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
网络空间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王欢
空间不是静止的存在,而是充满关系、博弈、竞争的一种存在。网络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一种新力量,成为人们日常活动、表达甚至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场域,不断解构和建构着人,影响着他人和社会,这迫使意识形态教育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跟进。90后大学生日常生活网络化给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提出新要求。高校要突破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形式,结合网络空间特点创新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
网络空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空间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空间不再简单地被认为是一种无生命的静止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有生命运动的社会存在。空间被认为是一种关系,反映着社会存在和社会阶层的力量,充满着斗争和争夺。这种斗争和争夺是复杂多样的,它既有传统的可见的关于领土、主权等方面的政治争夺,又有关于资源、能源、市场等方面的经济争夺,还有看不见的关于信念、思想、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争夺。既然存在争夺就意味着一定存在着正义和非正义,侵略他国领土主权的一方是非正义的,采取不正当手段侵占他者资源、能源也是非正义的。同样,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他国进行渗透、干扰甚至破坏,对社会和他人进行非法攻击、恶意造谣等等也是非正义的。既然空间存在正义之争,就需要去建构一种力量来捍卫空间的正义和公正。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空间破壳而出,且具有了自己的特点和力量,随之而来的是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教育和斗争的重要场域。
第一,网络空间成为一种新力量,解构和建构着人。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的传统行为和生活习惯,使自身成为人生活的新场域。这个场域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力量,把商品、资本、人等等吸附到自己的场域中,解构和建构着人自身,也解构建构着人与人、人与社会。表现在,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购买各种商品,也可以在其中相亲、聊天、吐嘈、找工作等各种事情,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就这样被自然地融合在网络之中。现代社会中的人对网络的需求与开发是前所未有的,虽然是人创造了网络,但是没有人可以离开网络空间。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在网络空间的当代表现。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用仿真社会一词准确地描绘了这一特点,即网络空间的发展使人处于一个符码和模型建构的世界中,这是一个超真实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的主体性分裂并消失,人被超真实的网络控制着。这种控制有好有坏,但是你无法阻挡它的脚步,其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不同人的态度和做法。
第二,网络空间成为一个争夺的主战场,塑造和再造着价值观。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共同性、方便性、无边界性,商家、企业、个人等等各种不同的主体都在此空间竞争着争夺着各种资本、资源、市场和客户等等。这种争夺有积极健康的,也有消极不健康的,例如一些过度的商品宣传和市场争夺会滋生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一些假冒伪劣商品和诈骗等等会导致人们生命财产受到损伤,从而使人们产生对社会的不满,这些必然导致影响和改变着人的价值观。除此之外,国与国之间也在网络空间中争夺主权、疆土、各种话语权,甚至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争夺。因此,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一个对抗斗争的战场。
第三,网络空间成为一个表达的新场域,影响并改变着他人和社会。网络空间的表达有三个特点:首先,网络空间表达的主体既是确定的,也是不确定的。网络时代特别是自媒体时代,政府、企业、商家、个人都可能是网络空间的主体,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情绪、态度等,这就是网络空间主体的确定性。同时网络的匿名和非实名等使得我们并不清楚表达的真实主体到底是谁,这说明主体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不确定的。这就产生了网络空间表达的第二个特点,即网络空间表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利益集团和个人在网络空间表达着各种态度、看法、情绪、诉求甚至发泄着各种不满,这使网络空间的表达呈现多样性,这势必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他人、社会等的看法。而且,各种群体利益的摩擦、各种观点的交锋、各种信息的侵入、各种价值观的交锋等等,使得网络空间里的表达呈现很强的复杂性。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种表达到底是“谁”的,这个“谁”是谁,来自哪里,做什么的,其所表达的内容是否真实,其表达的目的是什么,甚至其背后有什么组织和力量的推动等等,都是不确定和复杂的,因此需要甄别和判断。最后,网络空间表达的合法性和理性。网络空间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和公共性的特点要求其表达必须是合法的,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否则会给社会、个人造成不必要的危害及伤害。同时网络空间的表达要具有理性,而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特别是在多媒体的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更要保持理性和清醒的头脑,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网络空间的发展倒逼着意识形态面临新的问题,这里充满机遇和挑战,重视它的良好开发利用会给意识形态带来新的局面和发展,而不重视网络空间会给意识形态带来很多问题。跟上网络空间的变化和发展是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技术的变革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的前提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现代社会诸多事情的变化皆与技术相关,而互联网无疑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技术创造,一定程度上网络推动了法制和经济,意识形态也是如此。在网络甚至电视都匮乏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单一的,信息的传播速度相对也慢。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对意识形态所直接宣传的东西容易接受,且会坚定不移。而网络的出现使空间距离死亡,人们可以超越时空获得各种海量信息、新闻、评论,内容可能有真有假,这种获得可以是主动的或被动的,但是获得是必然的,其传播速度是即时的,影响是渐进和深远的。这些必然会使人的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被不断挑战和再造,可能会出现原有价值观的坚持、新的价值观冲击及两者的相互影响乃至博弈,这一状态下意识形态面临比以前更加复杂的局面。
其次,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入侵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必须被重视的外部要求。“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1]与殖民时代赤裸裸的军事入侵不同,后殖民时代西方敌对势力采取输出其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企图向发展中国家传播其价值观进行渗透,而网络无疑成为一个重要场所。这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节约成本,传播速度极快,难以考证,收效显著,造成的影响广泛有时甚至是不可逆。因此,一些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空间别有用心、处心积虑地组织境内外一些个人、组织在网络故意散布谣言、恶意诋毁、搬弄是非,迷惑群众,企图引起社会恐慌和不满,企图诋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给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网络空间的防控和反击能力,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占领网络空间主战场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创新发展的现实依据。世界上各个国家都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使本国人民信仰自己的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向人民宣传。随着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场域,在网络空间宣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空间,“用其整合网络各种力量、资源,将使我国的网络环境在网络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鲜明的价值传承和创新。”[2]这不仅是对抗西方敌对意识形态入侵的要求,也是让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更是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要求。
