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剑英 (武汉理工大学 430070;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413000)
浅析湘绣“鬅毛针”的创新对湘绣发展的影响
罗剑英 (武汉理工大学 430070;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413000)
湘绣“鬅毛针”是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创新而来的,它把湘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完善总结后的鬅毛针,受到世人的密切关注,通过鬅毛针的创新运用,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也出现了大量的传世经典之作。
鬅毛针;湘绣;湖湘文化;狮虎题材
湘绣是中国刺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民间刺绣发展而来的,已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从长沙烈士公园发掘的战国木廊墓出土的鸟纹刺绣残片、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罗绮地信期绣”“绢地长寿绣”“绢地乘云绣”到清代后期湘绣逐渐形成独特风格的刺绣体系,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湘绣创新了“鬅毛针”绣法,并涌现了大量的湘绣巅峰之作。在湘绣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其鲜明的风格。它凝聚了湘楚地带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湘楚地带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族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绚丽瑰宝。
湘绣诞生于湖南长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受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影响,具有鲜明的湖湘艺术特色。作为湖南文化名片的湘绣,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有诗人屈原被称为“楚南风气开创者”,在之后的长时间里湖南都没有代表性的名人来传承弘扬湖湘文化,但在人民的生活创造中它还是延续了下来。直到唐宋时期,周敦颐发展完善了湖湘文化。之后著名学者胡安国、胡宏、胡寅潜心研究和传播理学,建立了湖湘学派,湖湘文化开始在湖南地区广泛传播。后来张栻通过岳麓书院又将湖湘文化传播到其他地区,经过魏源、曾国藩、左宗棠以及谭嗣同、黄兴、毛泽东等人的发展传播,将湖湘文化逐渐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湖南的刺绣艺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智慧,充分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了“掺针”工艺,形成了湘绣基本针法体系。在此基础上还总结完善了湘绣独一无二的“鬅毛针”绣法,此针法借助狮虎类题材,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传世经典之作。充分运用双面全异绣的表现形式,湘绣不断完善发展刺绣工艺与绣稿创作。湘绣主要通过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来体现湖湘文化特色,采用鬅毛针绣制的狮虎题材的作品气势恢宏、豪迈雄壮,和苏绣作品中灵巧、精细、婉约的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高度体现了湖湘人民的性格特点。还有一些大型湘绣作品,比如《毛主席和五十六个名族》《张家界》《毛主席去安源》等,作品风格都十分大气豪迈,使人惊叹不已。
在中国旧社会时期,男耕女织,女性在未出阁前就都会要学习刺绣、织布等手工技艺,从而刺绣、织布等手工制作成为了民间妇女的家常及主要工作。民国时期出生的湘绣艺人余振辉也不例外,从十岁开始在其姐姐的带领下开始学习刺绣,靠绣花维持生计。13岁时她便开始学习走兽的绣制,开始运用的只是平针和掺针绣出来的老虎、狮子神态极不生动,皮毛十分的僵硬,看着好似“橡皮老虎”。因此她便开始有了想法,开始尝试一些新的绣法,这也就是“鬅毛针”的初尝试。通过这种创新型绣法刺绣的狮虎类作品,参加了赴日本、美国的展览,赢得了较高的赞誉。
新中国成立后,刺绣艺人余振辉把全部心血都运用到了湘绣事业上,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余振辉带领最得意的弟子周金秀、刘爱云以及画师邵春林在长沙举办了鬅毛针创新研究培训班,对这种独特的绣法进行研究、总结和创新。采用文字和图解的形式,剖析鬅毛针的每一个步骤、刺绣方法及要领,通过对鬅毛针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深入摸索,促进了鬅毛针的完善。使这种独特的针法也得到了广大的推广。后经画虎名师在原来记录上进行修改完善,定名为“鬅毛针”绣法。
