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艺术环境中公共艺术影响力探析

2017-01-28 14:33天津商业大学300134
大众文艺 2017年5期
关键词:环境艺术

孙 皓 夏 婕 (天津商业大学 300134)

城市艺术环境中公共艺术影响力探析

孙 皓 夏 婕 (天津商业大学 300134)

城市公共艺术以欧美为发源地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城市建设积极地吸收公共艺术观念,在城市艺术环境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至今,其形式内容已大幅拓展,对城市艺术环境的影响逐渐深入。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公共艺术与城市艺术环境的关系,提出城市艺术特色的创建需要公共艺术的介入和支撑,并深入影响城市艺术环境的建构。

城市艺术;狭义公共艺术;广义公共艺术;影响力

城市雕塑和壁画成为计划内容的重要代表,掀起了二战后欧美城市艺术发展的第

一次浪潮。城市艺术的第二次浪潮的重要代表是受到波普艺术、观念艺术影响的“装置艺术”,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法国装置艺术家克里斯托于1995年包裹柏林议会大厦的装置艺术作品,确立了“装置艺术”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地位。城市艺术的第三次浪潮是进入21世纪后的 “城市景观艺术”理念的兴起,基本内容是将规划、园林、水景、植被、雕塑、装置、灯光等元素综合艺术化的产物。

一、国内城市艺术的发展

1.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艺术

在西方,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而在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初期,城市雕塑与壁画基本上占据了公共艺术的全部内容。如北京的公共艺术缘起于70年代末的首都机场壁画以及80年代的城市雕塑运动。今天我们在某些一、二线城市还能看到这些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的遗留,这些作品对提升当时城市艺术形象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中的经典作品还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如广州的《五羊》、珠海的《渔女》、深圳的《深圳人的一天》、青岛的《五月的风》,北京石景山雕塑公园的《蓓蕾》《新秀》《小星星》《弓箭手》《石景洞》《鸽子》《春雨》《母子情》《顶罐女》《唱给爷爷听》《编匡女》《牧童》,国家奥林匹克运动中心的《凤凌霄汉》《人行道》《裂变》《源》《红黄蓝》《舞》《祈》《猛汉斗牛》《接力》《无影婆娑》《弦》《遐思》《方方圆圆》等,因此作为公共艺术主要内容的城市雕塑和壁画成为改革初期构建城市艺术环境的唯一手段。

2.改革开放中期的城市艺术

发展需要过程,城市艺术环境的构建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化、城市化建设中追求的重要内容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外大量艺术思潮的涌入,城市雕塑和壁画不再是公共艺术表达内容的唯一已成为政府和学者的共识,我国许多大中型城市开始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构建,并将城市的艺术环境作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目标和方向,取得的成果显著。如天津市的五大道改造、意式风情街的建设、津湾广场的欧式建筑保护及夜景灯光设计等,上海外滩照明装置与灯光设计等,都为提升城市的整体艺术气质增加了分值。

在城市艺术环境建设快速发展的趋势下,2007年3月21日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了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下设城市艺术专业委员会分支机构(简称“中国城市艺术专业委员会”),是由全国部分城市、城市文化艺术研究机构、城市艺术团体、艺术家、城市艺术工作者以及热心推动城市艺术发展的知名企业和企业家自愿结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中国城市艺术专业委员会以“弘扬中华艺术精粹,打造一流艺术平台,服务城市艺术事业,推动艺术产业发展”为宗旨,以“创新、繁荣、和谐”为目标,开展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艺术创新与繁荣以及城市建设与人文艺术和谐发展的问题研究,探索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品位,适应城市景观、环境、公共设施、绿化、雕塑等方面增强艺术水平的需求,更好地让艺术走向大众并为经济发展服务,在继承弘扬传统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为促进城市之间的艺术交流与合作,为更科学、更艺术的未来美好城市发展服务。

