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凡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声乐作品的艺术理解及舞台表现探究
周 凡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伴随近些年影视、文化和传媒产业发展速度的提升,人民群众在视觉和听觉上对歌唱表演这种艺术形式的要求也在随之提升,“视听共享”已经成为当代观众对歌唱表演艺术提出的殷切希望。声乐演唱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还可以借助舞台表演这种艺术形式为人们带来更大的视听冲击力,将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更好地展现出来。对此,本文以声乐作品为切入点,通过对影响其艺术理解因素的分析,从而就提升其舞台表现力的具体措施展开研究。
声乐作品;艺术理解;舞台表现
就声乐作品来看,其演唱同舞台表演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声乐艺术作为一门能够在舞台上立足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了演唱与表演这两大部分。而表演者要想唱好一首声乐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理解作品,了解作品内涵。演唱者作为将作品和观众连接到一起的重要桥梁,观众在观看和欣赏声乐作品时,不仅要听到声音,还需要看到表演,而表演者要想为观众带去良好的视听体验,就应当提升自己对声乐作品这种艺术的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作品的艺术内涵更好地表现出来。
(一)演唱者的文化修养
所谓的文化修养,指的是人们对艺术、哲学和文学等精神层面活动内容的学习和吸取,以此为基础,对这些内容进行反思、提炼和升华。纵观国内外的优秀艺术家,其不仅演唱基本功十分扎实,而且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十分深厚。因此,作为一名声乐作品演唱者,在日常学习和训练中也需要借助各种渠道获取有效信息,正确理解作品的艺术内涵,以便可以将作品更好地展现出来,揭示声乐作品包含的深刻内涵。就声乐演唱来看,演唱者的文化修养越深厚广博,其对作品的理解就愈发全面,对作品艺术境界的演绎就越高。由古诗词改编而来的歌曲《月满西楼》便是一个典型案例[1]。本声乐作品是以李清照的名作《一剪梅》为背景,由现代作曲家苏越进行谱曲,添加了一些具有诗情画意的歌词,用音乐的形式将主人公内心情感和深秋凄凉之感全面展现出来,进一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此曲之所以能够在现代社会广为流传,主要是因为创作者的文化修养十分深厚,能够了解原作中每句词的深切内涵和创作背景,“走入”到原作者的内心中;而后借助自己的声乐素养,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曲子。
(二)作品的节奏
影响人们对声乐作品艺术理解效果的因素较多,歌词、旋律、节奏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人们在聆听一个新曲目时,其最先感知到的就是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例如,一些旋律优美或者是节奏比较欢快的音乐,往往会为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在自然界与人们日常生活中,节奏也是无处不在的。而作为音乐作品的一个核心要素,其不仅是音乐的精髓和“脉搏”,更是为音乐提供生命力的重要源泉[2]。对声乐作品来讲,只有其自身音乐形象十分鲜明,才能够更具艺术感染力,而这种音乐形象的突出,对作品节奏的依赖性极大。
(三)演唱者的生活阅历与音乐感受力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一些磨难或者是事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正是因为这些事件和磨难,才帮助人们更加明白现实,通过吸取这些事件带来的经验和教训,逐渐变得更加富有智慧和更加坚强。声乐作品作为一种以人们日常生活为依据而进行音乐创作的艺术形式,演唱者在理解此种作品的艺术性时,其本身的成长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等,会对其理解与表现作品、感受声乐作品的音乐形态等产生一定影响。如果演唱者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活阅历,那么其看待问题就会更加全面,处理事情的思维方式也更加丰富,理解起声乐作品时就会更加透彻和深入。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3]。即艺术是从生活中产生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作品演唱者应当要善于发现、观察、比较生活中存在的音乐艺术,以便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声乐作品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例如,在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演唱《常回家看看》,其之所以能够在一夜之间红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主要是因为此首歌曲的歌词都是在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借助简单的曲调述说亲情,词曲的组合营造出了一幅和谐美满、温馨甜蜜的家庭生活画面。
