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祖元[青海民族大学, 西宁 810007]
从徐贞明《潞水客谈》看西北水利建设的方略与影响
⊙余祖元[青海民族大学, 西宁 810007]
早在明清时代,就有学者提出要兴建西北水利,那个时期的西北地区主要指的是今天的内蒙古南部、辽宁西部、江苏安徽北部,以及山东、河南、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区,比今日的西部地区范围要大一些。目前已经有大量的文献对明清时期西北水利建设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了阐述,但是对于人们为什么要兴建西北、西北水利建设的思想和当时的政府官员为什么反对西北水利建设讲述得并不多,本文阐述了兴建西北水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西北水利建设的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以期能为水利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西北水利建设 思想 方略 发展
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发展水利事业不仅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也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业欠发达的地区,发展西北地区的农业和经济首先需要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敦煌地区的“井渠法”就是人们开始自主开发水资源的事例。迄今为止,我国人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治水思想和治水方略,并继续传承下去为后人所用。
自古以来,从实现南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来看,发展西北地区的水利是十分重要的。从南宋开始,东南地区就成了全国经济、政治中心,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聚集于此。人口的急剧增多,对土地和粮食供给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加之从元朝起,国库就依赖于东南地区上交的赋税,通过漕运和海运运送至京城,致使东南地区经济负担过重。
兴建西北水利工程的思想最早由元朝的虞集提出,他提出应当复兴已经废弃的水利工程。他首先回顾了大禹治水和秦汉以来兴修水利的历史,认为南方地区土壤肥沃,每到春天就阵雨绵绵,雨水充足到无法排泄,但是西北地区则大多土壤干燥,不利于农耕,如果能够兴修水利,就能充分地利用自然降雨,为西北地区的灌溉提供很大的方便。此后,兴建水利的思想在明朝也被很多官员认可,成化年间,江南学者官员邱浚认为应当横开黄河一带,建立水库和大坝,当雨水不足时才可开启闸门用于农耕。嘉靖十九年,归有光在乡试中针对关中、齐鲁、河西、朔方等地区的情况发表了自己的言论,他认为在河西一带兴建水利,不仅可以为西北地区带来很大的利益,同时还能节省粮草从东南运输到西北地区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天启元年,有位叫左光斗的官员亲自考察民情,在农民的耕地了解实际情况,他总结道:如果不在西北地区兴建水利,一年之后容易造成耕地荒废,两年之后农民见状就会背井离乡,数年之后这块地就不再适合耕种了,而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容易饿死。
徐贞明,字伯继,号孺东,万历三年工科给事中,其父徐九思任明代工部主事,治张秋河道。徐贞明才思敏捷,早在万历四年就著有《潞水客谈》一书。徐贞明在书中表达了他对西北地区特别是今天的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看法,万历八年,徐贞明又对此书做了补充。徐贞明写作《潞水客谈》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政治背景有关。徐贞明生在富庶的江南水乡,仕途多年见识了南北农业和经济的差异,由此得出,水利不行是北方及西北地区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万历三年,徐贞明就公开提出了兴建西北地区水利建设的思想,并上奏了《请亟修水利以预储蓄疏》,奏折内容是从明代的经济和政治实际情况出发,自明朝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起,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了国库储蓄,北方农业落后,人民生活问题都要靠东南地区,使东南地区民不聊生。到了隆庆和万历年间,这种情况更加恶化,西北由于水利失修,耕地荒废,西北人民更加习惯于坐食。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徐贞明认为只有兴修西北水利,发展西北农业,让北方人民自食其力,减轻东南地区的赋重,才能使国力重返兴盛时期。虽然初期徐贞明的上书被驳回了,但是他依然坚信兴修西北水利才是改善民生、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徐贞明当时说,即使他的上奏会给他带来祸患,他依然会继续上书皇帝说出他的内心想法,表明了徐贞明当时的执着和信心。
总之,明清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朝廷官员先后都提出了兴修西北水利的思想,其实质都是为了解决西北与东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社会矛盾。兴修水利涉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变迁的问题,如果西部得到了开发,那么西北地区将成为重要的农业发展之地。
