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支付十大安全案例分析

2017-01-27 21:48:55
中国防伪报道 2017年10期
关键词:持卡人银行卡信用卡

网络支付十大安全案例分析

一、提防虚假客服,切勿泄漏动态码

典型案例

某小姐在购物网站上买了一条裤子,几分钟后收到了一个自称“店家”的电话,告知因交易失败需要办理退款,并提供了一个“客服”QQ号码,某小姐加了QQ号与“客服”沟通,根据其提供的“退款链接”进入一个网站,按照客服提示输入了密码等信息,最后在收到动态码后未仔细校验便急忙填入。之后某小姐并未收到退款,而且QQ也再联系不上那个“客服”。某小姐立即查询了银行卡余额,发现账户遭到了盗用。

专家解读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客户网购信息,以“退款”或“退货”为由电话联系客户要求客户加聊天工具,并点击其提供的“钓鱼网站”的链接。而实际上,在退货及退款环节不需要校验动态码或交易密码。

小贴士

1.办理网络购物、网络退货、退款等业务时请认清官方渠道。

2.如在购物网站申请退款或退货时,建议与官方客服联系后进行操作,切勿轻信不明身份的电话、网络聊天工具或其它形式提供的非正规途径的网络链接。

3.在收到动态验证码时,请仔细核对短信中的业务类型、交易商户和金额是否正确。

4.任何客服工作人员不会向持卡人索取短信验证码,如有人索要可判定为诈骗,请立即报警;也切勿轻易泄露自己的身份证件号、银行卡信息、交易密码、动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二、关注支付安全,慎设账户密码

典型案例

某先生接到银行客服的交易核实电话,称其名下的卡片发生了多笔大额消费,而某先生并未操作这些交易,便立即报了案。警方根据交易资金流向的线索破案后发现,不法分子是通过黑客技术入侵了某网站,窃取了某先生在该网站的用户名和登陆密码,随后不法分子尝试用于网络支付,由于某先生在支付网站也设置了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因此被盗刷。

专家解读

由于目前某些中小网站的安全防护能力较弱,容易遭到黑客攻击,从而导致注册用户的信息泄露。同时,如客户的支付账户设置了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则极易发生盗用。

小贴士

1.对于支付账户的登陆密码、消费密码应与一般网站登录密码区别设置,并养成定期更改密码的习惯,防止因其他网站信息泄露而造成支付账户的资金损失。

2.网络支付相对POS消费等传统用卡渠道,存在交易场景虚拟化,验证强度相对较弱等特点,因此主要定位于小额支付。建议客户根据自身情况设置合理的单笔与单日交易限额,防止发生大额盗刷。

3.开通短信提醒服务,可及时掌握账户动态信息,避免发生连续盗刷。

三、网络社交陷阱多,身份验证防诈骗

典型案例

某小姐碰到过一件比较蹊跷的事情,一个正在国外进修的闺蜜晚上用QQ联系某小姐,聊了些近况,提到国外信用卡的便利,就问某小姐用的什么信用卡,并好奇地让某小姐发信用卡正反面的照片给她,要比较一下国内外信用卡的差别。某小姐有点犹豫,就拨通了闺蜜的电话,结果闺蜜说QQ被盗了。某小姐很庆幸自己没有上传照片,但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法分子要信用卡的正反面照片呢?

专家解读

不法分子运用社交网络的熟人关系,让持卡人放松了警惕。索要信用卡正反面照片是想获取信用卡的卡号、有效期和卡片背面末三位数字,因为这三项信息已可以进行网络支付。

小贴士

1.不要轻易在任何社交网络中发送信用卡的卡号、密码、卡片背面末三位数字、有效期、动态码等关键信息,以免不法分子通过假冒亲友或盗取聊天记录,窃取用户银行卡信息。

2.可以开通账务短信提醒服务,及时了解账户信息,一旦发现有异常,立即致电银行客服人员了解情况,并及时冻结信用卡。

四、慎扫二维码,降低盗用风险

典型案例

某小姐经常网购。最近找到一家网店承诺购物能返100元的红包。某小姐挑选了一件500元的毛衣,并询问卖家如何获得红包。卖家给某小姐发送了一个二维码并称只要扫描该二维码,就可以获得红包。某小姐扫描后发现,红包界面并未出现。怀疑自己遇到了骗子,于是急忙联系卖家,可卖家已下线。

