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合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困境与思考
——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

2017-01-28 14:33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党委210037
大众文艺 2017年5期
关键词:社区建设文化

赵 晶 (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党委 210037)

社会融合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困境与思考
——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

赵 晶 (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党委 210037)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日益提升、社会融合速度的逐步加快,社区文化建设广泛存在着建设差距显著、配套管理不健全、资源整合有缺陷等问题,造成社区文化建设在功能性与实效性上都显不足的现象。针对这些困境,文章在分析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重塑理念定位、理顺构建框架、融合渠道载体等多个方面提出较为系统的建议。

社区文化建设;社会融合;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区文化是有区域特定性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能将社区内的各个层次、各个界别、各类人群有效的汇聚团结起来,继而推动整个社会能够全面有序地得到健康发展。显然,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窗口与切入点。

改革开放在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让社会融合的速度得到了几何增速般的加快。此次研究就以江苏省南京市的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为例,探讨社会融合视角下,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及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路径与建议。

一、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类型复杂多样,文化建设差距明显

就以南京为例,社区类型以时间量纲作标准划分就有传统街坊社区、单位公房社区以及现代商品房社区。其中,传统街坊社区和单位公房社区由于社会及历史原因,区域内的文体现代化设施相对落后,但生活资源密集的特点也让这里人口流动密度变大,增强了居民之间的互动性。相反地,现代商品房社区尤其是高档商品住宅社区曾呈现出文化硬件新且齐全的特征,但社区文化互动性欠活跃。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地标型城市之一,可以依据文化地域拥有量按量纲级将城市社区分为边缘化社区、文化聚集社区及中间类社区三大类。边缘化社区指具有空间位置和文化资源上双重边缘属性的社区。因为它通常没有完全被纳入到城市系统正规的管理渠道,没有正式社区管理组织是社区文化建设最薄弱的地带,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扶持。处于城市中心地带且受文化资源辐射效应明显的社区,可称为文化聚集社区。这类社区周边文化资源丰富,相对而言就需要较少的倾斜性文化建设投入。例如在鼓楼、玄武、秦淮等南京市区核心地带的一些社区既位于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行政划域内,又靠近高校或核心文化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2.配套管理不甚健全,群众自主参与度低

在调研中发现,仅部分高档住宅社区或文化聚集型社区较重视相关管理工作。究其原因:一是上宏观和微观执行层面缺乏细致全面的政策支撑体系,使得社区文化组织缺乏有效有序的管理。组织编制合法地位等认可的缺失,也造成社区文化管理地域性不平衡,职责不清晰,工作效能偏低的现状。

二是信息交互性的便捷使很多社区的文化社交活动减少,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也随之下降。而社会化管理理论则认为:社区各项资源建设应当由受众充分表达自身的想法并积极参与其中,才能防止供求不对等现象的出现。

三是文化需求层次也存在着多样性,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有需求。这就要求要在不同文化意愿间做出平衡,能最大化地兼顾满足每类群体的真实需要。

3.社区文化缺乏吸纳,资源整合有待优化

行政壁垒的存在也造成了资源进不来、人才进不来的窘境。

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社会文化与社区文化在互融中出现了较强的解构失灵效应。不同的文化气氛尽管能互相感染,但当本身结构就彼此冲突时,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气氛就会彼此弱化,反而降低了社区文化的活力。

二是行业文化对于社区文化归属感低。尤其表现年轻人身上,以行业活动为基元的文化活动,其本质更多是普及行业经营理念与知识,有较强的行业特征,同时降低了此类人群对于满足大众需求的社区文化的认同感。

4.公共理念尚未形成,内生机制亟须产生

随着城市化建设,社区居民间产生了相对封闭的疏离感,原有的街坊领居的关系淡化,社区公共观念尚未形成,大多数居民并没有希望建设社区文化的本位意愿,更倾向于小群体的自娱自乐。

