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瑄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 221000)
以《渔父》为例谈简媜笔下的“父亲”
惠 瑄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 221000)
简媜以写女性见长,极少写男性,他们大多则以残缺的生命形态呈现,如《渔父》中意外逝世的父亲。简媜散文代表作《渔父》写人伦至情,较之传统父亲形象,要丰富立体许多,文章表现父女间原始情感,赋予父亲形象的多样性。简媜对父亲的情感态度经历了复杂的转变过程,“恋父情结”渗透其中,成为耐人寻味的命题。她在塑造父亲形象的同时也是新时期女性不断思考生命与人生,完成了自身的成长与蜕变的过程。
简媜;《渔父》;审父;恋父;自省
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统的父亲形象。这一文化传统要求男性走出家庭,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缺位,缺少沟通的机会和技能。中国传统父亲的典型形象最深入人心的要数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塑造的父亲,他经历了祖母去世、家道衰落、自己失业的悲凉遭遇,却依旧给孩子带去的是积极正能量的父爱。他吃力地穿铁道、爬月台,给儿子送橘子,脉脉温情,更显其爱的低调与深沉。简媜塑造的父亲形象不同于传统,他是对面立体的,也更显真实。
简媜巧妙地借用屈原《渔父》篇名,赋予其新的含义,即“以捕鱼为生的父亲”。屈原笔下的渔父不囿于物,与世沉浮,世乱则隐。简媜的父亲忙于生计,借酒消愁,郁郁寡欢,无法像道家选择吟啸烟霞,自由隐士。这个传统的男子生活压抑,沧浪之水无法濯其缨足,最终因车祸而亡,此时的简媜只有十三岁。
父亲祖上单穿,所以自然想要男孩,可惜简媜是“她”,这是父女之间的宿命。父亲称她为老大,而不直呼其名。这个微秒的称呼掩藏了父亲的失望,亦避开了简媜的性别。“我习惯于你叫我‘老大’,但是不知道为何这样称呼我?也许,我是你的第一个孩子;也许,你稍稍在自我补偿心中对男丁的想望;也许,你想征服一个对方却又预感未来终将甘拜下风”、“你对我的原始情感:畏惧的、征服性的,以及命定的悲感”。简媜和父亲对抗性的关系在文章中可见一斑,比起父女,他们更确切的定位是对手,就像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较量。
除了对抗,较量,文中也不乏温情。“当母亲怀我 ,在井边搓洗衣裳, 洗到你的长裤时 ,有时可以从口袋里掏出一包酸梅或腌李,这是你们之间不欲人知的体贴, 还不是为了我!父亲,你一个大剌剌的庄稼男人 ,突然也会心细起来,我可以想象你是何等期待我!” 轻柔地唤醒装睡的女儿起来吃听他亲手做的生鱼片……父亲是个庄稼人,原本不善言辞,却以细微的行动彰显着为人夫和为人父的深情和责任。
夫权意识严重的父亲他是个有的大男人父亲,是个爱酗酒的粗暴的父亲,是个叫我脱臭袜子,我诅咒他去死的父亲,是个给我酸梅汤,教我读书的父亲,是个让我爱恨交织的父亲。十三岁的简媜由于不堪父亲严加管教和酗酒,曾动念弃绝过父亲,以至于将后来父亲的死归因于自己,这种悔罪的情绪在十多年后才得以化解。
《渔父》的追寻以父亲始,而以恋人终。文中说,“我畏惧你却有希望亲近你。”成长中女性对父亲的情感除了依恋,也包含了或多或少的抵制,最初是敬畏,后来逐渐厌烦,敌对,轻视甚至驱赶,直到父亲去世,女性的心理历程使她最终获得了个体精神的独立。
女儿对父亲首先要审视的态度。审父是指主体由原来对父亲的仰视转变为以一种与父亲平等的姿态审视父亲,所以评价较之前更为客观。在新时期女性小说中,女儿一方面无法舍弃血脉相连的父亲,另一方面在文化精神层面不自觉地向往和追寻理想中的父亲。一旦现实和理想中的父亲形象悬殊过大,便会激发其“审父”心态。 “慈爱”和“禁止”这样看似矛盾对立的功能在“父亲”这里达到和谐统一。“审父”并不是要从根本上挑战夫权秩序,在男权社会中,它的出现要归因于中子一辈对主体自由的追求,他们把父亲看作走向独立途中必须跨越的羁绊。《渔父》展现父女二人割麦的场景时,着力刻画女儿奋力赶超身旁的父亲这一细节,“去胜过自己的生父似乎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你能了解吗”?使用疑问句,情感强烈,掷地有声。
