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彦达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哈尔滨 150000)
靺鞨文化与周边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联系
杨彦达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哈尔滨 150000)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独立发展,都会与周边文化、民族交流、融合。文章从靺鞨文化与高句丽文化、室韦文化、突厥文化之间存在的联系出发,研究其在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文化存在的文化借鉴与交流。
靺鞨文化;高句丽文化;室韦文化;交流与联系
Abstract:Any culture will not only have one kind of cultural tradition of its own factors, in its development will always communicate with the surrounding culture or ethnic groups. This article mainly research on inspiring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He culture and the surrouding one from the link among Goguryeo culture, Shiwei and Turkic culture.
Key words:MoHe culture; Goguryeo culture; ShiWei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connection
本文以杨屯类型出土的典型陶器为依据,对比高句丽文化的陶器来说明。杨屯类型出土的陶器主要以球腹罐和侈口深腹罐为典型陶器组合。通过对比赵永军[1]先生对滚兔岭文化陶器所分的A、B、C3类,可以看出其A型侈口深腹罐与波尔采文化的同类器接近;从第二期开始出现的B、C型侈口深腹罐大口、弧(或略鼓)腹、小平底,在蜿蜒河-波尔采文化中可见到同类器,与早期的乌里尔文化的大口粗颈罐似乎也有亲缘关系[2]。由此可以清楚看到靺鞨文化杨屯类型的侈口深腹罐来源于蜿蜒河-波尔采文化和滚兔岭文化。
侈口深腹罐基本可以确定其来源,但在波尔采文化和滚兔岭文化中却未发现球腹罐。通过对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观察,发现在高句丽文化遗存中存在数量较多的球腹罐。那么杨屯类型与高句丽文化的交流时间大致会在什么时候?通过对比陶器形态发现,杨屯类型较早期的球腹罐与高句丽禹山遗存的球腹罐形态相似。郑元喆[3]在《高句丽陶器研究》一文中指出,杨屯类型的球腹罐主要是在公元6世纪开始流行的,而高句丽禹山遗存的年代在公元5世纪,如此可以得出,杨屯类型所见的球腹罐晚于禹山遗存的球腹罐,且在年代上相差近一百年。如此更有力地说明,靺鞨最晚应该在公元6世纪初期便与高句丽发生接触,并将高句丽文化的球腹罐等因素纳入自己的文化系统之中,逐渐形成了杨屯类型。除球腹罐外,在靺鞨文化晚期出现的矮体罐也在高句丽文化的高尔山城、龙首山城、五女山城出土。郑元喆认为,高尔山城和龙首山城属隋末唐初遗存,而杨屯类型的矮体罐出现年代在公元6世纪末到7世纪初,在年代上两者基本衔接,说明靺鞨文化和高句丽文化在经过最初接触后,进入了基本同步发展的时期[4]。除球腹罐和矮腹罐外,高句丽陶器中常见到的横耳罐、鼓腹罐等在老河深、查里巴、大海猛等靺鞨遗存中也能见到,但数量不多。
由此可见靺鞨文化不仅与波尔采文化、滚兔岭文化关系密切,而且与高句丽文化也有联系,进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靺鞨在发展过程中与周边的民族有着紧密的交流与融合,这种融合是在自身文化基础上的“求同存异”。
由于室韦物质文化至今未被全部认清,因此要想完全了解室韦文化全貌尚较为困难,但要从室韦文化的一个角度来观察也不是没有可能的。笔者认为靺鞨文化,也是北部室韦和东部室韦的文化组成部分,或者说靺鞨文化是室韦文化的一种类型。
室韦是隋唐时期活动在黑龙江流域西部地区的古代民族群体,由不同的族系组成。干志耿[5]在《靺鞨族及黑龙江流域的靺鞨遗存》一文中认为,在靺鞨分布范围中,结雅河流域下游为黑水靺鞨思慕部的分布区,上游为郡利部的分布区,且在黑龙江中游两岸,包括结雅河流域均已发现靺鞨文化遗存。因此在隋唐时期这一地区的室韦三部和靺鞨两部是重合的,而后者在考古学上已经得到了实证。在同一历史时期的同一地区,至今不见异于靺鞨文化的另一种遗存。
通过梳理发现,室韦三部与靺鞨两部在空间范围上存在重合,那么这就为两者文化与习俗上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文献《唐会要》载,室韦“言语与靺鞨通”,其次,《旧唐书·北狄列传》载“畜宜犬泵,豢养而瞰之,其皮用以为韦,男人女子通以为服”。室韦“衣服与契丹同,食瞰与靺鞨同俗”。由此可知室韦人也养猪,且食其肉衣其皮,同时在语言和服饰上都与靺鞨相同。
上述靺鞨文化与室韦文化所列内容较少,抛开靺鞨与室韦属于同源的问题,笔者认为,从两种文化在地域分布、语言交流及生活习俗上相似之处可说明,靺鞨与室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随着对室韦文化研究的深入,两者之间的认识会更加丰富。
6世纪下半叶起到8世纪上半叶,突厥通过以突厥官名命名靺鞨人首长,派出监督官“吐屯”等方式,对靺鞨进行控制,接受各部的贡奉。在这些人员及物质流动的过程中,突厥的物质文化不可避免地被带到了靺鞨人地区,并对当地文化产生影响。
20世纪70年代,在滨海地区中部的谷地团山遗址下层发现了突厥人的带跨。E·N·杰列维扬科指出,黑龙江沿岸地区的遗存大体上反映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但在遗物中存在一系列疑似来自突厥的器物,如带卡、带跨等。这些器物在黑龙江流域出现,可能是突厥人贸易活动的结果,同时可以证明突厥文化进一步渗透到靺鞨文化之中。
1991年和1997年,我国考古学者对牡丹江、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以及俄罗斯境内出土的靺鞨——女真铜制带饰作了系统分析和归纳。以杨屯墓地和乃伊费尔德墓地为代表出土的女真铜制带饰明显不属于靺鞨或先靺鞨文化的原生因素,应该是靺鞨人在与相邻民族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受到突厥人在腰带上装饰带跨和牌饰的深厚影响的结果[6]。考古学研究认定,在渤海建国前的一些靺鞨部遗迹,如查里巴遗址、杨屯遗址等,也出土有突厥式带跨。这说明,第二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广大地区,在渤海政权强大起来之前,也曾经有过一个受突厥文化广泛影响的时期。
在靺鞨臣服与突厥的这一段时期内,不管是被动的或是主动的,靺鞨人无不面对着突厥对他的影响,这种影响或来自政治或来自文化或来自经济。同样这种附庸关系下的交流也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突厥同样也受到来自靺鞨的影响。总之,在靺鞨的发展过程中其与突厥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研究靺鞨文化与高句丽文化、室韦文化、突厥,不难发现,靺鞨作为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与周邻文化发生着密切的交流与联系。靺鞨文化的研究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大问题,在讨论靺鞨文化时,对其相邻民族群体的研究还十分必要且需特别重视的。
[1]赵永军.试论滚兔岭文化[J].北方文物,2006(1):14-22.
[2]王乐文.试论滚兔岭文化的两个问题[J].北方文物,2001(1):28-30.
[3]郑元喆.高句丽陶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5.
[4]刘晓东.靺鞨文化的考古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14:151-160.
[5]干志耿.靺鞨族及黑龙江流域的靺鞨遗存[J].北方文物,1985(1):23-29.
[6]谭英杰,赵宏光.靺鞨:女真带饰研究[C]//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184-196.
The Linkage Between MoHe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es
YANG Yanda
(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0, China)
K878
A
杨彦达(1991-),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北方考古。E- mail:5299468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