不久之后,某小姐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并立即报了警。经警方调查,当时扫描的二维码中含有木马病毒,盗取了某小姐的银行卡信息。

专家解读

不法分子提供的二维码其实是一个木马病毒的下载地址,这种病毒被下载后,可以自行安装,并不会在桌面上显示任何图标,而是潜伏在移动终端后台中运行,持卡人的信息就能悄无声息地被盗取。

小贴士

1.应该尽量选择信誉度比较高的正规商户,不要轻信商户发送的链接、压缩包、图片和二维码等。

2.谨防“山寨”应用软件,在扫码前一定要确认该二维码是否出自正规的网站,一些发布在来路不明的网站上的二维码最好不要扫描,更不要点开链接或下载安装。

3.在移动终端安装杀毒软件等相应的防护程序,一旦出现有害信息,可以及时提醒和删除。

五、慎用公用WiFi,保护账户安全

典型案例

某先生为了上网方便,在手机里设置了自动连接WiFi的功能。某晚某先生在外吃饭,搜寻到一个不用输入密码直接登录的免费WiFi,某先生就登录了手机网银,并输入了自己的卡号和密码查询银行卡帐户余额。次日凌晨时分,某先生被短信声吵醒了,通知他的银行卡被消费了2000元;随后半小时内,又接连收到银行卡被转账或消费的信息。

专家解读

不法分子会在公共场所提供一个免费WiFi,持卡人使用后,极易被植入木马病毒,被盗取移动终端内的银行卡信息;除此之外,不法分子会把正规网站的网址绑架到自己的非法网站上,当持卡人使用其WiFi网络并输入正确网址时,会跳转到一个高度仿真的假网站,如进行网络支付,就会导致卡片信息泄露。

小贴士

1.在连接公用免费WiFi前,最好与工作人员确定下哪个才是真正的WiFi。此外,目前国内运营商提供的免费WiFi热点安全性相对较高,可通过电话或短信,获取免费的WiFi账号、密码。

2.及时为各类移动终端安装安全防护软件,可以有效降低在使用公用网络时遭受病毒侵害的风险。

3.不要打开WiFi自动连接功能,减少连接上“钓鱼”WiFi的风险。

4.切勿在连接公用WiFi时使用一些重要账号,包括银行卡信息、网银账号、支付宝账号、微信账号等。

六、警惕低价陷阱,拒绝“钓鱼网站”

典型案例

某先生收到一条促销短信,告知可低价购买热门手机,某先生按短信中的网址链接登陆网站,选中心仪手机后,按提示输入了个人银行卡卡号,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之后又输入了动态码,网站显示交易成功。但之后,某先生一直没有收到购买的手机,报案后经警方调查,才得知是误入了“钓鱼网站”。

专家解读

不法分子会通过互联网、短信、聊天工具、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钓鱼网站”,持卡人一旦输入个人信息就会被不法分子窃取盗用。

小贴士

1.在信任的网站进行购物,不要轻信各渠道接触到的“低价”网站和来历不明的网站。

2.进行支付前一定要确认登陆的购物网站或网上银行的网址是否正确。因为网站页面可以伪冒,但“钓鱼网站”的网址与官方网址一定存在差异,请认真识别。若有任何怀疑,请立即致电银行或电商客服。

3.在正规网站购物,下好订单进入支付页面时,网址的前缀会变成“https”,此时页面的数据传输是加密的,可以保护个人信息。如支付页面的网址前缀仍然是“http”,就可能存在风险。

4.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并定期更新杀毒软件,防范电脑和移动终端受到恶意攻击或病毒的侵害;下载并安装由银行或正规电商提供的用于保护客户端安全的控件,保护账号密码不被窃取。

七、关注手机安全,谨防木马病毒

典型案例

某女士收到一条显示为“10086”发来的短信,称其获得手机积分奖励,可兑换奖品,并附上了一个链接。某女士点击该链接后在页面上输入了卡片信息及手机号,并按网页提示点击下载并安装了一个“积分兑换客户端”的应用,但安装后却无法正常打开,某女士也没有在意。第二天,某女士用卡时提示卡内余额不足,查询发现银行卡在前一晚发生了多笔大额交易。某女士赶紧报案,但已造成损失。

专家解读

某女士收到的短信是不法分子利用伪基站冒充10086发送的,短信中的链接其实是一个“钓鱼网站”,而下载的客户端实际上是一个木马病毒。不法分子利用木马病毒窃取卡片信息并进行网络购物,同时将发送到某女士手机上的短信验证码转移到了自己的手机上,从而完成支付。

