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明灯》的悲剧性

2017-01-28 10:31李俞欣
名作欣赏 2017年11期
关键词:四爷革命者疯子

⊙李俞欣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00]

浅析《长明灯》的悲剧性

⊙李俞欣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00]

《长明灯》是又一部写狂人的小说,是鲁迅在绿林书屋写作的第一篇小说,也是鲁迅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界标。小说收录于《彷徨》这部集子中,但是跟其他篇目相比一直处于比较被忽视的地位。本文试从似疯不疯的革命者、反讽的革命结果是守护所要推翻之物、群众的悲哀三个方面浅析《长明灯》,从而挖掘出这篇小说所蕴含的深沉的悲剧性。

《长明灯》 悲剧性 鲁迅

根据《鲁迅日记》的说法,《长明灯》其实是写于1925年2月28日。此时正是鲁迅先生从北京砖塔胡同搬到西三胡同绿林书屋,由于刚搬入还没有通电,所以鲁迅先生是在灰暗的房间中点着煤油灯创作了《长明灯》。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浅析《长明灯》,从而挖掘出这篇小说所蕴含的深沉的悲剧性。

一、革命者:似疯不疯

读罢《长明灯》,很多人会疑惑:里面的“疯子”到底是真疯还是假疯?而且我们在他的身上还发现了《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影子,只不过这里的疯子形象更为复杂。虽然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疯子”无论是真疯还是假疯,他都是精神界的战士,是反封建的战士,是一个敢于向传统观念提出挑战的革命者,但是他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似疯不疯。

说他不疯,他还真的不疯。在吉光屯这个黑暗落后的小镇,人们都存留着浓厚的封建迷信意识,甘心被愚弄。只有他(和他父亲)敢站出来,立志要吹熄长明灯。他的形象和鲁迅笔下其他反抗者的形象是如此一致,“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有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可见他不是一般的疯子,他忧国忧民;不仅如此,他还具有改革者的勇气和坚定。他敢于去吹熄长明灯,在被群众欺骗了一次以后,他坚决要自己去吹熄长明灯,阔亭说要代替他去吹,他坚持自己去熄并说现在就去,这说明他办事很坚决,上过一次当,不会再被骗。他知道结局——即使吹熄了长明灯,那些东西也还在,但是他阴鸷的笑容说明他内心很深邃,“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我就要吹熄它,自己熄”;在没有办法打开大门的时候,他想出的办法是放火,这是一种暴力革命,即使是革命失败后,他也依然在喊这句话。

说他疯,他还真是个疯子。首先,他要吹熄长明灯的动机不是鲁迅所追求的革除封建主义,而是“吹熄,我们就不会有蝗虫,不会有猪嘴瘟……”他的这种吹熄理由是多么迂腐和可笑,他这个想法和灰五婶认为把灯灭了大家都要变泥鳅一样带有盲目性,只不过二者的想法是相反的。疯子的这种想法显然并不是一个具有真正革命觉悟的人所具备的。他同《狂人日记》中发现中国社会归根结底就是“吃人”的狂人其实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假想一下,即使疯子真的放了火,吉光屯的人也会把社庙修缮起来,而且鲁迅先生本来也是不赞同暴力革命的。这从他《纪念刘和珍君》那篇文章中可以窥见一二。“鲁迅期望熄灭的‘灯’,不是‘疯子’要熄灭的社庙里那盏有形的‘灯’,而是人们心里那盏封建主义精神文明的‘不灭之灯’。鲁迅期望的‘火’,更不是‘疯子’用来烧社庙的那种‘火’,而是在地下运行,奔突,将烧尽一切,‘于是并且无可腐朽’的‘地火’”。可见,文中的“疯子”具有精神病人的一些特点,他不是完全正常的。把中国的革命交给这个似疯不疯的革命者,这是多大的悲剧。鲁迅渴望人民和知识分子中间能出现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如果说有许多似乎是一切都很正常的人,已经被摧残得没有力量从事这样的工作,那么他还是把希望寄托于特立独行的疯癫的人物,这是一种多么沉痛的念头啊!《长明灯》就是这样诞生的。