(一)提高对声乐艺术审美效应的重视度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依靠听觉和视觉带来的不同感受来体会这个世界,都明白耳朵与眼睛的重要性。对声乐作品演唱来讲,其听觉和视觉也会对其舞台表演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如果演唱者的表演出色、声音优美,那二者的结合就会在视觉和听觉上为观众带来和谐美好的舞台冲击力。因此,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讲,其是否可以从视觉和听觉来两方面为观众带来整体性的舞台表现效果,其表现形式是否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观念和情绪,审美效应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影响[4]。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审美效应指的是从观众自我认识出发,在自己内心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属于对舞台表现效果产生的主观评论。在声乐演唱过程中,舞台表现效果的高低,是由观众的听觉和视觉结合是否完美所决定的,只有提升二者结合的完整性与和谐性,才能够展现出更加符合社会大众审美的舞台表演效果。对此,在舞台上演唱声乐作品的过程中,演唱者应当以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见解为依据,找出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用饱满的激情和热情提升舞台表现效果。无论是声乐表演还是其他门类艺术的表演,都需要提高对表演的重视度。如果演唱者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只关注对声乐技巧的训练,而不关注舞台表演,那么在演绎作品时艺术感染力就不会很高。此外,演唱者只有把声音和舞台表演技巧完美结合,才能够产生可以实现自身艺术价值的审美效应,为观众带来愉悦的身心感受。
(二)充分展现自身的艺术情感
声乐作品作为一种表演类的艺术形式,在舞台表现的过程中,表演者应当从肢体和声音这两种形式,通过融合这两种艺术语言,将自己的内心活动与艺术情感更好地展现出来。由于声乐艺术作品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性,所以,演唱者在对作品进行分析理解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心出发,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就声乐演唱者来看,其所谓的肢体语言,指的就是包括演唱者各个身体部位的舞台动作表现。演唱者在舞台上表现声乐作品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在恰当的时机准确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就能够将作品的艺术性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在提升演唱魅力的同时,提高舞台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此外,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演唱者还应当将自己的演唱风格与艺术魅力充分发挥出来,并借助肢体语言来渲染舞台气氛,更好地传递声乐作品的情感。
(三)以自我为中心挖掘作品内涵
虽然以往对声乐作品的艺术理解方法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其舞台表现效果也不是很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也在随之发生改变,如果声乐演唱者依旧使用传统的理解方式和表现手法,那么就会导致演唱效果和舞台服务质量降低,从而造成观众流失。因此,声乐演唱者应该深入探究声乐作品现代化发展途径,分析研究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从音乐中发掘自我,以自我为核心,探寻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5]。在演唱声乐作品的过程中,演唱者应当善于发现自我,将自己带入到作品所描写的角色中,以自己真实的面貌、内心情感来演唱声乐作品,只有源于内心深处的音乐才是最具舞台感染力和艺术魅力的。此外,演唱者在翻唱某一首作品时,也可以不完全按照原有的唱腔形式来表达,可以按自己的理解,从自己的角度对其进行新的诠释,使其能够具有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打上属于自己的标签。
总而言之,声乐是一个将多种艺术元素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不会独立存在。因此,在理解声乐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在舞台上表演声乐作品时,表演者需要兼顾各个方面,不能只从某一艺术角度来解读和演绎作品,以免导致表演效果过于片面。要从整体性出发,研究和把握作品的艺术性与核心表演内容,将声乐作品更加全面地诠释出来。此外,在理解作品艺术性的基础上去诠释作品,还能够提升其舞台表演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满足不同阶层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1]满园春.声乐作品演唱中的艺术处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5):87-89.
[2]谢飞.论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思维[J].黄河之声,2014(08):85-86.
[3]黄敏姣.在声乐教学中糅合舞台表演训练实践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174-175.
[4]姜丽.试论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J].大学教育,2013(13):57-58.
[5]鹿建柱.论声乐教学舞台的实践价值[J].东疆学刊,2009(02):102-105.
[6]黄志勇.声乐表演舞台美学探究[J].音乐创作,2015(07):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