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建发,王 艳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我国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互联网融合发展研究
倪建发,王 艳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推动“文化+”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渗透融合,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我国文化产业总体效益欠优,地方发展参差不齐的问题仍在。为此,通过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培育产业新业态;通过文化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助力产业大发展;通过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打造产业平台经济。从战略高度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链、金融链、互联网链的三链融合意义重大。
文化产业;科技;金融;互联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作为国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大理念”,极富前瞻性和战略性。其中,文化除了意识形态功能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被提升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空前高度受到重视。之前,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曾经提出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随之我国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在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有力推动下,“文化+”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渗透融合,或“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的中国创新样本应运而生。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了文化强省战略、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等政策举措,在一系列政策推动和财政支持下,我国文化产业更显出发展的强劲势头。如上海抓住自贸实验区开放机遇,充分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平台功能,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占上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浙江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3.88%提高到2015年的5.81%,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4位,形成杭州、宁波、横店等一批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7年5月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全面展示了我国“文化+”新成果,其中文化产业与科技、互联网、金融等融合成果尤为突出[1]。据统计,我国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和产值贡献等均超传统文化产业。
不过,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也突显出来,如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文化产业总体效益欠优,区域发展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一是产业自主创新力还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满足新消费市场的需要;二是围绕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不够完善,产业集聚区建设滞后,文化新业态的产业集群效应未能充分发挥;三是各类资源的整合、社会资源的配给以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等效率还不高;四是文化产权、版权的评估体系和交易市场、服务平台等尚未形成或健全,市场资源引导不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尤其突出;五是相关政策体系还未完善,文化产业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监管体制上还存在多头管理问题。显然,这些都还不能适应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要求,从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属性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仍然不少。
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的软实力。纵观国外经济转型及产业发展经验,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质量提升的关键,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两条重要的路径,一是依靠研发实现自我升级,其本质是科技创新,包括互联网、信息化及其数字文化创意装备、平台等的支撑;二是海外并购,即投资于先进发达市场的技术、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拿来主义”,其本质是利用海外发达的资本市场及文化金融。这也彰显了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及互联网融合的重要性,如今这种融合已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文化+”融合是一个新兴的课题,能否成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成为激发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供给质量与文化消费需求的“强引擎”,显然还需要破解一些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早在十八大报告里就已经指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可见,通过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既是一项产业创新工程,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所需。
一是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创意经济。抢抓世界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机遇,探索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路径。按照新技术催生文化新业态的思路,借助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渗透功能,加强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表现形式、文化业态及商业模式等,使传统文化产业赋予创意、创新内核,变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促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二是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建立门类齐全的文化新业态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领域的数字创意产业,包括数字文化内容、数字文化创意装备、设计服务等。发挥文化科技融合重点工程的引领作用,形成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文化新业态产业体系及主要行业门类。形成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引领新供给、新消费并高速成长的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为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并引领社会风尚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优化文化新业态产业布局,推进集聚发展。发挥文化产业园区与高新技术园区的互动互补功能,依托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文化创意科技园和基地。结合各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数字出版、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网络游戏和音乐等富有数字文化创意内容的优势产业集群,建构规划定位明确、优势互补、互为产业链的立体型文化产业新业态格局,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四是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加大产业培育力度,优化文化新业态发展环境。加强政策引导和规划指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等政策的引领作用,设立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加强与文化新业态相关的技术攻关,支持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技术成果向文化企业转移。建设文化科技领域产学研协作体系,支持骨干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协同研究中心,自主研究开发核心技术。建立文化科技重大项目库,设立创新奖项。加强对文化新业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认定,重视对中小文化科技成长性企业的政策扶持,重点培育并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优势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科技领军企业。
五是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寻求新路径,构建产业生态链。文化产业要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机制和模式上尝试创新。其次需要构建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协同创新生态链,使不同的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链条中发挥各自的优势,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通过深度合作来推动新的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与创新[2]。最后发展面向文化新业态的评估、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机构,搭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平台,打造文化创意研发对接、技术转化等良好环境和氛围。
文化资源与科技、金融结合成为壮大文化产业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和金融合作的共识已经形成,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持续深入,一批文化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如浙江设立了东方星空、杭州文投等一批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各地市还设立一批文创银行,各大银行也在多地设立文创分行。