从目前整个社会现状来看,在复杂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中,高校作为一个重要主体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学生的个人发展,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校肩负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任务。”[3]由于受到传统的影响,很多高校目前仍较大程度地依赖于传统媒体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投入力度明显不足。资料显示,“很多高校驾驭网络空间的底气和能力明显不足,校报、广播站、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使用率在100%,官方网站开通率为78%,官方微信平台开通率为44%,校园BBS论坛开通率为44%,官方微博和手机报开通率均为22%。”[4]与官方网络空间形成对比的是,很多学生自发开通了公众号、微信群等。这与当今高校控制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所要达到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控制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的与时俱进势在必行。
第一,90后大学生日常生活特点客观要求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与70后、80后大学生占领教室、图书馆等真实空间不同,90后、95后大学生不仅占领着教室、图书馆等真实空间,更占领着网络空间,手机、微信、QQ群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结交朋友等的重要渠道。研究显示,“每日接触互联网超过8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12.2%,远超于每日接触报纸(0.4%)、广播(0.5%)、电视(0.9%)、杂志(0.7%)达 8小时以上的大学生,仅有1.1%的大学生每日从不接触互联网。”[5]可见,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域,因此在复杂的网络空间中,必须让大学生多多接触正确积极的正能量,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有效防止西方敌对势力的恶意进攻。这是当前必须进行并且做好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的必然要求。
第二,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的对象不仅有学生还有教师。以往人们往往认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对象应该主要是学生,但是实际上教师更应该成为教育的对象。其原因在于,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行政教师,都各有自己的专业,他们对事物更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网络空间也会和他人一样遇到同样的新闻、事件和各种敌对势力的干扰,而每个教师的看法和做法一定会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每个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更应该具有较高的党性修养、政治素养、媒介素养及辨别能力,使其做到坚定立场、理性分辩、正确分析、客观评论,自觉抵制敌对势力、不信谣不传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培养学生,把积极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因此,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意识形态教育,通过各种制度和途径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三,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要有完善的体系。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也给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但是网络空间教育与现实空间教育不同。首先,它不直接面对教育对象,主体的参与度很难把控;其次,其教育内容在网上可被评论,网络传播速度极快,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都很大,其教育过程比面对面教学更难以控制;再次,教育对象是否理解认同教育内容,其教育效果也不好评估。这就决定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必须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因此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关于目的、内容、过程、方式、话语机制、平台、评价的体系。
第四,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的形式要灵活。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在形式上要符合网络时代人们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对于高校教师特别是大学生来讲,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日常学习、生活停留最多的地方,所以网络空间必然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这种教育首先要符合高校教师的特点,高校师生文化素质高,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认识,对这一群体做好意识形态宣传需要说服力,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要有学理论证,说理要符合逻辑,要真实可信经得起推敲。因此,需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参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而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话语自成一派,思维敏捷,生活节奏短平快,富有正义敢于表达和批判,所以针对他们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要用90后的话语,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通过官方网站、公众号、微信群、QQ群、微博等等形式,将教育内容搞得简单有趣,灵活生动,快速直接,从而使他们易于接受、充分认同并且身体力行。
第五,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的参与者是全员。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者是党委,党委要投入精力和财力,担当重任掌握话语权,但是其参与者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党委、宣传部等部门。以往人们可能认为,思想教育是宣传部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这是对思想教育的一种误区。如果说以往面对面的教育还受到限制的话,在网络空间中每位教师都是教育者,因为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发布者,每位教师无论是在什么岗位、什么专业都应该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参与者和主力军,人人都应该具有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
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的建设对很多高校来说都是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领导对此尤其重视,并在制度建设、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也需要全员参与和学生认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真正做到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关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5).
[3]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EB/OL].新华网,2014-12-29.
[4]陈爱梅,薛翔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J].红旗文稿,2015,(15).
[5]谢耘耕,等.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EB/OL].人民网,2015-07-20.
责任编辑:贾 春
Cyberspace and University Ideological Education
WANG Huan
Space is not a static existence,but a kind of existence that is full of relation,game and competition.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makes the cyberspace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of people’s daily activities,expression and ideological competition,which constantly deconstruct and construct people,affect others and society.This urges 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The networking of daily life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proposes new requests for cyberspace ideological education.Therefore,colleges should break the traditional ideology education form,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yberspace,innovat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nt and methods,in order totake the leadership ofideological work.
cyberspace;university;ideology;education
10.13277/j.cnki.jcwu.2017.05.017
2016-12-10
G641
A
1007-3698(2017)05-0116-04
王 欢,女,中华女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100101
本文系中华女子学院2016年思政专项重点课题“北京市属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现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000317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