审父后产生弑父的念头。恋父与审父的纠葛使得女性做出了“弑父”的无奈选择,女性“弑父”的动机是追求解脱,却不想之后陷入了情感矛盾和内疚中,在摆脱矛盾获得平衡的过程中,就促成了父女到恋人的关系转变。《渔父》中酗酒的父亲让女儿心生厌恶,甚至动念要弃绝他。简媜把父亲的长裤放水流。长裤象征父亲,“若我轻轻一放指,长裤就流走了。但我害怕,感觉到一种逝水如斯的颤栗,仿佛生与死就在弹指之间”,她对弃绝父亲的心理刻画是含蓄的。巧合的是,父亲果真就在她动念之后车祸而亡。这种戏剧性的巧合造成了简媜内心挥之不去的伤痕,使她反复地在《渔父》中忏悔:“那晚你醉酒,我说不要你了,并不是真的”。作者认为是自己弃绝父亲的念头害死了他,始终无法释怀。十一年后捡骨,尸骨未化,女儿才得到内心的解脱,认为父亲已经冥冥之中原谅了自己,这才和过去做了正式的告别。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恋父情结”这个概念,就是指女儿对父亲所具有的特别的情感。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女性文学创作中并不鲜见。“五四时期”出现了女性文学创作的第一次高潮,体现女性恋父情结的代表作品有苏青的《朦胧月》,张爱玲的《茉莉香片》、《心经》;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女性文学创作的第二次高潮,关于“恋父情结”书写的作品数量与日俱增,不仅有本土作家如陈染、迟子建、林白参与其中,更有华裔作家如虹影、严歌苓等等都创作出了渗透着“恋父情结”的作品。
简媜在《渔父》中对父亲依恋大多表现在她的内心独白中,由于第一人称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情真意切。“那是唯一的一次,我主动地从伏跪的祭仪中站起来,走近你,俯身贪恋你,拉起你垂下的左掌,将它含在我温热的两掌之中摩挲着、抚摸着你掌肉上的厚茧、跟你互勾指头……拍拍你的手背,放好放直,又回去伏跪。”没有华丽繁缛的辞藻修饰,一系列动词的描写朴实真挚,传达出了她对父亲的不舍与依恋。“我总觉得你藏着一匹无法裁衣的情织锦,让我找得好苦。”她并非惊世骇俗,她对父亲的情感是庄严的,完全没有涉及生理层次,也无意冲破伦理道德的底线。
有趣的是,简媜为了明确父亲对自己的爱,旁敲侧击,多种试探,颇像情人之间的小心翼翼。她想让父亲为她哭,享受晚归的父亲唤醒佯睡的她让她去吃生鱼片,这些温暖的细节让她明确感受到自己在父亲心中是有一席之地的。试探的过程也伴随着奇想和疑惑。在称谓上,作者显然是游移的,是模糊的。“叫你‘阿爸’好像很不妥贴,不能直指人心,我又该称呼你甚么,才是天经地义的呢?”女儿一直在寻找对父亲最准确合适的称呼。称呼为“阿爸”是名正言顺的,而简媜却发出了耐人寻味的疑问,其实也为了结尾处称父亲为“恋人”埋下伏笔。在恶作剧的关键当口,面对“阿爸”二字的突然失语,甚至因为“为何是你先播种我,而非我来哺育你”而困惑不已。
期间经历了一次次的追问,怀疑,试探,寻找,简媜终于在天人永隔之后的第十一年猛然醒悟,原来父亲是她“遗世而独立的恋人”。“天伦既不可求,就用人伦弥补,逆水行舟又何妨。” “墓碑上刻着你的姓名。我用指头慢慢描了一遍,沙屑粘在指肉上,你的五官七窍我都认领清楚,如果还能乘愿再来,当要身体发肤相受。” 从父亲跨度到恋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易的,漫长纠结,矛盾和试验并存。
文学作品是挖掘人类潜意识中的集体无意识。“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异曲同工,都是潜意识的存在,它们可能源自社会环境的差异、家庭环境的差异,亦或是个体经历的差异等等。
九十年代的商业化大潮有利有弊。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导致了多元化文学格局的出现,为女性自由创作提供了契机,女性对“恋父情结”的书写不再讳莫如深了。