“鬅毛针”绣法不同于我们平时刺绣以“平”“齐”“细”“密”“光”“匀”“亮”等标准检验作品质量,它的特点在于运用粗细铺地,细线混色,用线粗细相结合,疏密有致的进行施绣,按照动物毛发的走势,施针极富有规律,又十分灵活,毛路顺畅又不显呆滞。鬅毛针的运用采用多色阶的掉色形式,使针成放射性撑开,一头较密把针脚藏起来,另一头针脚撑开,用线较粗且稀疏,用于衔接不同的针法或粗细不一的绣线,这样使人感觉就像生长出来的真毛一样,好似从皮肉生长而出,毛发一簇簇、一层层,坚挺、蓬松而柔软。在与其他针法的衔接上要十分注意针路走向,要互相协调,且又能恰当的区别表现出不同的质感。
湘绣作品图案丰富、色彩雅致多变、形式种类繁多,素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闻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讲究“以针代笔、以线润色”对物象进行真实的再现。
湘绣鬅毛针的运用则更加真实的再现了动物的形象特征,对物象的形态特征和色彩变化有着较高的要求。不同的物象及其形态特征会影响刺绣针法的选择和丝线的粗细及颜色的选择。因此物象的形态特征是选择运用湘绣鬅毛针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狮虎类作品是鬅毛针运用最典型的图案,运用湘绣鬅毛针绣出来的狮子、老虎毛发有表里、有聚散、有层次、有虚实。色彩上有变化又有统一。这也要求刺绣艺人要完全懂得绣稿的画意,并且要有高超的刺绣技艺,才能使作品极尽完美。
“鬅毛针”的创新出现给湘绣带来了轰动性的影响,在当时使得湘绣狮虎类题材的绣品异军突出,引起了刺绣界极大的称赞,其他绣种都慕名而来,派人到湖南进修刺绣,学习“鬅毛针”绣法。但湘绣“鬅毛针”的独特性受浓厚的湖湘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是在不断的探索、研究、反复的练习当中才能感悟到的,他们学习的时间较短,缺乏湖湘地域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领略不到其中的精髓,最终没有学习成功。
“苏绣猫、湘绣虎”一直被中国刺绣界广为流传,湘绣的“绣虎能奔跑”更是将湘绣的狮虎类作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鬅毛针的运用,则将这一说法变为现实,以仿真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动物毛发真实的质感和神韵。要达到这一效果,则严格的考验了刺绣艺人和画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刺绣艺人和画师紧密合作,画师要对物象的形态结构、意境进行整体布局,刺绣艺人在刺绣时应该考虑作品要达到什么样的视觉效果与艺术效果、要如何施针布线等。这就要求画师对物象形态把握到位,刺绣艺人则不再按照传统的照色照形刺绣,而要自我理解绣稿,分析作品的针法、针路、色彩明暗虚实关系等。从此之后湘绣开始有规模的举办培训班,集中学习培训,对刺绣艺人和画师的综合素质进行高度提升,使刺绣艺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和精湛的刺绣技能,使画师的绘画能力和创作水平进行了系统的培养,之后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刺绣大师和绘画大师,如周金秀、刘爱云、柳建新、李艳、杨应修、黄淬锋、邵春林、李云凯等。
21世纪后,湘绣人才的培养已不再只是家族传授、师徒相授、企业培训等形式。而是发展成了学院式的教学培养模式,为湘绣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学院的教学模式为湘绣行业输送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对湘绣人才的文化素质、绘画能力、刺绣技能、道德素养等都进行了规范的教育和系统的培养。2016年依托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和湘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来自全国的30名刺绣手艺人集中进行了湘绣鬅毛针技艺传承与创新培训,大大提高了她们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在刺绣领悟能力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
湘绣鬅毛针的运用要求刺绣艺人在刺绣过程当中不断摸索、领悟、研究,才能掌握其刺绣技巧,从而使作品的物象更加的生动形象,质感更加逼真。尤其是在动物毛发的运用上,以走兽狮、虎作品最为突出,作品当中的狮子、老虎时而雄威,时而生动娇憨,好似随时都要跳跃而出,感觉我们就置身于其中,时刻与之零距离接触。视觉上亲切生动、质朴而逼真,心理上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惊心动魄之感。这也使得许多没有近距离接触过这些猛兽动物的人能够有种预先体验的效果。
