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桐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老桥精神”的坚守与延续
——评张承志小说《老桥》
邱 桐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老桥》为张承志“返回青春”意象的代表作。《老桥》主要述说了老猎人对“老桥精神”的坚守以及“他”在现代生活中对于“老桥精神”的延续,表现出“老猎人”与“他”内在的坚韧与人格的刚强,同时也反映出作者自己的人生理想。
《老桥》;张承志; 老桥精神; 精神生态
《老桥》是张承志“返回青春”意象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短篇小说里,张承志以其常用的现实与回忆穿插的写作方式,通过“他”对于两个时代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四个年轻人与厄鲁特老猎人之间的故事。“老桥”作为他们故事的见证者,不仅联系着山和水、过去和未来,而且也是老猎人的精神象征。老猎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着“老桥精神”,并且影响了四个年轻人; 但后者在返回现代都市生活后,并没有全部始终如一坚守着“老桥精神”。作者对“老桥精神”的呼唤,是对老猎人与“他”坚韧质朴人格的赞美,也彰显了作者自己的人生理想。
“自然”是浪漫主义的三大母题之一,在张承志的很多小说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往往被赋予了某种性格。在《老桥》中,“老桥”不仅起着烘托气氛、渲染背景的作用,更有着自己的灵魂与精神。文中厄鲁特老猎人正有着这样一种“老桥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在世界一隅的坚守,以及在艰苦的生活中历练出的强大内心和拥有的坚贞信念。
老猎人是一位厄鲁特族的守林人,独自一人生活在杳无人烟的峡谷中,生活非常艰苦,陪伴他的只有屋外的木桥和屋内的两只狗。书中写到:“自从下游修了新桥,这座桥连辆汽车也见不到了……”[1]223老桥的区域与新桥的区域相比仿佛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但老人并没有怨天尤人、郁郁终生,而是以乐观的心态过着每一天。他把一生都献给了那片树林,尽管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他却始终未曾离开,他坚守着自己的“老桥精神”,直到死去都埋在了这片土地,不离不弃。张承志的笔下没有单纯的无病呻吟或是愤激,而是通过着力刻画一个默默坚守的老猎人的形象,表现出在那个时代中,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内心的强大与坚韧。
钱理群曾言:“要眼光向下,存一颗悲悯之心,关心百姓疾苦。就是说要有底层关怀的贫民意识,同时,又要有一点精神追问……”[2]55张承志在《后记》中明确自己的创作原则就是“为人民”,他说:“我是他们的儿子,现在轮到我去攀登这长长的上坡,再苦再累我也能忍受,因为我脚踏着母亲的人生。”[1]261张承志始终关注普通劳动群众,在张承志的笔下,像老猎人这样坚守初心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大多在艰苦自然环境下生长生活,默默无闻,沉默坚毅。比如《黑骏马》里有着宽广胸怀、对世间生命都一视同仁的白发额吉,《大坂》里孤独闯荡江湖的瘸子老李,《绿叶》里曾经是“我”心里一股清泉的小奥云娜等等,恶劣的环境更衬托出人民崇高的信仰与强大的内心[3]36。
在理想与现实的道路上探索,有多少人能始终坚持自己曾经的抱负与理想?我们又该如何秉持自己的初心?在四个青年回到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后,张承志用不动声色的冷峻一路引领我们寻找答案。
现实的生活冲击着人们的内心,在人类精神世界面临被“精神污染”侵蚀的境况下,真正执着于理想的人往往显得格外孤独。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就是在现代生活中孤独地延续着老猎人的“老桥精神”。“他”与老Q、严琪和黎明为了逃离红卫兵运动,来到厄鲁特守林人的住处生活,之后成为了公社护林队员。他们不断经受着艰难生活的磨砺,也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得到洗礼,深切感受着老猎人的“老桥精神”。后来埋葬完老猎人,回到都市生活后,四人对老桥与老桥所赋予的精神的理解开始有了分歧。四人中,唯独感恩于艰苦环境锻炼的“他”,最终延续了这样一种精神。正如小说开头所写:“对于雪线以上铁色的岩隙中长硬翅膀的秃鹫来说,冰封雪砌、层峦叠嶂的天山不过像一条宣泄于浅滩中的小河。”[1]218经历了天山里的艰苦生活,没有被磨难打倒,而是在磨难中成长,获得身心两方面的强大与坚韧,才会拥有像秃鹫一样环顾苍穹的视界与高度。因为没有知音而孤独,但绝不孤苦厌世,因为“他”们的内心足够强大。这对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延续艰苦自然环境养育的老一辈人的“老桥精神”,具有启迪意义。