这类仅以人缘、爱好为纽带的社区文化建设形态,造成社区文化易处于松散联系、随意组合的状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社区文化建设内生机制的缺乏,常需依靠外力才能被推动。这与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实现人文惠民的根本初衷相违背。

二、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社区文化建设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手段,更是文化建设回归民生主体的社会资本形成路径。鉴于文化资本具有的凝聚教化功能提出以下四点思考。

1.重塑理念定位,加强制度建设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复杂性与多层次性,应该符合党和国家大力建设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背景要求,积极融合各类资源,加强政策指导,重塑建设成以发展均衡,秩序井然,文化和谐的新型社区为目标的理念定位,用完善的政策制度指导约束环境。

社区可以通过对先进文化品牌的培育来寻求制度建设的有效化。通过一定强度、一定数量、一定广度、一定深度的活动开展,将理念从理论走向实践。同时打通行业文化与社区文化形成结构互补式调整的关键媒介,例如医院、银行等行业的行业文化,就可以通过帮助社区居民提升身体素质、引导合理投资,来获得社区居民的自发响应。

2.拓展创新思维,构架建设机制

一是健全多渠道资金融入机制。必须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社会多元支持构成的社区文化建设财政支撑体系,形成“政府专项投入一点,街道承担一点,社会多方筹措一点”层次性资金渠道。

二是推动多主体长效整合机制。要充分整合共享社会公共资源,充分发挥社会文化多维、多层、多元化辐射引导,为社区文化的新型构建、推广、传播注入生命力。

三是建设多区域绩效考评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量化指导社区文化建设方向,结合社区经济文化发展基础,将社区文化建设质量与管理人员晋升晋级、社区工作目标考核挂钩,也是可行之举。

3.以社区文化中心建设为重要载体

加强基础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配备实效的社区文化网。以复制建设与特色建设相结合,实现社区委员会、社区警务部门、社区卫生部门、社区居民便民场所、时政科普宣传,讲座文化活动等科教体文卫部门社区标准化配备。

从制度条件加强约束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社区等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职权和义务,提高制度化水平从而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社区文化管理和经营的人才队伍建设,落实相关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和认定程序,提高整体素质,以富有活力的考评体系最大限度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提升为广大居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以社区文化资源共享为重要渠道

社区资源的共享,可充分融入一定的驻区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社区文化建设目前缺乏对各种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的重构能力。

以高校校园文化为例,作为社会文化的浓缩版,其衍生于社会文化中,但同时更具活力和引领性。应充分利用高校的文化、人才资源,建立社区、高校双方互利共赢的长效联动机制。

高校与社区可共建学生的实践基地,通过社区平台进行调研、服务等工作,体验社会角色,丰富人生阅历,增强实务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有效延展校园教育广度。

同时,高校长久积淀的优秀传统校园文化资源和成熟的校园文艺作品,可建立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如法律咨询,戏剧文化巡演,义务家教等形式,在一定层面上推动社区文化的建设。

总之,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民的生活家园——社区为根据地,增强各行各业人民的情感交互,多样、灵活、实效地满足民众文化需求。和谐社区,和谐城市,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的一部分,也是广大民众中国梦实现的迫切需求。

[1]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EB/OL]. http://www.wxyjs.org.cn/zyldrhd_547/201401/t20140101_147332.htm.

[2]徐长安. 关于阿尔山社区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J]. 环境与生活,2014(20):269-270.

[3]鄂忠群. 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理论观察, 2010(3):48-49.

[4]许善娟, 卢乃桂. 社区参与和社区教育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2005, 25(1):18-21.

[5]万卫, 蔡雨辰, 李倩,等.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研究[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5(16):50-51.

[6]叶云明. 高校校园文化如何促进城市社区文化的和谐发展[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7(5):71-73.

[7]李广宝.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8(5):125-127.、

[8]郑萍. 文化民生视野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1, 18(11):115-118.

[9]课题组. 关于加强南京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2(6):91-96.

赵晶,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管理。

校园戏剧文化资源的社区化共建共享研究(15YB23)。

猜你喜欢
社区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社区大作战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谁远谁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