湘绣作为农耕文明的一部分,在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中,湘绣鬅毛针绣法得到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她们克服现实条件的束缚,通过努力,砥砺奋进,释放自己的热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结合对生活艺术的创造,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重作用下将湘绣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湘绣直至成为湖南的文化名片。它不仅丰富和美化了人们日常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吉祥的心理表达,展现出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特征,极大的充实和推进了湖湘文化的进步,促使了湖湘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相互交融。
湘绣鬅毛针的出现也给湘绣带来了大量的刺绣精品乃至极品。出现了大量的狮虎类题材作品,这类作品当中的狮、虎都活泼生动,威仪盎然,具有一种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到20世纪80年代后,湘绣“鬅毛针”传承人周金秀、刘爱云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徒弟,并将这种针法进行创新运用,除了运用到猛兽狮虎上,还运用到了绣制人物的发须、猫、狗、豹、羚羊、鹿、孔雀等走兽和大翎毛禽类上,极大的提高了湘绣作品的艺术价值。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戴安娜王妃绣像》《饮虎》《雄狮》《狮啸雄风》《非洲羚羊》和双面全异绣作品《上山虎•下山狮》《孔雀•老虎》《猫头•狗头》《猫•顽皮》等等。
根据摄影照片再创作的英国王妃戴安娜绣像,气质高贵不凡,容颜美丽动人。选用黄色、褐色等绣线运用“鬅毛针”绣法结合毛针、掺针绣制其头发,惟妙惟肖的表现了王妃金黄蓬松柔软的发质,显得光彩夺目。使人物的肤色、发饰、衣着和配饰光影层次柔和而鲜明,质感形象逼真,人物显得更加的精致靓丽。这称得上是湘绣人物绣像的传世绣品精品。
《饮虎》由刘爱云大师绣制,是湘绣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传世经典之作,作品选用亚黄、秋黄、麻黄等十几种绣线,运用湘绣独特的鬅毛针绣法结合旋游针、毛针、滚针等多种针法进行绣制,鬅毛针绣出的虎毛质感强烈,粗细浓淡不一的各色丝线绣出的虎毛色彩斑斓,刚劲挺拔,把老虎的刚健肌肉表现的极其到位,显得活灵活现,好似呼之欲出。作品荣获了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1985年入选工艺美术国家珍品并被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
《非洲羚羊》是刺绣大师刘爱云在非洲津巴布韦援外教学当中绣制的作品,打破了“鬅毛针”绣法只运用于狮虎类作品的模式,创新运用湘绣独有的“鬅毛针”绣法,将羚羊毛发不同的生长方向虚实变化及蓬松柔软的质感表现的极为生动,好似摄影作品一样,是一幅极具有历史性纪念意义的湘绣精品。
《上山虎•下山狮》是一幅转动两面都可供欣赏的双面全异绣座屏,一面是斑斓的上山虎、一面是张口目瞪下山觅食的狮,老虎的一面是金秋紫阳高照,红枫飞尽,狮子的一面则是夏夜皓月当空,转动间,老虎、狮子在顾盼间的姿态生动逼真,两幅不同的绣稿确在同一块薄如蝉翼的透明尼龙绸上表现出来,不论从哪一面观赏其背面的景象都被遮挡得天衣无缝,不留痕迹,这幅以鬅毛针绣制的双面全异绣狮虎作品是湘绣的品牌特征。此作品获得了湖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在美国展出时,以高价被外国友人收藏。
《猫•顽皮》是以宠物猫为题材的双面全异绣作品,一面是聚精会神、睁大双眼的猫,眼睛绣得蓝里偏绿,黄里现白,变幻莫测,一面是张开大嘴、伸出舌头、笑容满面的猫,似乎嗷嗷待哺。这幅以鬅毛针表现的猫与苏绣的猫有着本质的区别,其眼睛、嘴巴形态各异,毛色深浅不同,毛发蓬松柔韧,丝缕分明。在美国展出时,一位教授对其惊叹不已,称赞,“此物只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多见”。
湘绣“鬅毛针”绣法的出现使湘绣在中国刺绣历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地位遥居中国刺绣之首。其他绣种虽各有长处,但是在针法的使用上都大同小异,只有湘绣才拥有自己独特的刺绣针法——鬅毛针。得益于湘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新一辈的湘绣技艺传承人和湘绣工艺大师脱颖而出,湘绣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美好,湘绣“鬅毛针”的技艺传承与创新将会更加具研究意义。
[1]田顺新.《湘绣》[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邹敏讷.《湖湘刺绣》[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罗剑英(1989.9- ),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在读,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助理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