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乐表演中的“虚实观”

2017-01-28 03:30:22彭铄婷
北方音乐 2017年2期
关键词:欣赏者尝试美的

彭铄婷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试论音乐表演中的“虚实观”

彭铄婷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本篇论文旨在尝试对音乐表演中表演者、表演内容、表演听众三位一体的“音乐场”进行审美的虚实观分析,通过用中国和西方的理论分析方式进行一次剖析和对比,使得音乐表演中的虚实观概念基本得以清晰地呈现出来。

音乐表演;虚实

音乐表演之所以称之为音乐表演来自于三个同时发生作用的“存在”。彼此之间相互反应和共同创造,使得音乐成为一种可能,在此基础上也使得音乐表演成为一种可能。

因此我们几乎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判定结论:表演是音乐传达的手段,并且是其唯一的、直接的传达手段。

西方学术研究方式最重要的特征:先对一个问题给予明确的定义和边界条件,如果成立,则一个学科就得以展开。否则这个学科就无法成立。

中国学术研究方式最重要的特征:没有绝对的主观和客观概念,即:主客合一,天人合一,没有对立。中国人对于艺术尤其是音乐、表演(中国的音乐表演往往是集创作者和表演者为一体的)采取的是“意象、味、妙、悟、境界”的领悟方式。

这种领悟的方式就笔者本人的理解其实是一种“自然观”的“虚实观”。( “虚实”源于《易传》的阴阳学说及道家“有”“无”学说,阴阳相摩相荡而衍生万物,虚实相生相长建构的审美意象,进而营造之意境)。而这种“虚实观”恰恰因为其自然的“物我两忘”或是“物我两望”而对音乐表演做了一个比较完满的阐释。

下面就此论点尝试做一粗略的分析:

音乐表演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信息,这一信息的核心就是——美。

音乐要想达到美首先必以真为基础,音乐是以感情而发,感情的产生是一种主观情感体验的显现,这种显现是不可能虚假的。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明:虚假的感情也是真实感情的一种。所以虚假的感情这个假设就被解构了。音乐表演是演奏者的一种情感释放方式,因此,表演首先就自然地达到了真的要求。这也是音乐和音乐表演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但由于篇幅和非本文所研讨的范围所以不再进行深入。(此处也可引用《乐记》的原文进行论证。)

真在音乐表演的形式中已经自发建构。善也开始在音乐中显现,善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意指:完好、圆满、共同满足、心地仁爱、品质淳厚。这种方式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一种天地人和谐相处的精神,中国人更倾向于万物有灵的精神生活,虽然这种生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是无法达到的,但却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心灵追求。善是虚幻的,但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却是绝对真实和无可替代的,并且具有绝对的唯一性,这是人类普世的道德伦理观,或者可以说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生物的唯一特征。

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的核心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特征:虚实结合,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对立思想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阴阳相摩、相荡而衍生万物,虚实相生相长建构的审美意象。”(《虚实之辨》)这种虚实有无的关系是一种比西方更贴近于自然的认识“自然”的方式。不是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而转化为兼容并包,二位一体的自然存在理论——存在规律论。不是物质与精神,而是存在与规律,这就是我们现实存在的宇宙及宇宙中的一切存在。

音乐表演就是存在(音响)与(表演)规律的结合,由此结合达到最终通融的美的境界。美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主观感受,美的特征在于所有人类都可以不言自明地自发或被动的感受到,但却无法用语言这种工具清楚准确描述的存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美的特征与音乐的特征近乎一致。

由此导出了结论:音乐与美的统一性表达,最终体现在音乐表演中,而在音乐表演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就是虚实结合,这种虚实结合由里及外地结合在演奏者、欣赏者、创作者、表演过程中。音乐表演最终一定要回归到对“人”的剖析分析。否则只是纯理论的臆想和语无伦次的猜测。

“人”——音乐表演,我们可以尝试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人对表演的把握(哲学意义的把握,并非狭义的对演奏技术的把握);第二:对作品的理解;第三:表演下对美的显现和共鸣(针对于欣赏者,其实也是创造者,因为是音乐的最终作用对象)。

首先,人对表演的把握是一种能力,所谓能力是一种并非物质实存的存在,而是隐含于人的一种精神能力所驱动的生理能力的存在。这种“虚”绝非虚,而是一种“实”,一种在表演过程中可随时转换、收发自如的“虚实化”的存在。但这种存在在音乐表演中仍然还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存在。

其次,对作品的理解,这是音乐最淋漓尽致显现的环节,也是音乐表演得以实现的中坚环节。更是音乐表演“虚实观”核心作用自我彰显的关键点。对于作品的理解并非是狭义理解所指的对音乐作品分析式的理解,而是指对作品感性的理性理解和对作品理性表达的感性诠释,这两者相辅相成而齐头并进,身心的同步。意识、情感、技术、体验、表述的尝试、对进一步可能的思索和体验,各方面的虚实观在这里被充分地调动和运用。但这一步里虚实观的显现和升华还离最终成型有一步之遥。

最后,经过以上所述一系列的尝试、失败、契合在最后一刻音乐表演中的“虚实观”得以最全然地释放和最佳地体现,由于之前一系列“虚”的积累,音乐中的真善美通过“实”的表演最终得到延展性释放,这种释放的方式是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可是这时的音乐却是以完全千姿百态的情感情绪被欣赏者、演奏者感受到的。没有一个欣赏者的感受是相同的,没有一个欣赏者的感受是可以清晰精确地表述的,这所有的一切意识体验全都指向了“美”,音乐的美,一种无所不包同时又超越一切的美的体验。审美得以最终实现,表演得以最终完善,虚实得以最终完满,灵魂得以最终升华,“闭合反应场”得以最终成型。音乐被实现。

彭铄婷(1983—),女,汉族,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猜你喜欢
欣赏者尝试美的
留出想象的空白
名家名作(2021年11期)2021-12-15 04:13:16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6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尝试
小主人报(2018年11期)2018-06-26 08:52:18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北极光(2018年12期)2018-03-07 01:01:58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景德镇陶瓷(2016年5期)2016-11-30 08:34:04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考试周刊(2016年26期)2016-05-26 08: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