二、反讽的革命结果:守护所要推翻之物

虽然革命者是“疯子”,但是他要吹熄长明灯的举动还是让吉光屯的人大为害怕。不管他要吹熄的仅仅是长明灯还是“封建主义”之灯,他都是立志要吹熄的。但是最可悲的是,他最终被关到了守护长明灯的那个庙里去。他——长明灯的吹熄者,不仅成为孤独者,一个人战斗,而且身处于供奉长明灯的社庙,却无力吹熄它,只有眼睁睁看着它继续发出绿莹莹的光芒;造反被杀其实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造反后反而被逼迫守护所要推翻的对象——长明灯。“疯子”最后一句的“我放火”,不仅是执着的战斗,更是绝望的喊叫。革命者不仅处于边缘化,就连革命本身也被无害化甚至游戏化了。

在写《长明灯》的时候,鲁迅的思想有一个变化:他认为启蒙的作用并不像之前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反映在本篇文章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这种思想的变化,这从文末对孩子的失望可以窥见一斑。鲁迅这个时期处于迷茫期,他认为所谓的革命其实没有那么容易。文章的末尾,长明灯更加分明地照着一切,世界完全静寂,革命者“疯子”以命相搏的行为和呼喊在人们心中没有留下半点痕迹,世界依旧,没有拖一条留给人虚幻想象的廉价的光明尾巴。可悲的是,革命者“疯子”却要跟自己想要革掉之物——长明灯相伴一生,这比被杀光荣就义还可悲。他最终陪伴着长明灯,无能为力,连呼喊都不会再掀起任何涟漪了。在文中,鲁迅并没有正面描写“疯子”的反抗行为,也不是仅仅把“疯子”作为一个正面典型人物,而是蜻蜓点水般地把他的行为和精神进行点染,这不仅符合鲁迅一贯的悲剧模式,即受迫害——反动——反动失败——被讥笑,而且在“被讥笑”的后面以笑代哭。这是一个围城与突围的故事,“疯子”被永远禁锢在了围城里,出不去,日后也会渐渐被民众所遗忘,不仅讥笑不会有了,而且可能等到他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那一天,长明灯还会一直存在,他反而成为长明灯的陪伴者与见证者。

三、群众的悲哀

1.精神心理麻木,人成为观念的奴隶。“鲁迅先生在多篇小说中抓住人物外部特征,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来给小说中的人物命名,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的畸形和病态。《长明灯》中,为保护神庙里的长明灯不被吹熄,‘三角脸’‘方头’和‘阔亭’这样的人物纷纷登场。小说中他们没有具体姓名,多次重复的只有这些具有外部特征的代号。这是作者为了表达对这些迷信宗教、愚昧无知的人们厌恶之情而给他们取的名字。”文中的这些年轻人,是破坏革命的帮凶和打手,他们不仅愚昧无知,而且还碍于权威,不敢把“疯子”真正杀死,在四爷等人的面前,他们甘愿充当奴才;灰五婶是个糊涂的卫道士,她把梁武帝说成“梁五弟”,可见她对长明灯的历史毫不知情,她盲目护灯只是因为她祖上是这样;吉光屯的老一代,是以四爷和郭老娃为代表的伪善的集大成者。他们不仅老谋深算、顽固、装腔作势,还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他们吞并利益的肮脏之心,尤其是四爷,他还是“疯子”的伯父,居然丝毫不顾亲情,不仅想要对付自己的侄儿,还妄图霸占侄儿家的房子。这些人狼狈为奸,一直在商量怎么布阵,并且最后给革命者布了一个“有物之阵”,扼杀了革命。