小贴士

1.不法分子能利用“伪基站”冒充任意号码发送短信,因此即使收到中奖、软件推荐等显示为官方号码发送的短信,仍需保持警惕,建议回拨进行确认。

2.木马病毒往往会伪装成其他应用,并通过“钓鱼网站”、短信、图片、邮件、压缩包、聊天软件等方式传播,建议不随意点击来历不明的应用软件等内容。

3.安装防火墙及杀毒软件,定期杀毒并定期更新系统补丁,保护移动终端安全。

4.下载网银支付类应用要到官方网站进行下载。

5.开通短信通知服务,账户发生异常变化后,及时联系银行,封锁账户或挂失卡片。

八、远离网络中介,严守个人信息

典型案例

某先生因近期急需一笔周转资金,听朋友介绍了一家网络商户可以套现,便在该网站“购买”了电器产品,网络支付2万元。第二天,便收到转至其借记卡内的钱款。之后,他又在该套现网站如法炮制,陆续多次套现。最近,某先生发现自己的信用卡有多笔不明消费,打银行客服电话,发现已被盗刷。

专家解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条款,信用卡套现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应当以非法经营罪或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而此类套现网站大多没有经过正规注册或备案,增加了持卡人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

小贴士

1.持卡人利用套现进行资金周转的行为,如被银行监测到,将会采取降额或停卡处理,对个人信用记录造成不良影响。

2.网络套现易让持卡人陷入“以卡养卡”“以债养债”的恶性循环,容易陷入经济困境。

3.另外,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以网络中介的身份,以代办信用卡或代办提额的名义,骗取持卡人个人信息后,盗取资金。

九、如遇问题勿急躁,合理应对降损失

典型案例1:伪基站推送官方短信

市民王女士收到某银行“95×××”的官方号码发来的“积分换现金”信息,声称“登录×××××网站可激活领取礼品”,落款为“某某银行”。王女士表示看到是银行的官方号码,没有多想就点开了链接,并按照网站的要求提供了自己的身份证号、信用卡卡号和密码等,结果不多久就接到了该行发来的消费1万元的短信,王女士意识到自己的信用卡被盗刷了。

专家解读

通过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实施的诈骗中,利用伪基站群发“假冒银行官方号码+钓鱼网址”的短信占据很大的比重,而且官方号的迷惑性较强,持卡人稍不留神就可能上当。如遇到类似情况难辨真伪,可致电相关银行信用卡官方热线进行核实,不要随意点击,更不要在对方提供的链接上填写个人信息和银行的账号和密码等。

典型案例2:木马软件复制手机信息

今年3月26日,家住江苏的周先生收到一外地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尽管觉得有点“蹊跷”,但周先生一看对方知道自己的名字,而且提到自己认识的人,没太多想就点击了网址,并下载安装了相关程序。之后,他发现手机绑定的银行卡内1.5万元现金不翼而飞。

专家解读

用户安装程序后,会在手机上自动下载木马病毒,该病毒会复制下载手机上保存的各类信息,包括通话记录、通讯录、使用的APP软件。如果用户点击后又登录了一些带用户名、密码的APP,那么手机内的相关信息也会被不法分子窃取,他们会随时登录用户账号,盗取用户钱财。

典型案例3:消费时卡片信息被“克隆”

贵阳的崔先生来到酒店收银台,拿出信用卡准备支付预付款,收银员刘某拿走崔先生的信用卡,为其办理入住手续。趁崔先生低头填写资料,刘某弯下腰,借着柜台的遮挡,迅速地将信用卡在读卡器上刷了一下。

刘某的异常举动,引起了崔先生的注意,崔先生报了警。经警方调查,刘某应聘收银员目的是接触客人的银行卡,利用为顾客提供刷卡服务之际,私下记录信用卡信息并窃取密码,之后快速将这张卡的信息传递给其他团伙成员,做出复制卡。

专家解读

刷卡消费时应尽量让银行卡保持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防止在交易过程中被不法分子使用盗码器盗取信息、套取持卡人的签名等;每次交易完成后,应妥善保存交易或查询凭条,不要随意丢弃,以防止不法分子根据交易凭条上的信息克隆银行卡。最好开通短信提醒服务,及时掌握银行卡的使用情况。

