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昕平《儿童文学批评现场·序》

2017-01-28 07:09山西刘媛媛
名作欣赏 2017年16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导师山西

山西 刘媛媛

崔昕平《儿童文学批评现场·序》

山西 刘媛媛

在我们学院,年长或同龄的人,都习惯地称呼崔昕平为平平,这个叫法透着一层家常的亲近。这不仅因为昕平是学院子弟,她的母亲是受人敬重的一位元老级教师,也不仅因为昕平自己为人处世的热心谦和善解人意,受到大家的喜爱,更因为昕平在学业出色事业有成令人羡慕之外,还是一个长相秀丽、气质典雅的女子。家庭的熏陶和书本的浸润,让她身上有一种现代女子稀有的气质,一种集古典的沉静端雅与现代的活泼俏丽于一体的清纯灵动之美,而言谈举止间的大方分寸又令人浮躁全消,让人觉得可亲可爱,一如她的学术研究方向——儿童文学。

昕平的学术之路一步一个脚印。2009年她毅然选择去读博,彼时她已经是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前途一片大好,离职去读博士,意味着有可能会失去仕途发展的机会。但是她没有犹豫,甚至主动找到院领导请求辞去行政职务。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让她在临近不惑之年又一次回到校园。在北京师范大学,在导师王泉根的引领下,昕平一头扎进儿童文学这样一个亟待开发的学术领地,出色地完成了博士学业,四十多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获得专家一致好评,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以北大教授曹文轩为主席的答辩委员会,在对崔昕平的博士论文答辩决议中有这么一段话:“论文打通了文学与出版二者之间的边界,对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既具开拓性,又富有挑战性。论文的最大特色是一切从事实出发,以文献说话,同时充分运用儿童文学史的专业知识,史论结合,对一些重要的问题阐发见解独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论文结构合理,文献翔实,学风端正,符合学术规范,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篇论文的分量。毕业后昕平对论文进行了精心打磨修改,在此基础上201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出版传播视域中的儿童文学(1978—2010)》。用她导师王泉根的话说:“可以说是大半部浓缩了的‘中国当代童书出版史’,只要再加上1949—1977年的部分,就是一部完整的当代史……是一部难得的专著,对研究当代中国童书出版史、儿童文学史具有突破性的‘补白’意义和学术价值。在此之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著对1978—2010年间的童书出版做过如此系统、详尽、深入的研究。”

因为和昕平同在一个学院,工作上生活上的交集颇多,可以倚老卖老地算作昕平的长一辈,故此对昕平一路走来的经历多有了解,知道她确实付出了许多。中国的现代儿童文学创作与“五四”新文学同期,历经百年的儿童文学创作日渐壮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作为一个学术门类的研究,却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好的地方是学术空白点多,可以研究的方向多,容易出成果;但另一方面,基础性的参考资料少,研究难度大,研究者要做大量基础资料的采集整理,不仅工作量大,还很辛苦。昕平在和导师沟通毕业论文的选题时,导师建议她挑战一块“硬骨头”,梳理从改革开放以来到当下的儿童文学出版传播情况。这个选题其实带有跨学科性质,不仅涉及儿童文学,还涉及出版传播领域,难度之大可以想象。昕平勇敢地接下了这个选题。为此,她走访了多家出版社,查资料对数据,跑了不知道多少家书店,常常废寝忘食加班熬夜,原本就弱不禁风的她,更是日渐消瘦。但这个看上去总是云淡风轻不急不躁的女子,却有一股子执着和韧劲,连她的导师王泉根教授都赞叹昕平“看上去外表纤弱,但身体里似乎安装着一部功力强大的发动机,有着使不完的劲”。也许正是看中了她这种劲头,导师才肯让她承担这么重的选题。而昕平确实没有辜负导师的期望,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论文,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赞誉,被聘为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昕平学成回来后,2016年被山西省作协聘为首届签约评论家。更令人欣喜的是,为了鼓励年轻评论家,山西省作家协会决定为这些年轻人出版评论集,昕平这几年散见于各类杂志报纸的文章就可以结集出版了。为她高兴之余,也就欣然允诺她提出的作序要求,其实,于儿童文学我是门外汉,但是基于对昕平的了解和欣赏,我就不吝班门弄斧了。

昕平的这本二十多万字的集子,收录了她从2010年到2016年之间发表的评论文章,大多集中在近两年。这些文章有宏观的概述,也有对作家作品的具体评论,既立足山西又着眼全国,从中能看出昕平对儿童文学的独到思考。开篇《当代山西儿童文学的创作现状与发展之思》如数家珍地概述了山西儿童文学创作的全貌,让我们了解到山西居然有这么一支力量并不薄弱的儿童文学创作队伍,但是即便包括像我这样的“业内人士”,对身边的儿童文学创作情况也知之甚少,印象模糊。所以她在文章中为我省的儿童文学大声疾呼,明确地提出了发展山西儿童文学的几个建议:提升儿童文学的话语权;畅通出版渠道,开拓报刊平台;发现培育作家,定位自身特色;大力扶植省内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活动,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建议。对于当下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她同样有自己的见地和思考:“无论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倾向、90年代的文艺倾向,还是当下的精英倾向,其思维源头极其相似。那就是面对儿童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门类时,‘儿童’这个阅读主体‘本位’的抽离,导致了理论本身的不能自洽。”(《市场化时代儿童文学评论的责任》)同样的,对于当前的儿童文学创作,她也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一个时代的儿童文学创作多数源自一种对潮流的‘效法’与‘追随’,那是该时代缺乏某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如果一个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源自对某种创作潮流的‘效法’与‘追随’,那么该作品必然不是上乘之作。”(《书写中国式童年的思索》)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学院派批评家,昕平能够摆脱学院派的精英腔调,不故作高雅,不玩弄理论名词,而是贴近时代,贴近受众者,强调作品的社会功用,提出文学批评者应持有的态度和立场,明确表达自己对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观点,这在当下的学术语境中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些宏观的论述中,我看到一个最常出现的词是“儿童本位”,这可以看成是昕平对待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基本立场。她在多篇文论中反复强调创作、出版、评论中“儿童本位”的重要性,基于这样的立场,她对当前盛行的“国学热”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一个世纪之前,中国好不容易将儿童从“缩小的成人”“成人的预备”的教育中解救出来,而现在却又打着“继承传统文化”的名目,让这些枯燥的陈腐的东西重返课堂,“实在令人诧异了。放着那么多又美好又快乐的童谣儿歌不读,而去死记硬背这个抽象之极的东西,这对儿童是何等不公平的事情!美其名曰‘继承文化传统’,靠剥夺儿童学习的快乐来继承文化传统,值得吗?”(《勿为“将来”牺牲“现在”》)这种逆潮流的言论,不仅需要勇气,也表现出一个学者的独立思考和学术良心。昕平的评论践行了她自己提出的“儿童本位”特点,侧重在审美、主题、表现形式上给读者以引导,指出作品的优点所在,在此基础上再延伸到理论层面的解读,不生硬,不走套路,像跟人谈心交流,在不知不觉中,让读者对作品作家有了深入的了解。

经历了艰难的读博之路,昕平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佳作频出。更令人欣喜的是去年昕平顺利通过了教授职称的评定答辩,晋升为教授。作为一名年轻的学者,昕平的学术之路又踏上了一个新的起点,我们期待在她的引领下,山西的儿童文学创作能步入一个更高的层面。

2016年11月

作 者:

刘媛媛,太原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导师山西
山西270多万公顷秋粮长势良好
山西首例给未成年人文身被判停止侵害公开道歉
“书”写山西 以艺战疫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刊首语
导师的猫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