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颖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对左权小花戏《开花调》编创的诠释分析与文化解读
王瑞颖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开花调》是左权小花戏的经典之作,将开花调以小花戏的艺术形式呈现于舞台,反映新时代生活的无限喜悦,使区域传统文化进入全国观众视野,让民间歌舞在文艺舞台上大放异彩。除了左权民歌与小花戏自身蕴含浓郁的乡土韵味、地方特色外,编导的编创理念与内涵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小花戏;开花调;编创
左权民歌与小花戏是生长了几百年的并蒂莲,歌不离舞,舞不离歌。《开花调》是由李明珍与王秀芳两位老师一起编创,1992年8月获全国三民调演舞蹈组比赛金奖。从编创的技艺性与文化性上便能看出两位老师丰富的编创经验与深厚的文化修养。
这里的技艺性,指《开花调》编创中舞蹈技巧的运用与艺术构思的设计。宏观来看,《开花调》构思精妙,不以单一主题呈现,而是将百姓对土地深切的大爱与少男少女对彼此真挚的小情融合,形成生活与爱情两大主题交织共融的主体结构。使用三段式的编创结构,以春、夏、秋三个季节人们的劳作生活为主线,描绘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相知、相恋。从首段勤恳踏实的耕种,到中段热情满满的灌溉,再到尾段欢欣雀跃的收获,层层递进,直至最后情感升华,完整而富有文化内涵,给观众带来无尽的感动与向往。
编导将小花戏扇花飞舞多变的鲜明特色体现的淋漓尽致。首先,整个舞蹈中扇子的颜色在不断变幻,首段的绿、中段的红及尾段的黄,生动描绘了山西人春耕、夏锄、秋收的劳作过程。其次,以蝴蝶扇为首的各种扇花,通过对故事情节及音乐旋律把控进行了或抑或扬、或急或缓的翻飞舞动,错落有致,层出不穷。乍一看,似是田间的庄稼们在叽叽喳喳,正迎着日头,乘着微风,享受着生长的乐趣。
待你微观端详,便会发现庄稼们生长的奥秘,即编导技艺性的运用法则。舞蹈首段,姑娘们双手持蝴蝶扇抖动,脚下犁步,配合前挺后撅动律出场,扇花抖动之快就犹如一群绿色蝴蝶在田间辛劳播种,让人顿生喜悦之感。随乐器发出“噔、噔”的两声响,姑娘由头顶夹扇造型变胯旁夹扇造型,做掏种状。紧接着做以唿嗦步为原型的颠颤步伐,双手持合扇将其从头顶顺肩甩下,是姑娘们和小伙子在埋土、擦汗。较为突出的是舞蹈中段姑娘们随器乐节奏点做撒扇的变化:遮阳撒扇、沐浴撒扇、护腮撒扇和头上方里撒扇,四种撒扇为四个造型,且各具特点,体现人物形象与性格。遮阳撒扇为踏步半蹲站位,加歪头、上身腰肢横移、出胯,形成三道弯体态,表现姑娘们娇羞遮阳;沐浴撒扇是身体面向七点方向半蹲,做前挺后撅体态,右手举扇从头顶上方撒扇,描绘阳光正好,人们享受劳作的景象;护腮撒扇仍为三道弯体态,出腮、歪头的憨态里透着山西姑娘独有的可爱俏皮劲儿;最后的头上方里撒扇为直立站姿,仰头双手朝内撒扇,似在召唤,也似在提前鼓舞庆祝今年的好收成。由此我们能够发现编导的动作创新不是随意、自由的创意发挥,而是围绕主题、紧贴故事情节发展需要的艺术创造,如此才使观众更深入地感知、理解动作涵义。
《开花调》从19世纪二十年代起便一直活跃在观众视野、经久不衰的原因是舞蹈背后的文化支撑。纵观三节舞段,都是以故事情节为主线,配合音乐慢-中-快的速度变化,恰当合理地运用扇花技巧进行播种、锄地、灌溉等舞姿的编创,因而会给人接地气的实在感,不会因为扇花技巧的频繁出现而脱离主体意境。将小花戏最经典的三颠步步伐与三道弯体态,进行多样变幻,但万变不离其综,用最朴实、矫健的舞姿动作,加之重复,逐渐塑造出文化层次感,成为开花调的精神内核,引起观众的共鸣,带来一种原生文化的视觉冲击。
《开花调》的创作不似平日里乡村舞蹈庆丰收的大众舞蹈种类,包含了能够让身处浮世的我们开启心中的纯善之门,在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感恩大自然,在风雨里奋斗的同时不忘初衷,在平凡的生活里勇敢追求美好爱情的精神文化内涵。在作品的结尾处,没有任何复杂的扇花舞姿技巧的出现,回归肢体语言本身去诠释主题,姑娘们和小伙子收完粮食集体跪地抹扇,轻吹扇面,擦粮,吃粮的过程暖化人心,象征着收获了粮食;男孩腼腆地掀起了女孩红盖头的画面甜入心头,象征着收获了爱情。两处的真情流露是整段舞蹈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蹈的核心价值体现,更是点睛之笔。
《开花调》诞生于改革开放时期,经历了战争时代的洗礼,社会和人民都需要带有积极意义的文艺作品来鼓舞精神,作品的立意自是基于当时社会背景之下,反映现实,歌颂百姓的生产劳动与爱情生活,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祝愿与向往。笔者以为,编导独具匠心地用左权最负盛名的民歌小调《开花调》命名作品,选取最具地方特色的、突出区域文化的舞蹈语汇进行编创,并让土生土长的左权人民担任舞蹈演员,都诠释了只有深深扎根于民间、以民为本,才能有感于左权人民的生产劳作与生活追求,才能体会到左权人民生活平凡而美好精神内核,才能将劳作与爱情两个司空见惯的主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渲染得淋漓尽致,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及文化需求,让观众真正认同地方传统文化,懂得、热爱左权民歌与小花戏,使观众随舞蹈回归本真,追求至善。
舞蹈作品不仅包含了编导个人的心路历程体验,更孕育着将观众引入到编导所创造的人、事、物中去的文化魅力与文化价值。经典舞蹈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是在于其创造的永恒的艺术价值,这需要编舞者多聆听世界、多观察细节、多体验生活、多探寻未知的可能。只有融入对当代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去创造舞蹈,才能使观众具有深切难忘的艺术体验。
J825
A
王瑞颖(1994—),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2015级硕士,音乐与舞蹈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