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洁 陈 旋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16000)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李 洁 陈 旋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16000)
本文将从苗族鼓舞的律动特征入手,对苗族鼓舞手臂的划圆、身体的拧转、膝部的屈伸与颤动、脚下的跳动等动律特征进行分析,是笔者在观察湘西苗族鼓舞表演者们伴着鼓点节奏,舞动鼓槌、敲击鼓面与鼓边时,看到其动作呈现为手臂的姿态变化无穷、腰部的拧转灵活、膝部的上下起伏时而缓慢抒情时而顿挫有力、脚下的跳动轻巧逸动的特点而得出。这些特点与特征赋予了湘西苗族鼓舞鲜活的生命力,使表演者在表演苗鼓时洒脱自然、刚健豪放、乐此不疲。
湘西;苗族鼓舞;动律特征;成因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对其分类的方式也犹如“百家争鸣”般,各持所见,笔者通过整理和分析,将其主要的分类方式归纳、总结如下:按其功能分,可分为庆年、 庆神两种;按其性别分,可分为男子鼓舞、 女子鼓舞以及男女合鼓的形式;按其人数分,可分为单人鼓舞、双人鼓舞、四人鼓舞、群体鼓舞等形式。按其表演形态分,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团圆鼓舞、徒手鼓舞等;按其敲击鼓的方式分,可分为徒手鼓舞和槌击鼓舞;按其击鼓表演时,情绪的不同,分为打鼓、踩鼓、 嗲鼓;按其按表演动作的内容分,分为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模仿动物、武功拳术四大类;从鼓的放置形式上可分,“立鼓”、“平鼓”、“斜鼓”;从鼓的制作材质分为:木鼓、 铜鼓、 皮鼓等等。因为湘西苗族鼓舞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特点为其带来了丰富且极具代表性的动律特征。
从湘西苗族鼓舞的洗脸、割草、推磨、纺棉花、换纱、扯粑粑、捆辫子、摘桃等等模拟人们生产劳作、生活形态及模仿动物生活形态的动作中,可以看出其手臂动作多以划弧形、小圆、大圆、倒八字形路线为主,手臂的形态也基本处于弯曲和半弯曲状态。其手臂的划圆动律首先体现在以肘关节为轴心,大臂随动,小臂在身前、体旁、头和脸的前、上方划小圆、弧形、倒8字形,如“洗脸”这一动作就是一手不动,一手屈肘在脸前划弧形,模拟人们生活中洗脸的姿势。其次体现在以肩关节为轴心,大臂带动小臂、手部在身前、体旁、身后划大圆、弧形,如“推磨”这组动作,就是表演者左手缠腰击鼓的同时,右臂以肩为轴向后伸展,然后从下至上顺着鼓绕大半圈,之后表演者右手横拿鼓槌向前伸,以肩带动肘和腕从右向左平划弧形,再现人们生产中推磨的动作形态。再者,由于湘西苗族鼓舞的动作讲究对称性,表演者一般做完正面动作会接着做反面动作,那么手臂的划圆运动也都基本是双手交替进行。由此可见,表演者在表演苗鼓舞时,手臂动作基本都是在“圆”的基础上完成,其无不灵活运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将弧形、大小圆、倒八字形划到极致,其变化多端,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展现出苗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多姿多彩及表演者洒脱和妙曼的身姿。
湘西苗族鼓舞表演者身体的拧转,首先体现在以腰部为发力点,上肢的左右拧动,如“抽剑”这一动作,便是表演者上身向后仰的同时,腰发力稍向右拧转身体,眼睛看向右臂方向。再如,“打铁”这一动作,是表演者身体右侧对鼓面,右脚虚步,左腿半蹲,上身以腰为轴向右拧动,右手竖拿鼓槌击打鼓边,左手缠腰击鼓,在左右交替拧转当中完成该动作。其次体现在以脚下为支点,身体不同角度的转动,同时转动还分为脚下带动的磨转动和脚下与膝部带动的跳转动,如,表演者在做“甩手梳头”这组动作当中,就要用半拍的节奏将脚向左磨转四分之一圈成正步位之后紧跟下一动作。表演者在表演“跳鼓”这一组动作时,会将左腿从左至右经过上弧线跨过鼓面,同时右脚及右膝发力稍跳起向右转身半圈,落地后双脚形成八字步位,背对鼓面。“猴儿吃桃”这组动作的后半部分是表演者将右脚往右跳起,同时身体向左转身半圈,形成左猴靠步。再者,湘西苗族鼓舞中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也大都是通过身体的左右拧动、不同角度的磨转与转动来进行的,如正反动作的连接就需要身体的拧转来实现。在拧转中表演者的动作顺畅自然,洒脱刚劲。换言之,身体不同幅度的拧动和转体,使苗鼓表演者的身体灵活自如,姿态优美和谐。
