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华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几种有效教学方法运用
孙艳华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
数学课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比较枯燥乏味,影响了学习积极性的进一步调动。想要顺利达成数学教学目标,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全方位、多角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以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学为例,简要分析了生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对于当下的数学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小学数学;三年级;北师大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是新课改热议话题之一,长期以来颇受诸位数学教师的关注,引发了广泛讨论。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具有重要意义。生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作为新课改的重要成果,已经经历过时间的检验和沉淀,受到了一致认可。小学数学课堂应当尝试运用这几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下面,就结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相关教学案例,具体分析一下这三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运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下简称“课程标准”)建议:“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教育即生活”的观点,这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尝试运用生活教学法,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让教育走向生活。
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教学中,我以日常生活中的购物话题导入新知,很好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妈妈去超市购物,已知面包每块3元钱,蛋糕每块6元钱,妈妈买了4块面包和1块蛋糕,请问一共需要支付多少元钱?这个购物话题让学生倍感亲切,淡化了课堂教学的紧张感,在一种比较轻松的课堂氛围之中,学生备受鼓舞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取得了圆满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尤其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由于抽象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发展之中,在理解部分抽象性数学概念时学生便会遭遇重重困难。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不妨运用情境教学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性概念。
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单元教学中,考虑到本单元涉及到图形的平移、旋转知识,为免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在本单元教学导入阶段,我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了直观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平移概念导入时,我在课件上出示了地铁平滑门运动的动图,请学生观察平滑门的变化,思考开门和关门时平滑门发生了什么变化?而在旋转概念导入时,我又在课件上出示了旋转的电风扇动图,请学生观察扇叶的变化,思考扇叶发生了什么运动?这两个动图创设了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一目了然展现了平移与旋转的概念。结合这两个动图,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很快就掌握了图形的运动相关知识。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普遍采用大班额授课制度,不同数学基础以及接受能力的学生被置于同一个教学空间之中,采用同一套教学标准授课时,很容易就会出现“后进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的局面。如果想要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教师就应该采用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实施不同的教学评价。
在我的数学课上,按照学生数学成绩、兴趣爱好以及发展潜力这几个不同指标,我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为拓展组,B层次为拔高组,C层次为奋斗组。三个层次学生要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达成不同的学习目标。拓展组学生程度较高,拔高组次之,奋斗组再次之。按照这三个层次学生实际情况,我会区别对待,力求让每一层次学生都得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例如课堂提问时,较简单的问题交由奋斗组学生回答,稍难点的问题关照拔高组学生回答,最有难度的问题多让拓展组学生表现。这能让每一层次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就感,有助于树立学生数学学习信心。
以上我们简要分析了生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运用,事实上,这几种教学方法之间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在于,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和形式,不论哪一种教学方法,最终都是为达成数学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数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数学学习需求角度出发,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稳步发展。
[1]胥宝凤.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浅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36):109-110.
[2]张薇薇.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0(29):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