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静[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文学地理学视阈下对《白鹿原》的解读
⊙王晓静[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白鹿原是陈忠实在小说《白鹿原》中极力塑造与建构的地理空间。他以现实中的白鹿原为依据,既有实写,也有扩张,将整个关中地区的地理风貌展现给读者,尤其是“白雪”意象,在小说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小说中涉及的人文地理环境,明显受到关中学派的影响,以牛兆濂为原型的“朱先生”正是其产物。白鹿书院更是一个被重点书写的人文意象场域。
《白鹿原》 文学地理学 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陈忠实的《白鹿原》讲述了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的白、鹿两大家族的恩怨纷争,展现了其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当前对《白鹿原》的研究主要是从主题意蕴、人物形象等方面入手,对故事发生地“白鹿原”本身重视不够。依照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作家在作品中书写的地理空间,往往与作家自身生活的环境有关。陈忠实就生活在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也是他在小说中极力塑造与建构的文学地理空间。本文以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对《白鹿原》小说中描写的文学地理空间予以探究,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与把握这部作品。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现实中的白鹿原处于渭河以南,是陕西省西安市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原。从陈忠实的创作手记与书中所写的景观来看,作品的整个空间建构的确是以白鹿原为原型的。譬如第二十三章写到的“看去如同一具剥离了皮肉的人体骨骼,血液早已流尽枯竭”的沟壑与峁梁,便是白鹿原原坡的景观呈现。现实中的白鹿原四季分明,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小说书写的白鹿原四季气候与物候,正与现实中的白鹿原一样。比如,第七章写春天的白鹿原“杨柳泛出一层新绿,麦苗铺一层绿毡”;第九章夏天“在三伏的毒日头曝晒下,原坡地上的麦子泛出一层亮色”;第二十二章中秋天“连着下两三场透雨,所有的秋粮田禾都呼啦啦长高、扬花、孕穗结荚”;第十三章中冬天“强劲的西北风搅得棉絮似的雪花恣意旋转,扑打着夜行人的脸颊和眼睛,天空和大地迷茫一片”。此外,第二十三章提到“白鹿原的伏天十有九旱”,也与现实中的白鹿原相一致。
然而,细读文本,我们又可发现小说中的事件并非完全发生在白鹿原上,如黑娃与田小娥相识的地方是在渭北地区,鹿兆鹏的革命活动大部分集中在秦岭一带。这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其有意为之的结果。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而言,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其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除了白鹿原以外,书中也描写了“陇亩纵横联结着,铺展着”的渭河平原与“挺拔陡峭,巍然耸立”的秦岭等地区;而书中提到的三十多个山川、村镇大多位于这些地区,它们才是许多事件发生的场域。毋庸置疑,这些景观与地区都紧挨着白鹿原,可以被视作白鹿原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中白鹿原的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扩张性”,即陈忠实在描写白鹿原时,依靠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从白鹿原写到秦岭再到渭河平原,范围一步步扩大,最终将整个关中地区的地理风貌都展现得一览无余。正是由于这种扩张性,全书情节的设计才不会显得单调与突兀,白鹿原也因此具有了更宽广、更具特色的空间建构。
一般而言,某一地域常会有一些标志性景象。在文学地理学中,这样的景象被称为“自然意象”。邹建军分析说:“所谓自然意象,主要是指由于自然造化而形成的原始自然物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经过太多的人工雕琢、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自然物体与生命存在。”在《白鹿原》中,最为典型的是“白雪”意象,它由自然造化而成,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其一,白雪充当了各类事件发生的背景。小说第二章白鹿精灵出现时,“整个原野里都是白得耀眼的雪被”,美丽的雪景烘托了白鹿的纯洁与神圣。第十七章中白嘉轩听闻儿子孝文和田小娥偷情是在“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的晚上”,“他脚下已经落积了一层厚厚的雪,嚓嚓嚓响着,背抄在腰上的手和脖子感到雪花融化的冰冷”——厚厚冰冷的雪表现了这位族长故作镇定却又心情沉重。第八章冷先生和白嘉轩结成亲家的时候,“一场凶猛的西北风带来厚可盈尺的雪”……从人物出场到悲喜丑事,白鹿原上的重要事件都是以白雪为背景发生的。
其二,白雪是吉凶的预兆。第十八章在白鹿原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干旱延续到腊月,落下一场多年不见的大雪……大雪后接着是持续的冬旱和奇寒,积雪不经融化而逐渐风干了”。第二十六章白鹿原发生大面积瘟疫之后,“突然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倾泻下来……大雪以后的寒冷里,瘟疫疯张的蹄爪被冻僵了,染病和死人的频率大大缓解了”——白雪一方面表现了人民生活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也是祥瑞的象征。