在《潞水客谈》中,徐贞明讲述了他实地考察的结果,分析了历代以来水利兴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由此证明在西北地区兴建水利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一)历史经验证明,兴修西北水利具有可行性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西北地区曾经是农业经济发达地区,而农业发展的基础就是水利建设,因此西北地区有很多水利建设成功的经验。徐贞明在《潞水客谈》中回顾了西北地区自从三代以来修建水利工程成功的案例,总的来说,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宏大,技术先进。得益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西北地区成为民富之地。虽然到了明代,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有所停滞,但仍然有修建成功的案例。因此,得出结论,在西北地区兴建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农业,是切实可行的。
(二)经过实地考察证明,兴修西北水利具有可行性
徐贞明在《潞水客谈》中指出,他自己曾对京东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此地区的地形情况了如指掌,所考察地区有大量的荒蛮之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如果可以借助当地的有利条件兴建水利工程,则可以将这些地区开垦成水田,并以此作为试点,成功之后将其推广到整个西北地区。由此可见,经过实地考察,在西北地区兴建水利工程也是可以实现的。
(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长期以来,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都受制于水资源,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重要作用,从而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这种情况,徐贞明认为仅仅依靠天命是错误的,解除水害关键在于人,这充分体现出徐贞明人定胜天的思想。雨水多少虽然不能控制,但是抗旱排涝却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来控制,而这里所谓的创造就是兴建水利工程。另外,徐贞明在《潞水客谈》中也指出,西北地区最大的问题是大量土地得不到开垦,而不是无土地可开垦,因此造成了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滞缓。由此可见,在西北地区开垦土地、兴建水利都是可行的,而实现这些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先试点,后推广
水利工程的修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开始时就大规模地修建水利工程是不可行的,并且没有成功的经验。因此需要先试点,后推广。徐贞明指出,首先在京东地区进行试点,成功之后推广到整个西北地区。
(二)改变人们的思想
水不足会形成旱灾,水过多会形成涝灾,对于水是利是害,徐贞明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水资源本来是利人的,如果人们合理地加以运用则为利,反之则为害,这完全在于人。因此,一定要加强宣传,改变人们的错误认识,提高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
(三)水利工程修建时贯彻利水之法
在西北地区修建水利工程,徐贞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张从聚散弃用的观点出发,实施利水之法。所谓的利水之法,就是指以疏导泄水为主,在水利工程的具体修建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并重点加强对源头的治理。另外,在具体的修建过程中,徐贞明指出需要借鉴历史成功经验,在田间修建沟浍,并保证其畅通,从而有效防旱排涝,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并且这种方法还有利于排除河患。
(四)将民垦和军垦相结合
对于民垦,一方面,政府可以鼓励贫民、闲暇民众开垦土地,对于开垦土地的人给予一定的奖励,不仅减免赋税,而且给予一定的钱财。另一方面,对于犯罪的有钱人,可以让其捐资垦田用以赎罪,减轻惩罚,对于犯重罪的人,可以就近垦田,而不必发配远方。对于想投入官场的富民,政府可以给予虚职,并根据垦田的数量以及交上来的赋税来发放俸禄,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垦田的目的,而且可以节省国家的开支。对于军垦,戍守在当地的军队,可以在保证领土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垦田,实现自给自足,以减轻国家的军费开支。
徐贞明《潞水客谈》在中国水利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不仅对当地的情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而且言辞恳切,因此自成书以来就受到高度的评价,并迅速流传。明清时期关于西北地区水利建设的言论一般都是以徐贞明的思想为基础的,后代水利专家对此书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盛赞徐贞明为经世之才,为西北地区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综上所述,历代帝王和官员都意识到了兴修西北水利的重要性,尤其是明清时期,众多工部官员上书提议兴建西北水利工程,为今天西北水利工程的兴建提供了参考依据。虽然时代不同,但是兴修西北水利都是为改善西北地区的民生,提高西北地区的生产力,缓解东南地区人们的赋重,并达到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1]牛建强.明代北方水利滞后与官员试图改观现实的努力[J].史学月刊,2015(3).
[2]曹曼.新世纪以来国内元代水利史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 2014(4).
作 者:余祖元,青海民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水利水电。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