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娟 (哈密市文化馆 839000)
试论当今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王丽娟 (哈密市文化馆 839000)
我国民族声乐是建立在传统民族演唱艺术的根基之上,在结合西方声乐理论发展而来的,其本身就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文化与艺术开始趋于多元化的发展,而民族声乐作为一种艺术,也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之路。本文对于民族声乐多元化的表现进行分析,研究多元化背景下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日益增快,这也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脚步。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在社会发展的主导之下,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如今的民族声乐已经不再是从前的传统民歌,为了符合新时代的大众审美需求,它在多元化的发展之中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越来越贴切于人民的生活。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也造就了我国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密切,我国的文化事业也发展迅猛,人民群众的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日益增高,所以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成为了必然趋势。
56个民族分布生活在了我国辽阔的土地之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生活习俗,也就呈现出了不同的民族音乐艺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但是大多都是以方言来进行演唱,不同的方言会使歌曲具有独特的韵味,另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风俗习惯和历史传说,应运而生出许多不同的节日欢歌和史诗赞歌,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也成为了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基础。
伴随着与西方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西方声乐艺术也传入了中国。在目前的声乐学习中,大多以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两种形式为主,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上深深的受到了西方美声唱法的影响和冲击,许多声乐学习者盲目的崇尚和追求西方声乐艺术,忽略了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使得我们本土的民族声乐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由此,探索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途径是极为迫切的,需要众多音乐人去共同努力的。
新时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人民大众越来越开始注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音乐作为一种精神食粮成为了大众的迫切需求。国家之间的交流密切让大众接触到了不同风格的音乐,丰富了视野,这也导致了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所带来的享受。人们的不满足也成为了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主导因素,民族声乐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才能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民族声乐发展是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上, 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也是受到了不同国家文化的影响。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之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必须要进行革故鼎新,要吻合时代的主题,对于西方的声乐理论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结合,从而来完善和改进,最终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体系。
原生态唱法就是以民族和地方的方言来演出本土的民歌,并且歌者大多都是未经过发声方法训练的,是是通过自由的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演唱它的可以是田间劳作的农民,家中打扫的妇女,也可以是山头初恋的男女,它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最直接、淳朴的演唱形式,对于演唱本身没有特别规范的演唱要求。如今通过电视传媒,人们接触和认识到了原生态唱法,也感受到了这种朴素的演唱方式所带来的清新体验,人们可以从歌声里听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本民族的热爱。原生态唱法以其巨大的魅力在民族声乐多样化的唱法中独树一帜。
这是一种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结合的演唱方法,将美声唱法中科学、系统的发声方式,以及呼吸、共鸣的控制与民族唱法相结合,使传统的民族声乐唱法有更好的技术支持,也有更为完善的声乐理念。这种演唱方式不仅可以让歌者声音更为通透,而且能发挥民族声乐的细腻唱腔,将歌曲诠释得更为深入人心。
民族唱法是具有独特民族韵味的唱法,而通俗唱法则是清新通俗,也正视现在人们喜闻乐见的演唱形式,将二者结合,所产生的民通唱法,是一种时尚的演唱方法,这种演唱方法的训练之下,歌者的音色会非常丰富,并且在演唱技术难度高的歌曲时还可以运用民族唱腔自然过渡。越来越多的歌手开始采取民通唱法进行表演,例如谭晶所演唱的《远情》,就是采用了民通唱法,得到了大众一致的认可和喜爱。
我国民族音乐资源丰富,民族风情迥异,所以体现民族风土人情的作品是深受人民喜爱的。所以在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之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以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为动机,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加上新颖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这样创作而来的作品,不但富有民族特性,还具有新时代的生命力,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这也要求了广大的音乐创作者们要深入民族地区进行音乐的收集整理,了解大众的审美需求,不能固守传统,要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在全球化的今天还应该借鉴学习外来音乐文化,运用西方的作曲模式,融合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调式等,这样中西结合创作也体现了民族声乐创作的多元性。另外,在民族声乐的作品形式之上可以采用多种体裁,例如结合传统民间故事与传说创作民族歌剧,相对与以往的民族声乐作品,民族歌剧可以使民族声乐的形式更为丰富,更具艺术表现力,作品亦更富有内涵。
我国的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之中,不单是以声乐演唱技巧训练的为主,更深入对于民族声乐文化的研究,学习传统民族声乐和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这让每个学生对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让学生去把握如何发展的重要一环。学生对于传统的学习不应至局限于民歌,在民族声乐作品中有许多结合了戏曲元素创作而来的作品,例如《故乡是北京》等作品,在学习和演唱此类作品时,学生应该对于对戏曲等不同的相关民族艺术形式进行了解,借鉴戏曲的演唱技巧来使民族声乐演唱更有韵味。还有现在创作的大量民族歌剧作品也是成为现在民族声乐教育的重点,对于歌剧的教学不仅要保证基本的谱面,还要注重对于故事情节的演绎以及身段表演,这都要求教师不单只做到简单的歌曲教学。另外,西方声乐理论的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之中要因材施教,进行合适的选曲和训练,引导学生能够独思考,很好的把握不同的民族声乐作品,进行个性化诠释。民族声乐的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更重要是在于激发学生在民族声乐学习的进程之中的艺术创造力,以此来对民族声乐进行创作和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见证着民族音乐在时代的变更交替之下的发展,也是我国本土音乐文化的象征。如今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主导着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必然也主导着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人们的认知审美观念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更替,对于民族声乐的需求也在不断转变,民族声乐的创作者们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才能创作出吻合大众审美的作品;在对待西方声乐艺术上,我们也应该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在保持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之上,吸收西方声乐艺术的优点,并灵活的,实际的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结合,打破桎梏,让民族声乐艺术走上新时代的康庄大道;最后,民族声乐教育者们必须要用多元化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来的教学,只有博采众长,扬长避短,消除对于西方声乐艺术的一味追崇,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学习观念,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音乐人才。
[1]减一冰.《关注原生态民歌对当今中国的意义》.艺术评论,2001(6).
[2]姚小兰.《试论当今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湖南师范大学,2009.
[3]孟新洋.《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思考》.音乐创作2011(01).
王丽娟(1977.9- ),籍贯:甘肃玉门,学历:大专,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现有职称:中级馆员,研究方向:民族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