一是加强文化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健全投融资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供给侧改革助推器的强大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互联网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的跨界融合,增强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与文化经济政策的协同效应。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民间资本投资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激发民间资本在文化领域的创造活力。探索文化产业与金融结合的新规律及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渠道和新模式,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信贷产品,在为文化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提供大量资金的同时,也为新兴文化创意企业的培育和成长提供风险资本。
二是加强文化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发展文化资本市场。研究并考虑出台《文化产业重点领域、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明确重点支持的产业领域及产品和服务,激励数字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市场投资活力,积极引导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打造银行、保险、证券等多方面参加的文化产业金融服务链,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基金,培育和发展文化保险市场,创新险种。鼓励并引导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扩大与金融融合的领域,挖掘各地文化资源,吸引科技和金融进入,使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向文化产业领域。
三是加强文化产业与金融的融合,促进商业目的投资与产业升级战略目标的有效结合,尝试海外并购新模式。组建由银行、产业界、民间PE、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地方产业基金以及文化科技园区等构成的联合团队,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同时形成合力,通过“走出去”实现优质文化产业项目“请进来”的目的。引进国外知名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并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国家对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重组给予资源和政策支持。
四是加强文化产业与金融的融合,构建中介体系,打造服务平台。鼓励文化产权交易、投资担保等机构搭建文化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如组建融资担保与保险机构,引入金融衍生工具、政策性保险机制等,构建多样化融资担保模式等。组建专业的知识产权评估与管理机构,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依托知识产权服务园区及其相应专业公司,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文化创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等。规范、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相关法律法规,对作为抵押品的文化创意产品及企业确立合理估值方法,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估值规则等。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数字化生产与传播、数字化消费与管理,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日益壮大,截止2016年底与数字化技术相关的新媒体文化市场价值已经占到整个文化产业的70%,并呈继续发展壮大之趋势。“互联网+”给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一是加强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文化产品信息最大化,打造产业平台经济。互联网催生了大量平台型文化企业和平台型文化集群,以免费、开放等广泛吸附合作伙伴,从而形成创意经济、“注意力经济”。加强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各细分行业的融合,使互联网为经济植入新基因,拓宽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领域及传统经营渠道,如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或发展互联网文化贸易等,通过产业平台打造来实现文化产品信息的最大化,为形成网上网下、线上线下各种经济要素重组提供更多可能,从而形成文化产业的平台经济。
二是加强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业态、企业的融合发展。近年互联网企业开始大规模向传统文化企业投资和并购,一些传统文化企业通过互联网开拓新业务或开发商业新模式,如传统文化平台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等通过“版权行动”加入互联网视频竞争,阿里巴巴认购“文化中国”股份、百度成立影业公司等。互联网企业不仅整合了传统文化企业线上线下渠道,使传统文化产品的创作、营销及传播模式更加多元化,而且互联网企业已经渗透到了传统文化的资本运作、内容创作、演艺明星、推广传播、销售发行以及文化衍生品等产业链的各环节。
三是加强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加大文化资源重组和文化体制变革,催生新兴文化产业形态。当今世界,变化万千,“互联网+”带来的变化更是难以预料。为此,充分利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红利,发挥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功能,引导并鼓励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培育新型的文化创意企业,有力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四是加强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完善支撑平台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发展物联网,鼓励企业建设物联网运营平台,加快建设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平台、互联网众创服务平台、产业链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全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电子商务支付体系,鼓励探索跨境电子支付业务。同时健全版权保护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等,加强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属性上具有成长速度快、产业黏度高、联动发展好的特性和优势,服务国民经济的空间广阔,渗透于不同行业中并因跨界融合而发生裂变,从而推动并引领了经济领域跨界发展和迭代创新1。当前我国文化科技、金融等的融合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链、金融链、互联网链的三链融合显得尤其重要。要做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结合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属性特征,从战略高度进行前瞻性布局,明确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及互联网“融合性”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任务。加强政策指导,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等进行分类指导,培养一批跨界融合的文化产业新增长点。同时,积极探索适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文化产业监管方式,建立会商机制、专家咨询机制等,实现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无缝对接。真正发挥“文化+”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中的加速器作用,实现文化产业结构及产业链条、产业形态的创新,开创我国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品供给的新空间。
注释
1 李永杰.第十三届文博会在深圳开幕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成重头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5-15(1).
2 齐骥.新动力: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5-17(7).
[1]李惠武,郁宏辉.推进文化创意与科技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新业态[J].广东经济,2015(4):12-15.
[2]王丽梅,宋春燕.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11(6):65-73.
[3]白璐.实现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有机结合的途径探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9):101-102.
[4]侯远长.实现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有机结合[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35(1):97-100.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y,Finance and Internet in China
NI Jian-fa,WANG Yan
(Zhejiang Industry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325003,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has promoted the infilt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culture plus”and other related industries,which has been a new development trend.However,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various regions is uneven,and its total profit is not good.Therefore,the author suggests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y in order to develop new formats industry,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fina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and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internet to create a platform for industrial economy as well.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three chains,that is,scientific technology chain,financial chain and the internet chain,from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cultural industry;scientific technology;finance,internet
G124
A
1672-0105(2017)04-0001-04
10.3969/j.issn.1672-0105.2017.04.001
2017-10-14
倪建发,男,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化产业、教育管理;王艳,女,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时尚研究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研究等。
邱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