从作家个人来说,女性个体成长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恋父情结的影响。简媜对父亲很是眷恋,“父亲,谁叫我对着天地洒泪,自断与你的三千丈脐带?我执迷不悟地走上偏峰断崖,无非是求一次粉身碎骨的救赎。” 这是血缘至亲的缘故;“然而,我们又互相在等待、发现、寻找对方的身影。”这是父女之间互相影响,更确切的是外在和内在的一脉相承。
童年的经历会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无形的烙印,影响其未来的成长之路。文艺理论家童庆炳认为作家的童年经验分为丰富性经验和缺失性经验。简媜显然是后者,在她十三岁之年,父亲车祸身亡,而作为长女的她便理所应当地负起照顾四个弟妹的责任,对于一个幼小的孩子而言这是残酷的,但是也使得她具有了更独立自主的特质。父亲的缺位导致了女性对父亲无法抑制的怀念和依恋, 并不自觉地对其进行理想化的“加工”,一厢情愿地如果父亲尚在,一定能帮助她们走出困境,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恋父情结”,也更能激起她塑造父亲形象的热情。简媜心中理想父亲典型——恋人原型。父亲具有儿子、丈夫和父亲的多重角色,这些身份转换的冲突,矛盾,厌倦,怨怼,以及挂念等,使得《渔父》的感情丰富而内蕴深刻。
简媜曾经说过,对死亡的感受对她创作影响深远,甚至是最初促使她走上了创作道路的最重要的因素。“死亡所带来的一切惊吓之后,任何一个人必须想办法自我复原,创作是我的复原之路。”父亲的死告诉她只有自己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他人无能为力,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渔父》刻画了刻骨铭心的情感,抒写了生之沉重和生命意义。父亲的死亡让她感受到了生命的重量,生的责任与意义,从而推己及人,由小爱推广到对社会,对万物,对所有生命的无私大爱,这其中意蕴丰富,关涉到她对宗教、哲学、美学、伦理学的沉淀与思索。“死真的只是天地间的一次远游吗?……此去是春、是夏、是秋、是冬,是风、是雪、是雨、是雾,是东、是南、是西、是北,是昼、是夜、是晨、是暮,全仗它为你暖身、驱寒、认路、分担人世间久积的辛酸。”
佛经对简媜的影响随处可见。她在其作品王国中一直是“千岁老人”和“得道高僧”的形象,致力于耕耘自己的人生哲学。宿命论占据简媜思想的核心,相信秩序并严格遵守,这是她对生命本质的体察。
十三岁的简媜将父亲的死归因于自己,由于不堪父亲严加管教和酗酒,他曾动念弃绝过父亲,在父亲生前,她们关系疏离,这导致简媜潜意识的焦虑。她反复自我谴责甚至自虐,寻找救赎用以洗清罪恶,甚至痛苦失声。这样悔罪的情结十多年后才得以缓解,丧父之痛无疑是简媜人生的转折点。
女性依旧是丧失了主体身份和位置的边缘人和“他者”,显然女性被笼罩在父权阴影下的生存状态没有改变,恋父情结给女性造成的成长创伤依然存在。《渔父》交织着审父,恋父,弑父,凸显女性的成长经验以及寻找女性自我的主体身份, 创造了一个女性成长理想化的文本空间。在爱情观上,她对恋人有兄长般的情感乞求,家庭的负担炼出其男性的理性思维,生活的苦楚使她的作品内涵丰富,厚重深刻。末了,她在父亲不化的尸骨面前失声痛哭,也终究明晓了“渔父”二字的情感,从而自我宽恕。“你躺卧的模样,如稚子的酣眠,如人夫的腼腆,如人父的庄严。”“我应该举足,从天伦的窗格破出,落地去为人世的母者,将未燃的柴薪都化成炊烟,去供养如许苍生。”“你的五官七窍我都认领清楚,如果还能称愿而来,当要身体发肤相受。”《渔父》的最后,作者释怀了并自我宽宥,她找到了父女关系的合适定位,这个天生地养的女儿就得独自去领取更大的未知了,她终于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与蜕变,走向新生活。
[1]简媜.简媜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9.
[2]刘虎波.新时代小说中的审父意识[M].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