3.城市化进程下的城市艺术

进入到改革新时期后,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在政府层面已经开始转变观念,摒弃了摊大饼与千城一面模式的城市规划,逐渐将重点转移到城市的内涵和特色的建设。城市艺术环境的内涵兼具物质与精神层面,融合城市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将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历史性整体构建,打造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人居环境。在此背景下,清华美院的郑宏教授首次提出了“城市艺术设计学”的概念:“城市艺术设计学是基于城市性质、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功能与精神对城市形态调整提出艺术设计建议,主张围绕城市性质、功能和发展目标进行规划,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景观类的局部规模介入和添加。城市艺术设计学是在整体上研究城市的艺术设计系统,包括对城市历史保护和城市创新发展两方面的研究。”1例如北京2008奥运会的城市改造,鼓楼旧街区改造;上海世博会;杭州G20等。

二、城市公共艺术

1.公共艺术的兴起

“城市”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城,以盛人也;市,买卖所指也。”这说明以人群的自然聚集来寻求安全和进行商业活动是人类早期的城市形成的原因。为了实现这两个目的,东西方的城市建设往往以城墙与外部环境隔离,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城内则依据功能划出城主、行政、宗教、商业、居住等不同空间区域。2

历史上的城市,东西方都基本是因满足社会需要而形成的,以功能为主导性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将审美与艺术边缘化。但是,近现代以来的城市建设,审美与艺术性日益受到重视,其作用也日渐凸显。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二战之后欧美城市中兴起的城市公共艺术,促进了城市艺术环境的系统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然而,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经济增长”和“GDP主义”的狂热追逐下,城市化的推进速度更是越来越快,城市的规模越建越大,而相应的城市问题也日渐凸显。当下我国城市趋同现象依然是城市规划的困惑,而着眼于城市不同的特点和历史,提炼出特色元素,尝试以公共艺术的方法介入到城市的规划,发展城市的各自优势,形成城市艺术特色。

2.公共艺术的多样化

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公共艺术正面临着一场新的变革,一些新鲜元素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城市公共艺术的世界中来,公共艺术的含义、功能以及表现形式在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尤其是新的科学技术、新的工艺材料不断出现,对公共艺术设计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表现为:各种形式的雕塑、装置、公共社区壁画、公共广场、公共景观、公共园林、摄影、多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观念艺术乃至时装秀、艺术表演、Cosplay等等都可以产生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它们在丰富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同时也在不断更新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因而我们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不必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概念或定义。

3.公共艺术的大众化

城市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的类别,而是一种艺术思想和艺术方法,它是艺术介入社会生活,介入大众文化的一种途径。“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最鲜明特征是世俗化。其世俗文化特征首先表现在它关注的中心是老百姓的生活,而不再那么关注如崇高、伟大、英雄、意义之类的问题。与大众文化的平民特征不谋而合的是当代公共艺术也开始摆脱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必须承担某种历史的、纪念的、价值的、抑或警示的重任,摆脱它所肩负的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昭示后人的伟大使命。”3城市公共艺术开始向人们展示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艺术从高贵的殿堂走进了城市的街头、公园、车站、餐厅、商业中心、私人空间,由供人景仰对人说教变成了民众可以参与的一种生活的娱乐。例如沈阳盾安新一城,于2013年12月在购物中心举办“邂逅——艺术直面公众”公共艺术作品展,陈文令的《小红孩》雕塑系列其夸张的造型对比和纯红色的运用,唤醒了观者对自己童年时代的回忆和眷恋;焦兴涛的《绿.黄》系列,主题表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绿箭、黄箭口香糖包装纸揉捏后各种形态的放大;还有《购物狂》系列是超市塑料购物袋转满商品后用手提着的静态下垂形态的定格,作品高6.5米。可见城市公共艺术形式上的多元化消解了传统雕塑的神圣感,使艺术作品与公众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三、狭义公共艺术影响下的城市艺术

中国式的公共艺术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在这段不算太短的发展过程中,公共艺术以城市雕塑和壁画成为城市艺术的唯一表达方式为特征,正如翁剑青教授所说:“对雕塑本身的过分强调,恰恰反映了现阶段中国对公共艺术的认识还停留在对于艺术造型本身意义的纠缠的阶段。”由于先天的局限性,可理解为“狭义公共艺术”,影响城市艺术环境表现为:

1.初步改善城市艺术环境

城市艺术环境问题在国内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尤为突出,它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过程中因人口集中,商业密集所造成的公共空间环境的狭小、杂乱等问题。伴随着对艺术环境的要求,营造宜人的艺术化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介入城市艺术环境改善的主要手段。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早期的雕塑、壁画等虽然将艺术的手段和观念融入整体城市的环境设计之中,但其方式有些简单化。

2.融合城市文化

公共艺术在改善城市文化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是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如意大利罗马的《母狼》、新加坡的《鱼尾狮》、中国广州的《五羊群雕》等。中国城市大多数是在老城市基础上走向现代之路的,当古老与现代发生冲突时,人们处于现实的考虑选择现代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问题在于古老的城市文化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消失同时导致了城市历史感及特色的丧失。城市需要有代表城市精神的城市文化,而不是从别处“克隆”来的现代标志。将文化观念融入城市艺术环境的创造之中,不仅是当代城市坚实的需要,蕴含期间的地域文化精神更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内容。如深圳的《开荒牛》雕塑,寓意了深圳人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建设深圳这座新兴城市的精神文化;还有上海的《东方之光》;青岛的《五月的风》等。

3.促进城市公众文明

公共艺术强调并积极促进公众的参与,这本身就是艺术家社会责任的体现。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方面就是对于公众呼声的重视,既然公共艺术位于开放的空间之中,它就必须承担两方面的义务,一是了解和把握公众的艺术需求,二是通过艺术家的努力为公众提供有品位和水准的艺术作品。公众参与的意义不仅在于公共艺术的本身,同时这种参与是建立良好的公共社会的基础,以易于吸引公众参与的艺术方式来培养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和信心。正如翁剑青在《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中所说的:“借助公共艺术的导入与推广,在改善、美化人居环境品质的同时,可以通过广大居民对公共艺术过程的公共参与和民主决策,充分唤起人们对社区理念和公共文化福利事业的认同。”4

四、广义公共艺术影响下的城市艺术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政府层面逐渐意识到城市整体实力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意识到艺术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应该以艺术的手段为社会服务,而公共艺术在形态和艺术语言上开始由原来零散、单体的形式向集中、整体、综合的方式发展,其特征是广泛参与到城市艺术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广义公共艺术”。影响城市艺术环境表现为:

1.参与城市改造和文化遗产保护

以北京为例,为了更好的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合理发展城市建设,不时可以见到公共艺术的身影。如《逝去的记忆》组雕位于东安市场前面,由《剃头》《单弦说唱》《逛》三件雕塑组成;位于灯市西口的《火树银花》还采用了光电装置,另外还有利生体育用品商店外墙上的《大灌篮》,设置于同升和鞋店门前的《童趣》等。这些作品与大众文化的结合,突出了区域城市艺术环境。皇城根公园改造本着历史性、艺术性、趣味性、融合性的原则设置了《金石图》等8组城市雕塑。元大都城垣遗址由西向东沿展开去,分别设计了“蓟草芬菲”“银波得月”“紫薇入画”“鞍疆盛世”“大都建国”“燕云牧歌”“蓟城新象”等八个景区。将大都城墙遗址,绿地园林及护城河有机的连为一体,为周围的居民营造了环境优美,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户外休闲场所。

2.促进城市景观艺术的建设

景观介入城市可以成为联络城市与艺术的一条文化纽带,而当下国内外的许多城市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中出现了很明显的转向,就是将开放式的城市园林景观向以艺术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城市艺术公园拓展。“城市艺术公园是集咖啡馆、画廊、露天影院与剧场、民间工艺品工坊、陶艺馆、文博古玩店、茶艺馆、音乐舞蹈工作室、民俗艺术馆、城市公共雕塑群(含景观装置艺术品)等于一体的城市艺术综合体。”5如日本的札幌艺术公园、美国的好莱坞艺术公园、英国的纽纳姆Paddox艺术公园等。