其三,白雪是人物命运的象征。第二十八章中,白灵被活埋的那天晚上,天上下着雪;第三十二章朱先生死后,“天上开始飘落雪粒儿,小米似的雪粒击打得枯枝干叶唰唰啦啦响着……夜里捂了一场大雪,白鹿原坡和滋水河川一色素服”。白灵和朱先生都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一个是青年知识分子代表,一个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两人代表着两种文化。白雪象征着他们的品格,同时暗示了他们的命运。除此之外,白雪也可看作是战争的符号,如书中多次提到“风搅雪”“见雪即见开交”等卦辞。总而言之,在白鹿原独有的地理环境中,作者找到了白雪这个意象并赋予了其深刻的含义。
依据曾大兴的研究,“人文地理可分为广义的人文地理和狭义的人文地理,广义的人文地理包括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和军事地理,而狭义的人文地理包括文教地理、宗教地理和风俗地理……比较而言,广义的人文地理对文学的影响,远不及狭义的人文地理那样深刻和持久。”现实中的白鹿原曾产生了著名的关中学派。该学派由北宋时期的张载创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清末西安市蓝田县举人牛兆濂是其重要继承人。书中才高八斗、高深莫测的朱先生正是以牛兆濂为原型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如第二章中说朱先生是位“举人”,第十八章写朱先生下山救灾赈济,第二十八章写朱先生抗击倭寇等,都是牛先生的生平经历。另外,朱先生的思想无不透露着关中学派的印迹。小说第五章中,朱先生认为“你们兴办学堂才是大善事,无量功德的大善事”,透露出对教育的重视;第二十三章朱先生力求“编出一部最翔实最准确的可资信赖的新县志”,便对本县的山川岭原地貌进行了全面勘测,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
除此之外,陈忠实还采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段,另外安排了一些事件情节来丰富朱先生的人物形象。如白鹿书院实则是由陈忠实自己创办的,但在书中成为朱先生的居住教学之所;现实中《乡约》的作者是吕氏兄弟,但在书中为朱先生所写。此外,第六章朱先生为了晨读拒绝了张总督的邀请;第十九章中,朱先生分析当下局势时提出了“国共之争不过是公婆之争”“二者源出一物”的精妙观点;第二十三章中,朱先生年轻时看到朱白氏眼里“难得一丝刚强”便将其娶作妻子——这些都从侧面体现出了朱先生的性格与价值观,使他更加“接地气”。简言之,书中的朱先生代表了整个关中学派。为了凸显学派的魅力,作者在参考县志中牛举人事迹的基础之上,将更多的事件和精神写进朱先生身上,使其内涵得以扩张,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关中思想与关中文化。在此种人文环境之下,便产生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文意象。邹建军在《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中指出:“所谓人文意象,主要指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与人创造相关的物象。”《白鹿原》中的白鹿书院便是一个被重点书写的人文意象场域。
首先,书院是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第二章中写道,白鹿书院坐落在县城西北方位的白鹿原原坡上,“五间大殿,四根明柱,涂成红色,从上到下,油光锃亮”。朱先生在书院招收学生,做传道授业解惑之工作。后来由于新文化的涌入,学生们纷纷去上新式学堂,书院的生员不断减少,白鹿书院正式宣告关闭。书院由盛至衰的命运,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
其次,书院是容纳各色人等的场所。第三十章,朱先生说:“我的弟子有经商的,有居官的,有闹红的,有务农的……行行俱全。”就连曾落入土匪之流的黑娃也在书院中改头换面。小说还写到,分布在县内各乡的名仕达贤、仁人君子和朱先生聚集在白鹿书院,开始了卷帙浩繁的庞大工程。正如朱先生所说,“到我书院来寻我的人,我一律视为君子,概不分党政派系”,可见书院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再者,书院是一座精神避难所。小说中,鹿兆鹏到书院接受静养,书院的清净与人文滋养使他暂时忘却了外界的喧嚣。岳维山曾说,全中国就剩下先生这一方清静之地了。的确,当战乱和自然灾害相继侵蚀着白鹿原的时候,白鹿书院却并未受到过多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它建立在白鹿原原坡上这一空间方位看出其高和远以及能够远离喧嚣、平淡自守的特点。不过,整日吟诵经典并非意味着无所作为。从朱先生编纂县志、出山治理灾害,到调解纠纷、联合关学大儒抗战等事件中,我们仍可发现传统文化中的“有为”意识。
综上所述,作者对于《白鹿原》的地理环境的建构与相关意象的描述上有其独有的扩张性,这使得整部著作在展现特定地区的地域性特色时未落于简单模仿与还原现实的窠臼之中,具有了高度的内涵。总而言之,把握《白鹿原》的地理性特征,对我们解读这部小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2][4]邹建军:《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38页。
[3]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87页。
[1]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93.
[2]邹建军.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宋海婷.论《白鹿原》的色调及其呈现的地域文化特征[J].名作欣赏,2014(30).
[5]许心宏.《白鹿原》空间景观的文化诗学[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作 者:
王晓静,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