张承志自身也一直在实践着“老桥精神”。即使在追求崇高精神的道路上,荆棘密布,风雨交加,他也始终默默跋涉,奋力攀登着别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大坂”,追寻那净化心灵的“大草原”,抚摸着他精神象征的“老桥”。时代在变,周围的人在变,张承志一直没有变,还是那个满怀热血的张承志。张承志相信终会有人关注像《老桥》中的“他”一样的“唯一局外人”。面对老Q的冷漠以及才子的嘲讽、他人的不理解,“他”最终还是来到了老桥,来到了厄鲁特老人以全部身心坚守的世界一隅。这份痛苦中的执着、热望下的真诚,让我们在随其追寻人生答案的过程中,每每为之动容。
张承志的作品大多以回城知青的角度来审视当下与传统的差异。这种独特视角的选择与张承志个人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张承志自身曾经历了从红卫兵到知青、最后到现代学者的过程,这也正构成了小说中主人公的生活历程[4]88。《老桥》中对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流露出一种隔膜感,例如“今夏姑娘们不知打算玩什么时髦,目前她们流行的是窄马甲……”[1]223显示出主人公对这种生活的不适应,甚至是对这种“潮流”的厌恶。4个主人公回到这样的生活后,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老Q,才子和黎明都已不再坚持当初的信念和理想,只有沉默的“他”在孤独前行。但也正因为“他”的孤独前行,才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坚韧与高洁,只有“他”真正做到了对“传统”的坚守。在对当下生活的失望之后,作家的笔触更多地转向了大自然,走近了自然养育下的劳动群众,感受着他们艰难生活困境下的生命力,《老桥》就是走向了那个始终如一的厄鲁特守林人。在《老桥》中,作者以“他”对信念的坚守以及对其他三人经历都市生活后变化的审视,告诉人们在当代生活中,不仅要使物质生活富裕,更重要的是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与高洁。季红真曾说过:“也只有及近中年,经历了对‘文明生活’的失望之后,张承志才能重新回过头来,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在历史因袭的重负中艰难跋涉的足迹,理解人民精神的伟大坚韧。”[2]114这样的评论是准确到位的。
张承志作品中表现的传统都含有若干理想化的现实因素,常常是以传统来针砭当下的生活[4]28,但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四个年轻人各自的视角来对当下与传统进行审视。如从“他”的视角来看,老Q,才子和黎明在回到都市后的生活与他们之前的理想可谓是天壤之别;又如从黎明的视角来看,“他”与自己原先所认为的“他”全然不一样,正如她在信中对“他”说的:“然而,老桥,它毕竟是我的老桥啊!……我没有想到,你站立出来并大步朝它走去。我第一次发现了我们中的你。”[1]235从小说中人物的视角出发,避免了作者直接批判性的主观,反而更具说服力。
“精神生态”体现了人与其内心的关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浪潮中,人们对“精神生态”的关注越来越密切[5]58。张承志的很多作品都关注“精神生态,例如在散文《清洁的精神》中,就通过聂政、荆轲以及狼牙山五壮士等的例子来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中的高洁,以此来唤醒人们警惕现代生活中的“精神污染”。这种“精神污染”我们理解为商品经济与物欲文化对人们精神的侵蚀,正是这种侵蚀导致人们的精神世界充斥着种种污浊[5]66。
在《老桥》中,老Q,才子、黎明和“他”四人在回到现代都市生活后,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发生了不同的改变,这种改变正是现代社会中的“精神污染”导致的不同影响。曾经对什么都感兴趣的老Q在过上官二代的生活后只一味沉溺于大量的“赞美”与奉承中。曾经才华横溢、满腔抱负的才子,如今却因工作失利就陷入困境,久久不能振作。年轻时的黎明向往浪漫无瑕的爱情,但回到现代都市之后,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眼里只有着“夫贵妻荣”,那个曾经纯洁的黎明已经“荡然无存”。纵观他们三人,都在“精神污染”侵蚀下丧失了曾经的理想与追求。
