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迎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510000)
玛丽莲·罗宾逊国内研究评述
卢迎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510000)
玛丽莲•罗宾逊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迄今为止,罗宾逊已经发表四部小说与大量针砭美国社会时弊的杂文,获得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诸多文学创作奖项与殊荣,广受读者与学术界好评。然而,在国内,对玛丽莲•罗宾逊的关注热还处于起步阶段。论文梳理了国内对罗宾逊的相关研究现状,并探讨国内研究相对滞后的原因,旨在促进学界对该作家以及作品的进一步认识,促进研究后续发展。
玛丽莲•罗宾逊;国内研究;评述
注:本论文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玛丽莲•罗宾逊的孤独书写研究”(15GWCXXM-23)的阶段性成果。
玛丽莲•罗宾逊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在杂文批评与小说创作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广受读者与学界认可。截至目前,她一共发表了四部小说。虽然不以数量见长,但却部部精品,获得众多奖项与殊荣。1980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持家》一经出版,便得到好评,一举夺得海明威奖,同时,入选普利策奖。时隔24年的小说创作沉寂之后,她于2004年发表的第二部小说《基列家书》再次激起千层浪,被时任总统奥巴马列为最喜爱的小说,并赢得包括普利策奖、国家书评奖在内的诸多奖项。小说以一个虚构的美国小镇基列为背景,讲述美国社会百年变迁。之后,她又于2008年发表了《基列家书》的姊妹篇《家》,获得英国橘子奖,并入围国家图书奖。2014年,她再次发表序篇《莱拉》,与《基列家书》《家》共同形成“基列三部曲”。她似乎在继承美国文学巨匠前辈威廉•福克纳所编织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在同样是“邮票般”大小的基列小镇上,构筑自己的基列族谱,投射美国历史与文化。鉴于她杰出的文学创作才华与贡献,罗宾逊于2012年被白宫授予美国国家人文奖。可见,罗宾逊虽然不属于数量上的高产作家,但作品质量却已经得到广泛肯定。然而,国内学界对于这样一位满载盛誉的当代作家的研究热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论文将对国内已有罗宾逊的相关研究,从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到期刊论文进行梳理简介,旨在厘清当前研究现状与后续研究空间,促进对作家、作品与研究价值、研究视角的进一步认识。
目前,在中国知网上可查询到的关于罗宾逊的博士研究论文仅有一篇。作者于倩在其博士论文《书写信仰:玛丽莲•罗宾逊小说中的宗教元素研究》中,从罗宾逊的加尔文宗教背景、超验主义以及基督女性神学三个角度出发,对《持家》、《基列家书》与《家》三部小说展开讨论。通过探究小说所再现的宗教主题、圣经修辞与基督女性主义,于倩得出的结论是,对罗宾逊而言,“写作就是她信仰的实践方式;反过讲,她又通过写作不断检视自己的信仰,写作与信仰形成了一种明显的互释关系”(126)。在讨论宗教主题时,于倩集中探讨人与自然、罪与救赎、个人与家园之间的关系。在圣经修辞方面,她借用诺顿•弗莱的理论分析罗宾逊如何将预表法运用于小说写作中。接着,她从基督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了罗宾逊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试图论证基督女性主义神学的发展如何与罗宾逊的文学生涯形成有趣互动。于倩的研究是对罗宾逊宗教理念与文学表达之间的一种互文解读,强调作家的宗教背景对小说的重要影响。这种互文解读对于理解作家与其作品内涵提供了有益的索引。当然,由于论文主要倚重罗宾逊的宗教信仰,对于小说本身的文学性与审美性还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除了一篇博士论文之外,根据中国知网的收录情况,显示已有8篇硕士论文以罗宾逊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5篇论文研究《持家》,另外3篇论文涉及对基列三部曲的分析。已有的研究主要借用生态研究、地方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等为研究视角。总体而言,重复性研究与一般描述性研究较多。
就罗宾逊相关研究的论文发表情况而言,在中国知网上收录的论文共计17篇。在为数不多的论文中,有不少是对罗宾逊以及其杂文、小说作品做出描述性介绍,比如对罗宾逊的孤独书写主题、宗教信仰背景、关于小说中体现的诸如救赎、浪子回头等宗教主题进行描述性解读,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缺乏论证性过程。而运用了理论视角的文章,其讨论视角主要围绕生态女性主义、地方与空间视域、家庭伦理与女性主义这几个方面。
比如,龙娟和赵新兰在论文《地方理论视域下〈管家〉中的二元对立》中,借用劳伦斯•布伊尔的地方理论,讨论小说中再现的两种对立模式,即自然与人类、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二元对立。通过阐述小说中希薇这个女性角色不同于传统的持家方式,说明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对于打破自然与人类、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界限所作出的尝试与努力。论文作者最后总结认为罗宾逊的《管家》呼唤女性要改变传统的持家方式,“勇敢地走出房子,突破地方的局限,走入自然”,实现对地方与两性对立屏障的消解(93)。胡碧媛的论文《论〈持家〉的感性体验与地方依附》也注意到《持家》中再现的地方意识,也从女性的意识出发讨论人物与地方之间的互动。但是,她从女性的感性体验出发,集中探讨女性对地方的感性体验如何超越身体上与地理上的边界,形成超验层面上的地方的概念与依附,从而在现代性流动中形成对地方的感性与精神性认同。她认为,通过感性体验来实现对地方的依附性认同,可以超越身体存在的短暂性,超越丧失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焦虑感,从而“实现罗宾逊所理解的物质与精神世界的融合,实现罗宾逊所理解的全球化时代的地方价值”(57)。
