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璐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
——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王琳璐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广泛重视,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和专业心理咨询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解决心理困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本文从挖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试着从完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思维效率来间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思维方式;心理健康;大学生
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政府和教育界的共识,2004年和2011年中共中央和教育部分别出台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文件,按照文件精神,各高校也都开设了心理健康必修课,完善了心理咨询服务的配备。
本人作为一所大专院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任教师,同时担任了心理咨询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课程教学可以系统地向学生传递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论,心理咨询可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帮助,从理论上讲,二者的结合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但本人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学生的反馈让我认识到,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这看似完美结合的两种方式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心理健康课程主要从大学生的适应、学习、自我意识、人格、情绪、人际交往、择业和生命教育等几方面进行展开,阐述心理规律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种方式能让学生获得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但就心理健康问题而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容易陷入自我封闭的困境。
其次,高校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覆盖面小,工作方式被动,不足以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咨询的需求;另外,不少同学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认为去咨询就意味着不正常,可能被嘲笑或特别对待,因此即使他们有心理痛苦也只能选择默默地忍受,小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有可能积累成大问题。
最后,不可否认课程教学还是心理咨询工作对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二者似乎都没有进一步挖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问题出现了才想着去解决,犹如扬汤止沸。其实我们还可以探索心理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努力去除这些背后的原因就能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其一,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是人类高级的认识过程,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人们解决问题的成效,人们在认识上的正确与错误,以及认识的深度、广度、辩证性、灵活性等,都与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心理是否健康,与思维方式有重要关系[1]。
其二,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贝克(Beck)认为[2],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消除来访者的痛苦,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近期也有学者指出,“不同思维方法,价值观念,生活信仰的冲突,也是产生非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3]。由此可见,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思维方式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不容忽略的基础环节。
其三,据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从传统的障碍性心理咨询转变为发展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研究表明[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呈现较好水平,他们所面临的大多是发展中的课题所带来的压力和困扰,主要集中于个人前途、现实目标、学业压力、择业就业等事关个人发展和成才方面的课题。如何在发展中增强他们应对这些压力的能力不仅是他们关心的更是保证他们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1)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在讲授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理论和方法产生的背景、过程、用途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等,基于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鼓励学生多途径搜索并比较同类知识的异同,适当延长时间来保证师生或同学间探讨理论或方法产生过程的深度,广开探讨途径扩展答案的所有可能性,让学生养成会思考并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2)在生活和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实现预定目标: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为自己设立的大大小小的目标,引导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综合考虑自身的已有条件和潜在资源,绘制可能实现目标的途径、尽可能多地列出可能有效的方法措施,这样做不仅能让目标变得更加清晰,思路更加开阔,有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即使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也能清晰知道错误所在,为下一步调整奠定基础。
(3)在矛盾、冲突和质疑中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购物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虚拟交流平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活在信息海洋中的大学生,很多时候会遇到相互冲突、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在相信还是质疑中忧郁与彷徨。如果说思维是认知的核心,那批判性思维则是对我们的思维加以反思,使之更清晰、更完善,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分离出观点的依据和基础,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增强选择和筛选能力。
(4)帮助大学生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缓解压力。既然大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源于发展中的课题所带来的压力和困扰,就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可能路径,努力做到有备无患;针对发展中的具体障碍或担心可以采取小组头脑风暴的方式拓宽思维空间,为解决问题找到更多的可能,认识到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方法总比问题多,一旦遇到困难不惊慌失措,不悲观绝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医说“痛而不通,不通则痛”,对于大学生来说,发展中遇到问题和困惑不能解决就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或障碍,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引导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增强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或间接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遏制问题的发展的“釜底抽薪”的方式或许对他们来说更有效。
[1]田建安,孟建伟.思维方式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6(5):22-26.
[2]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二级)[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7月第3版.79-89.
[3]路翠萍.大学生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16卷第3期.278-279.
[4]杨丽,马艳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大学教育,2017年5月.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