在长明灯的照耀下,吉光屯的人变得麻木、冷酷、迷信,他们行事要看皇历,认为长明灯一熄灭人们就要变泥鳅,他们采用瞒骗、恐吓、捆绑等行为化解他们认为即将到来的“灾难”。他们毫无怀疑精神,只知道盲目护灯,而根本不敢尝试灯熄灭以后会是什么样,会不会更好,他们只是根据老一辈的说辞而相信长明灯。不仅如此,他们对于权贵的迷信,更是达到了顶点。灰五婶是茶馆中那批青年人的领袖,她说叫他们找四爷商量商量,那些青年人就去了;阔亭和方头认为“疯子”是忤逆的,因为“造庙的时候,他的祖宗就捐过钱,现在他却要来吹熄长明灯。这不是不肖子孙?”在四爷的客厅里,他们二人“以守护全屯的劳绩,不但第一次走进这个不易瞻仰的客厅,并且还坐在老娃之下和四爷之上,而且还有茶喝”,并且他们喝茶的时候还装模作样,还嘘嘘地吹吹再喝。可见他们把这些都当作是一种荣幸,他们渴慕已久,所以他们更加积极地出谋划策,但是他们又不可能掌握这里真正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所以只能附和权贵。最后阔亭说西边厢房空着,其实四爷早就有这个想法,他只不过是等这帮奴才说出来而已。他们的精神已经麻木到了极点,迷信在他们身上有了两个后果:一是心甘情愿地受愚弄,二是心甘情愿地做帮凶。他们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是成为观念的奴隶。

2.孩童及孩童之歌:意义的重新编码。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的最后大呼“救救孩子”,可见他把中国的希望很大程度上是寄托于青年和未来的孩子身上的。而在《长明灯》中,孩子不仅会“将苇子向后一指,从喘吁吁的樱桃似的小嘴唇里吐出清脆的一声道:‘吧!’”,而且在最后还把“疯子”的原话编入了随口编排的歌曲中。在这首歌中,“戏文唱一出”把前一句“此刻熄,自己熄”解构了,原来“疯子”的革命在人们眼中不过是唱戏而已;“我放火!”后面还跟了一句“哈哈哈”,这是一种很大的嘲笑,最后还强调这是“戏文唱一出”。孩童的这首歌把英雄游戏化、娱乐化了。革命者严肃的、庄重的宣言居然被放在了儿童的歌中,成为生活的嘲笑品和谈资。这种意义的重新编码,说明了连年轻人都不信并且嘲笑“疯子”的革命,说明长明灯多年都不可能被吹熄,一个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而孩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但是他们却从小长在长明灯下,而且长大了也会继续维护它。他们是迷信、保守的新生代,更是吃人宴席的继承者。他们不仅吃别人,也在吃自己,悲剧的是,在《长明灯》中,他们如此小的年纪就开始吃人了,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被彻底摧残了。鲁迅一贯很珍视青年,在现实生活中,他喜欢帮青年打点杂工,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他也心甘情愿让青年“踩着他的肩膀往上爬”。他帮青年联系出版社,帮他们修改文稿,加入他们所创办的新社团,他对待青年是非常亲切的。但是自从一些他帮助过的青年对他倒戈相向之后(如高长虹),他对青年也略微有些失望。在《长明灯》对孩童的描写中也可以窥见鲁迅先生思想的这一变化。

①②③⑦⑧⑩ 鲁迅:《彷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6页,第68页,第66页,第62页,第70页,第74页。

④ 刘叔和:《〈长明灯〉新论》,《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⑤ 林非、刘再复:《鲁迅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页。

⑥ 程华早:《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取名艺术探析》,《文学教育》2008年第3期。

⑨ 薛毅:《无词的言语》,学林出版社1996年第2期。

作 者:李俞欣,西南大学在读硕士。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四爷革命者疯子
四爷和他的马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傻四爷
家乡的疯子
肺结核
楼顶上的疯子
半疯子
怎样做个建设时期的革命者
革命者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