膝部的屈伸是指膝关节的屈曲和伸展,运动幅度可大可小,通常是慢节奏的运动。膝部的颤动是指膝关节的短暂而频繁地振动,运动幅度较小,通常是快节奏的运动。湘西苗族鼓舞表演者的膝盖的屈伸和颤动变化,是随着鼓点和鼓边的节奏的快慢、长短而变化。膝部的屈伸与颤动动律主要体现在湘西苗族鼓舞的步法当中,如“梭步下山、 梭步走雨”这类步法中一开始便是表演者将左或右脚稍抬起,随后落地膝盖需弯曲才能连接下一动作。又如“小梗步”是在正步位的基础上,经双膝微颤动而传导至上身,使上身微颤的步法,而“大梗步”是在双膝颤动的基础上,左右脚交替迈步完成的步法。同时在湘西苗族鼓舞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动作中,膝部的屈伸与颤动也有体现,如“挑谷子”这组动作,一开始便是表演者将右脚原地踏一步,然后双腿屈膝再连接下一动作。又如“种棉花”这组动作中,表演者在向身体前下方做丢种子的动作时,双膝要屈伸才能完成。再如“梳头”这组动作,也是在双膝颤动的基础上完成手臂、躯干与下肢的协调配合。团圆鼓舞里的小摆、大摆、细摆、转摆、摆肩都有膝部的屈伸与颤动。由此可见膝部的屈伸与颤动始终贯穿于湘西苗族鼓舞的动作中,使其动作丰富、灵活多变,是其最显著的动律之一。
湘西苗族鼓舞表演者脚下的跳动律主要体现在单脚的小跳和双脚的小跳,大多以向旁、向前或斜前的小幅度跳动和原地小跳为主。如“穿裆”这组动作中,表演者就要将左脚原地小跳跳起,同时左腿抬起进而完成之后的动作。又如“跳蹲8字”这组动作中,表演者就需要左、右脚交替向旁跳一步才能衔接之后的动作。猴儿鼓舞中“左右察看”这组动作中,表演者则是将左脚向前小跳一步,紧接着右脚跟上左脚成正步半蹲,再完成之后的动作。通过分析得知,湘西苗族鼓舞表演者脚下的跳动也是各步法之间、各动作之间的连接,这种跳动使湘西苗族鼓舞表演者的脚下动作变换频繁,给人以轻巧灵活、俊俏敏捷之感。
总的来说,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是苗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娱乐及创作过程中的积淀,是受到自然环境及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在历史、文化、生活的不断变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2).
[2]湖南省文化厅.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12).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舞蹈卷)——中国艺术教育大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J618
A
李洁,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研究生;陈旋,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吉首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湘西苗族舞蹈动律特征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GY201628)、吉首大学重点委托科研项目《武陵山区少数民族遗存舞蹈研究》(项目编号:JDZDW12004)、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湘西濒危苗族巴代舞蹈资料收集整理与艺术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6YBA312)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