除此之外,胡碧媛还在另一篇论文《家园模式的现代性救赎——评玛丽琳•罗宾逊小说〈家园〉》中探究小说呈现的家园传统在现代性背景下遭遇的秩序重构与不确定性。在论文中,她提出,家园原本是传统价值观与信仰的物质载体,然而,小说中展现了传统的家园模式在现代流动性的冲击下,其固有秩序被不断解构,“导致传统救赎的不确定性”(95)。王晨同样关注罗宾逊对不确定性的呈现。不过,她的文章探讨的焦点在于《基列家书》中叙述者老牧师埃姆斯写给儿子的信件。借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论文分析了信件作为一份礼物赠送给儿子的多种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得出的结论是,认为以解构主义为解读视角能够打破二元定论,从而获得文本解读的多种意义(56)。此外,刘建华的论文《玛丽琳•鲁宾逊小说的文化力量》也值得关注。该文关注《基列家书》中人物的“日常经验”(130)。从对日常行为活动与认知体验的细致文本分析,论文论证了罗宾逊如何通过人物在琐碎的日常中学习应对死亡与变化等不可改变的规律,来应对文化中的种种压抑力量。
除了中国知网上收录的文章之外,周铭的文章《玛丽莲•罗宾逊——后现代社会中的信仰守卫者》同样值得关注。该文章被收编在《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研究》一书中。文章首先介绍了罗宾逊的思想体系,即“宗教上的加尔文主义教徒,政治上的自由派,情感上的人文主义者”(268)。在对罗宾逊思想背景的概述性描述之后,作者着重介绍了第一部小说《持家》,并从女性主义的角度与加尔文思想的角度对作品的女性成长主题与宗教理念做了简单解读。
简而言之,当前国内对罗宾逊作品的研究从数量上足以说明还有很大挖掘空间。已有的研究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与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已有批评主要集中在早期第一部小说《持家》上,另外三部小说所构成的基列三部曲研究还有较大空间。第二,当前研究视角与研究问题相对比较单一,比如主要是从生态、女性主义、地方、宗教等来解读作品,并且很多研究存在重复性、概括性、描述性,缺乏多样化论证批评。比如,针对罗宾逊的叙事美学,国内评论界还鲜有涉足。周铭也指出,罗宾逊创作的女性文学传统,不管是语言、意象还是主题,评论界相关研究也罕有涉及(278)。因此,对罗宾逊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国内学界仍然有进步的空间。
针对当前国内学界已有对玛丽莲•罗宾逊及其作品的有限认识以及仍然处于起步研究阶段的状况,于倩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国内译介力度不够,尤其是目前尚未有对罗宾逊大量批评杂文的中文翻译,导致缺乏对作家思想体系的完整把握;其二,作者本身是一名虔诚的加尔文教徒,因此,大部分非基督教背景的国内读者与学者在作品把握上有一定难度(14-15)。这两个解释不无道理。罗宾逊的思想与创作才华不仅体现在小说创作,她也写作大量杂文与批评,集结出版了5本非小说专著。她的小说与批评文章构成了庞大的思想体系,形成互文解读的可能。对于普通中文读者与学者而言,如果仅仅关注其小说,而不了解罗宾逊深邃的思想,则不容易解读出更深层次的内涵。而对于熟识英文的学者而言,如果缺乏一定的宗教背景,期待视野也很可能产生一定偏差,导致解读隔阂与障碍。
然而,除了以上两点重要原因之外,笔者也认为,研究的滞后也与罗宾逊发表作品的时间有很大关系。罗宾逊虽然在国外成名较早,1980年的小说处女作品《持家》一炮而红,广受赞誉。但是,正当普通读者与评论界期待罗宾逊作为一颗小说新星冉冉升起之时,她继而却在小说出版方面沉寂了24年,直到2004年第二部小说《基列家书》才问世。这长达24年的时间间隔中仅仅依靠一部小说,客观而言,难以支撑学界对其持久的研究热情与投入。尽管她在《基列家书》发表之后,又迅速于2008年与2014年,相继推出续篇,构成基列三部曲,并且作品依旧广受好评,但是,由于这三部小说距今出版时间仍然不算长远,学界相关研究与批评的沉淀与积累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小说出版的时间以及出版的时间间隔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当前相对匮乏的研究现状。概而言之,就国内学界研究现状来看,玛丽莲•罗宾逊的作品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仍存在较大空间。
注释:
1.胡碧媛.论《持家》的感性体验与地方依附[J].当代外国文学,2015,(1);51~57.
2.胡碧媛.家园模式的现代性救赎¬¬¬¬——评玛丽琳•罗宾逊小说《家园》[J].当代外国文学,2012,(3);95~102.
3.龙娟,赵新兰.地方理论视域下《管家》中的二元对立[J].邵阳学院学报,2014,(6);89~93.
4.刘建华.玛里琳•鲁宾逊小说的文化力量[J].国外文学,2014,(1);130~37.
5.王晨.论《吉列德》的解构主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1);53~56.
6.于倩.书写信仰;玛丽莲•罗宾逊小说中的宗教元素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7.周铭.玛丽莲•罗宾逊——后现代社会中的信仰守卫者[J].金莉等编.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卢迎如(1988.3-),女,汉,广东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美国文学与性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