范院校和学校资深教师对新进青年教师统一进行的“岗前培训”,还应要求与临床相关课程的青年教师必须跟老教师听课,到教学医院跟师坐诊至少两年,经考核合格方能上岗。“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是构建《温病学》教学团队的重点,而专职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则是重中之重,是全面提升《温病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叶天士《温热论》和《三时伏气外感篇》、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吴又可《温疫论》等温病学原著是温病学家智慧的结晶,学生只有通过认真学习、仔细研读,才能掌握这些经典著作的核心内容,夯实《温病学》的理论功底,汲取经典中蕴藏着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继承,而继承的第一要务则是必须熟读中医经典著作。温病学的教与学亦应溯本逐源,回归经典。然而,随着温病学教学的学时数不断减少,对温病学原著学习逐渐减少,目前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原著中重要的思想。因此,新的教学改革需要科学安排温病学教学时数,适当地调整经典文献学习的比例,通过研习经典原文,努力阐明其指导外感热病和各科杂病中的临床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教学时数被一再压缩,《温病学》也不例外。由于课堂教学时间不够,临床见习无法安排,更何况是经典原文的学习。临床上温病的典型病例较难见到,大部分学生仅能被动记忆教材中各病及各证型的临床表现及相应的治法方药,临床中一旦出现与教案不完全一致的病例,就无从下手。再者,全国的中医院校的《温病学》教学中,大多没有临床见习与实习基地,故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在辨治温病所属疾病时理论与实践很难接轨。
总之,《温病学》做为中医经典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人才培养的质量。做为高校教师,只有不断的思考、学习先进经验,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切实的提高教学质量、传承中医经典,培养出不仅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只会“纸上谈兵”的考试型学霸,而且在临床中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中医应用型人才。
[1]蒲晓莉.浅谈多媒体用于医学教学的利与弊[J].科技教育,2014(5):85.
[2]刘晓霞,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5):253-254.
[3]陈升,吴进仕,唐清华,等.《温病学》教学改革浅探[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3):96-98.
[4]李青雅,张晓艳,曹珊,等.打造“双师型”《温病学》教学团队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8):154-155.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Science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
DING Xin,WANG Leping,QIAN Zhanhong,REN Cunxia,BAI Yawen,SONG Baoshan
(College of TCM,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Huhhot 010020,China)
The Science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gets close connections with doctrine and practice,and is also one of the four Great Classics of TCM.The multimedia teaching,for the time being,is widely used in school.Nevertheless,it deviated from inherent teaching aims,which cannot improve students'learning interest.For itself,theory is divorced from practice.Consequently,it is proved that our educational reform has to be steadily led onto the correct path.Taking the example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creating a platform for web-based instruction of TCM,applying diversity in teaching methods,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combining the teaching of classic original work and clinical practice,of which are imperative.
SScience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teaching effect;teaching refor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s;online education;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10.3969/j.issn.1672-2779.2017.01.019
1672-2779(2017)-01-0043-03
李海燕 本文校对:石志强
2016-08-21)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第二批老蒙医药中医药专家项目【No:内卫计蒙中字[2015]842号】;内蒙古医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No:NYJGC201311】
*通讯作者:17482961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