典型案例3:泄露CVV2码导致被盗刷

市民徐女士接到一个来电显示为“区号+银行服务短号”的电话,对方,准确地报出了她的全名,还说因为她信用良好,根据银行规定可提升额度。提升额度需提供银行卡卡号、有效期和卡背后的三位数CVV2码。徐女士没有多想,便一一告知。随后的10分钟内,她接连收到了4条消费短信,损失近万元。

专家解读

信用卡背面的CVV2码是网络交易的要件,重要性等同于密码,只要得到卡号、有效期、CVV2码即可上网刷卡,视同本人操作,目前尚无特殊的强制手段来对无需密码的交易形式进行限制。业内人士建议,持卡人可以剪一块小胶布把CVV2码贴住,以防泄露。在拿到信用卡后,务必先在卡背面签名;在刷卡消费时建议选择“密码+签名”的方式,不轻易将信用卡及密码交给他人使用。

小贴士

1.持卡人如遇盗刷,请立即致电发卡银行或支付机构,及时冻结账户或挂失卡片。

2.一些机构需要持卡人提供报警回执作为否认交易的证明材料,由于警方对案例受理地有规定,建议在前往派出所报案前先拨打110咨询。

3.持卡人可了解发卡银行的相关服务或政策,签约一些被盗刷后可有一定金额赔付的保险。

4.持卡人应该了解各类第三方支付平台相关规则,注意规避风险,维护个人合法权益。

十、提升安全意识,培养良好习惯

1.提升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用卡习惯,是应付层出不穷诈骗犯罪的有效方法。

2.经常用于网络支付的银行卡不要存太多资金,或设置每日最高网络消费限额,减少损失。

3.签约一些短信通知服务和盗刷保险服务,可以为资金财产保驾护航。

4.不同网络支付账户建议设置不同密码。

5.用于网络支付的电脑、Pad、手机等工具要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期查杀病毒。

6.不要点击来历不明的网址,在进行网络支付或退款等操作时请登陆正规网站。

7.不要告诉他人网络支付的动态校验码等关键银行卡信息。

8.不要登录一些非法网站,避免电脑或移动终端被植入木马病毒。

链接:网络支付环境需多方共同完善网络支付工具

一、银行卡在线转账支付。目前我国应用非常普遍的电子支付模式,付款人可使用申请了在线转账功能的银行卡转移小额资金到收款人银行账户中。

二、电子现金支付。以数据形式存在的现金货币。它把现金数值转化为一系列的加密序列数字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但目前我国使用的不多。

三、电子支票支付。以一种纸质支票的电子替代品而存在的,用来吸引不想使用现金而宁可使用信用方式的个人和公司。它的运用使银行信用弥补了商业信用的不足,在我国尚是空白。

四、第三方支付。是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提供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的交易支持平台的网络支付模式。

当前网络支付比较普遍的方式是在网上交易过程中,使用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借记卡、支付卡等)等支付工具,通过浏览器输入必要的支付认证信息,经发卡行认证授权后扣款完成在线支付。

网上支付安全生态环境需多方共同完善

事实上,支付安全问题不只涉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单方面,而且与整个产业链各方紧密相关。银行、电信等企业应加强用户信息保护,安全厂商需不断提升对最新木马病毒的查杀能力,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不法网站、网络诈骗等的查处力度,商户和消费者更要提升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政府、企业和用户三方形成合力,才能共建网络支付安全体系。

专家认为,对于网上支付安全的管理,监管部门应该从关注中国网络支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前瞻性角度进行规划。网络支付特别是跨境支付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游戏规则及安全要求都会发生变化。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此前就曾被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认定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中国的网络支付企业是否会遇到、如何避免类似问题,关乎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正视支付安全问题需要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对网络支付风险水平有一个客观认识;积极推进支付企业网络支付的风险管理及业务创新,参照国际惯例建立一个能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风险承担机制;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够建立一套打击相关网络犯罪的有力机制。

猜你喜欢
持卡人银行卡信用卡
复杂背景下银行卡号识别方法研究
银行卡被同学擅自透支,欠款谁偿还?
公民与法治(2020年3期)2020-05-30 12:29:58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持卡人界定的辨析
谁划走了银行卡里的款
信用卡资深用户
论信用卡诈骗案件催收效力问题的认定
——以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为例
信用卡诈骗
办信用卡透支还债夫妻均获刑10年
公民与法治(2016年6期)2016-05-17 04:10:39
关于审稿专家及作者提供银行卡号的启事
刷卡消费警惕三大骗术
中老年健康(2015年5期)2015-05-30 05: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