城市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形态呈现为边界穿梭,即 “艺术进入城市,城市影响艺术”,艺术正以其多元的创意资源不断地滋养着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景观设计,景观设计也在艺术的养分中完成了其艺术特质的构建。目前许多国内的城市景观艺术还停留在“草坪+雕塑”的模式,如上海静安雕塑公园、上海月圆园雕塑艺术公园、广州雕塑公园、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等。不过,工业景观、矿山景观、主题景观等题材也逐渐成为城市艺术环境的重要建构语言。

3.推动城市艺术环境运动

公共艺术不仅是城市的美化和点缀,又是城市文化的补充与延伸,甚至是城市文化的标志。作为城市文化的一个方面,公共艺术也是解决城市艺术环境的有效办法之一。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环境,美化了市容,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城市和公众之间的亲和感,例如亚运村街道的改造在突出“民族风情”“人文奥运”理念的基础上,以“一帆风顺”“民族体育剪纸”“蝶之舞”“壁雕水木”等壁画手段以及“绿树林”等景观来装饰街道的墙面。道路南端的“蝶之舞”墙有56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和365颗星星组成,象征56个民族大团结。在路口拐角还设有体现奥运精神的城市雕塑《献给奥林匹克日》等。另外,路边的休息座椅,道路指示牌也经过统一设计,富有一定艺术效果和特色。再有东直门使馆区附近的街道围墙被抽象的瓷砖镶嵌壁画所替代,完全以抽象的色块来表现,局部还镶有玻璃等材质,整体效果清新,自然,环境为之一变。沿街还设置了众多花坛,不仅可以起到绿化美化的作用,而且有艺术氛围。像以上这些例子还有很多。如天津的棉三艺术区、上海新天地、杭州运河艺术街等。

在大量的城市街道环境改造中,都有公共艺术的参与,反映了公共艺术成为城市道路空间环境整治,体现城市艺术环境的重要手段,日益被各界所接受和重视。另一方面,从当前城市发展来看,公共艺术配合街道环境改造只是一个开端。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需要不断总结,将其运用于创造真正具有艺术性、人性化和公共氛围的城市艺术环境。

五、结语

城市艺术环境作为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城市化逐步深入发展的趋势下,已经受到政府管理层面的重视,国内许多城市开始试验尝试,并积累了少许经验,如北京长安街沿线的公共艺术已从单纯设置雕塑的手法发展到了雕塑,壁画,环境设计等手段的综合应用。虽然以公共艺术的介入成为城市艺术设计的起动机,但是早期的唯雕塑论却严重阻碍了城市艺术的全面发展,千城一面的状态已经引起管理层面及公众与艺术家的反思。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欧美国家城市艺术的成熟体系,也是百年时间的经验积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城市艺术环境的构建出现问题属正常想象。城市公共艺术影响到城市艺术形象的作用越来越大,西方的许多城市尤为明显,在当下我们城市化进程正在深入的时期,追求城市地域特色得到公众的认可,而表达地域性特征的公共艺术作品成为构建城市艺术特色的首选。可见,当代城市艺术环境的建设效果越来越受到公共艺术的决定性影响,同样公共艺术的多样化的表现内容也为构建城市艺术环境提供了多元的选择路径。

注释:

1.张 孚,郑宏.城市规划本来就需要艺术设计[N].中华建筑报,2012-10-9(13).

2.刘成纪.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美及美学的位置[J].文艺研究,2010(6):115.

3.周成璐.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的场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4-15.

4.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

5.邰 杰.艺术介入城市的景观表达[J].设计艺术,2010(5):49.

夏婕(1986.06-),女,硕士,讲师,天津商业大学设计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城市景观设计。

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F10022)

城市艺术概念的形成和实施是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公共艺术计划”为开端,其要求公共场所必须设置艺术品,让公众能接近艺术。

孙皓(1968-),男,天津人,教授,天津商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城市公共 艺术设计、中外设计史研究。

猜你喜欢
环境艺术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环境清洁工
纸的艺术
漫观环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