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2017-01-28 05:38:52阮成洲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博物馆物质

阮成洲

(深圳市南山区天后博物馆,广东 深圳 518068)

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阮成洲

(深圳市南山区天后博物馆,广东 深圳 518068)

自21世纪以来,博物馆在社会功能、使命感与责任感、基本属性与理想信念上,以及最初建设时的存在意义与发展目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博物馆所要保护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大,打破了原本只对文物的研究和展览目的。伴随着博物馆在社会职能上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博物馆的保护范围内,确切地说,博物馆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章就博物馆的保护工作及其意义,简要探讨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时的作用,在发展传承的基础上做出分析。

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

Abstract: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museum in social function,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the basic attributes and ideals and beliefs, as well as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o all the time in the event of a huge change, the museum to protect the object also is expanding, breaking the original study and exhibition of things the purpose of.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social functions in the museum,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of the museum, specifically, the museum has become a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this paper, base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museum and its significance, we give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amaiysi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heritage.

Key words:museum;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eritage; protection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文明古国,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开辟了辉煌壮丽的东方文明,民族文化发展在世界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我国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在国务院明确了文化遗产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之后。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是一些不可移动且具有历史代表性质的,比如古代建筑遗址、甲骨文字、古墓葬墓、石刻壁画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与人类生活繁衍紧密相关的,通过世代传承遗留下来,以文化和艺术的表现形式传达民间的传统及文化底蕴。

1 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保护作用

1.1 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证实者

从实际工作中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评估者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管理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评审过程中,一定要有相应的制品与藏品为其证实,还要有充实的文学史料来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谱系,探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还需博士专业人员参与,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和评估中,博物馆理应提供其丰富的藏品和资源为申报者提供史实材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证实者。

1.2 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

在大部分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内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是不可估量的,这些信息对国家的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发展学都有很深的帮助及科研意义。博物馆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贡献,肩负着收藏、保护、展示、佐证的工作责任,还要拥有其对应文化史学资料的专业性人才,通过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进行深入深刻的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利支持。

1.3 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者

博物馆是一个公开展览文化的机构,公开展示社会教育资源是其本身的基础职责。在博物馆不断展示和教育的影响下,必然会使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了解进一步提升,从而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的中宣传与推广,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透彻地了解和认可,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道路,其中博物馆的宣传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应当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大力发展。

1.4 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

博物馆有专业的保护体系和安全的科学环境,还有专业的人才力量和保护技术,在规章制度上也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积极可靠的作用。博物馆的建设目的是纯粹的,完全是从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的根本利益出发,没有任何功利性的行为,所以在收集、查证、宣传、保护等功能上对历史遗迹和古代文明都能起到保护者应有的职能职责,也为发展科学研究和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

2 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承作用

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力量,不可否认,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逐渐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也在递增,这在一定层面上说明博物馆数量和开展工作的进程存在不完善性。因此,首先我们要进一步确定博物馆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的地位和公益的根本性质,建设全国家全民族以“保护为主,共同参与”的科学保护体系,遵照以社会公益性的投入为主体,多方面、高层次、双通道的募集资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财政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来支持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从而更高效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出贡献[3]。

博物馆存在的意义不是纯粹的经济营利,这是国际博物馆组织的公认准则。但并不是指博物馆不允许从事经营活动工作,有专家提出,博物馆从事的“非盈利事业”与“盈利”结果并不抵触,其根本目的都是使博物馆的发展得到更好的提升,也是博物馆经济基础来源的一部分。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博物馆是以社会公益性事业为工作方式,它们的经费来源多数通过基金会、董事会和政府税收中募集来的,完全依靠社会的捐助、展览门票收益等方式的博物馆基本不存在了。为了让博物馆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必须在坚持博物馆在经营策略上的非营利性质,同时坚持发展更新地方对博物馆建设的拨款制度和法律法规。在面对新博物馆的建设、老博物馆的翻新、改造、展品更换、人员专业性的培训、推广力度、宣传水平等方面,要制订与时俱进和缜密的工作发展计划,加强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3]。

3 结束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一项伟大和艰难的工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其中的工作与尝试不仅仅靠博物馆去努力,也需要全社会个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去共同创造。如今在这个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保护工作也非常的严峻,保护周期也会越来越漫长,博物馆身为人类发展进程和文明传承延续的收藏殿堂,积极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其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政府及各部门应在法律文案、人才培养、经费支出等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博物馆也要结合保护、展示、发展与传承,构筑科学高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针,为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历程和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作出巨大的贡献。

[1]陈倩.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D].郑州:郑州大学,2013.

[2]潘彬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例[J].社科纵横,2013(12):122-127.

[3]潘守永.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生态博物馆建设困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4):20-25.

The Use of Meusem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UAN Chengzhou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Museum,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8, China)

G122

A

阮成洲(1967-),男,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E- mail:995776129@qq.com.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博物馆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露天博物馆
文化遗产保护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