相较于他们三人,主人公“他”的刻画较少,那种沉默中的坚守却令人印象深刻。在与厄鲁特守林人相处的日子内,我们只注意到才子的才华横溢、老Q经常跟着守林人打猎以及黎明的浪漫。他们都曾许下承诺,等实现理想后要再回到老桥,在这座象征着他们精神与理想的老桥上找回原来属于他们的青春。但回到现代都市后,他们的思想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物质生活中,只有“他”坚守着初心,一直记着他们共同的约定,独自一人回到了老桥。“他”的这种“孤军奋战”,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冲击。正如黎明所说的“第一次发现了我们中的你”。现实生活中的多数人都在为了生活而生活,被“精神污染”逐渐侵蚀,以至于迷失了自己。当张承志把这样一个并不起眼的“他”带入我们的视野时,不由激发我们从喧嚣中静心思考,我们有没有在都市生活中迷失自己?也不禁让我们发问,难道曾经的抱负与理想在“精神污染”面前就如此不堪一击吗?《老桥》没有很长的篇目,也没有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慢慢地进入读者的内心,带领读者进入精神生态领域中审视自身,这也正是这篇作品的魅力所在。
季红真说过:“张承志的小说像早春刚刚开冻的河川,在阻遏中汹涌着力的涡漩。他讲述的故事几乎都平淡至极,而深厚的底蕴却分明暗示着我们某些超越现实人生之上的内容。他的作品富于节奏感,时而奔放激越,时而沉滞徐缓,在起伏跌宕的旋律中充满了彼此矛盾、难以言传的感受。”[6]《老桥》这篇小说表面而言只是述说了四个年轻人与老桥、老猎手之间的故事,从传统精神的坚守来看,“老桥”所代表是崇高与高洁的精神,是联结两个时代的标志;从“精神生态”的视域审视,是张承志希望通过四人思想的前后变化、精神力量的前后对比,唤醒人们警视现实生活中处处弥漫着的“精神污染”[7]48。《老桥》,张承志的一篇寻根文学代表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跨越两个时代、经历艰苦生活洗礼的高尚精神世界。
[1] 张承志.老桥·奔驰的美神[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
[2] 钱理群.追寻生存之根:我的退思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陈慧.张承志:浪漫主义的极致和终结[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45-51.
[4] 季红真.沉雄苍凉的崇高感: 论张承志小说的美学风格[J].当代作家评论,1984(6):49-57.
[5]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季红真.历史的推移与人生的轨迹: 读张承志小说集《老桥》[J].读书,1984(12):58.
[7] 季红真.文明与愚昧的冲突[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 刘 蓓〕
PersistenceandContinuationofOldBridgeSpirit—CommentsonZhangChengzhi’snovelOldBridge
QIU T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OldBridge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Zhang Chengzhi’s “Return to Youth” image.OldBridgemainly tells the old hunter’s holding of Old Bridge Spirit and in the modern life his continuation of Old Bridge Spirit, showing their inner toughness and strong personality,and also reflecting the author’s own life ideal.
OldBridge; Zhang Chengzhi; Old Bridge Spirit; spiritual ecology
I207.427
A
1008-8148(2017)04-0001-03
2017-01-28
邱 桐(1994—),男,贵州贵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