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017-01-27 19:24于滨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微信政治思想

于滨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于滨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微文化”主要是指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依托网络技术而在短时间内即可以传播的,体现个人互联网特质的个体信息获取和传播的媒介方式。微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积极利用微文化,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微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Abstract:Micro-culture mainly refers to the means of reflecting acquiring and disseminating individu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l Internet,which can be transmitted in a short time depending on network technolog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ternet technology Micro-culture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It is important to take advantage of micro culture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o as to push forwar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Key Words:micro-culture;colleg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ffectiveness;countermeasures

新媒体时代诞生了很多以“微”字著称的文化形态,微文化就是其衍生出来的新的文化样式。正如陶东风所说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贷、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管理、微投资……所有这些以去中心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为特征的新兴文化形态、传播方式乃至经济活动形态、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中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1]

“微文化”主要是指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依托网络技术而在短时间内即可以传播的,体现个人互联网特质的个体信息获取和传播的媒介方式。如以微信、微博、微电影、微支付、微公益等以“微”字开头的新概念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微文化是一种衍生于新媒体时代的新的文化形态,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深受年轻人喜欢的微文化,自产生以来便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尤其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臻完善和新媒介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微文化不断深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对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判断和审美品位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高校利用微文化的优势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由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依赖和教育主客体自身素质的局限,微文化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微文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当下迫切需要关注的课题。

一、微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提供师生自主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大学教师弹性工作制,减少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是师生沟通的主要渠道之一。只要关注或扫描二维码即可加为微信好友。微博、微信为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经常交流提供了便捷条件。有些难以当面启齿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微信向教师提问、寻求解答和帮助,师生交流更加轻松,也较为生活化。有些学校利用微信公众号来时时推送教育教学内容,或者工作人员轮流分时段地来管理公众号,减轻了工作压力。针对性较强的沟通和交流不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更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这种沟通方式也逐渐被师生所接受。

(二)增强学生独立意识,促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思想异常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自我价值实现和管理的意识,勇于表达个人的想法和主张,寻求在公众视野中发声。因又处于不断走向成熟时期,部分同学又羞于在公众场合露面,而微信、微博代表的微文化,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进行表达自我的平台,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拉近了他们与外界交往的距离,激发了他们主动表达、寻求思想碰撞与交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管理个人的微博和微信等账号或公众号,使得他们更有责任意识,激发了他们管理自己的能力,积极投身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去,让个人的兴趣、特长、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和发展。

(三)拓展了传统思想教育的途径,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停留在课堂上,而是贯穿大学始终、终其一生的必修课。微文化席卷校园,实现了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信息形式迅速传递,信息传播也更具人性化和生活化。大学生日常管理较为自由,借助微文化的力量,能够少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沟通更加密切,沟通更加顺畅。因而,微文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日常化,更贴近生活,使得学生能够在其中获取国内外新闻、收获做人做事的道理等等,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微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以课堂授课为主要教学形式的,而往往是以大班授课的形式来进行,课堂上很大程度上是以单方面的知识传授为主的,再加上有些理论较为深奥,学生一定程度上会感到枯燥、乏味,再加上原本受中学时代对政治课的刻板印象,他们往往对该课程有抵触情绪。而微文化的风靡,使得他们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且与来自全球的人们进行思想的碰撞,他们感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消遣方式。这样势必会加剧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感觉。有些课堂知识,他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获取信息、甚至获取题目的正确答案,这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们听课的积极性。

(二)误导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导向

微信公众号、微博文章的申请与发布,审核程序相对宽松,拥有账号就可以推送和发布信息。信息发布者具有不可控性,推送的信息内容也较为杂乱。微信监管部门的舆论搜集以及研判能力有待提高。

互联网一整套的技术标准、规范全部由西方国家制定,英语顺势成为互联网的通用语言。所以,西方国家在互联网上有用绝对的话语权。[2]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利用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开展文化霸权,散布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理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有些大学生们更喜欢关注社会负面信息、西方价值观念,尤其是反社会的言论。他们不假思索地点赞或者随意转发这些信息,对周围同学的负面影响也较大。正处于思想成熟期的大学生涉世不深,很难加以辨认,较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蛊惑。微信公众号中有些文章是不能予以评论的,这样相对封闭的交流环境不利于思想的交锋,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面、积极的价值取向。

(三)挑战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导作用

微文化的传播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匿名在虚拟环境中发布信息。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教师往往掌握着话语权,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专家和知识权威。而学生一般处于被指导和被说教的地位,处于信息链的接收端。而随着微文化的广泛推行,传统的“信息中心”受到了挑战,甚至被打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收、传播和分享自己关心的信息,并逐渐成为信息链的首端。他们利用自己的网络身份与教师自由而平等地交换信息,对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和价值引导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这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但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

三、积极利用微文化,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微文化似一把“双刃剑”,既为大学生的沟通提供了平台,也深深地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观。在微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运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优势,克服其潜在的弊端,不断提升学生评判信息的能力,从而规避微文化转变为“危文化”。充分发挥微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善于利用微文化,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环境”

积极发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和机制;丰富和完善学校、二级学院、班级一体化的微文化传播系统;充分发挥社团、文化科技节等校园活动的交互式传播渠道的建设,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积极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环境”。

(二)注重发挥微文化的“微”作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内容”

随着微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多元性,个人获取或发送信息的途径和速度较之以往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再加之,当前人们更加注重效率,追求快的生活节奏,更加促进人们业余时间不断零散,呈现碎片化的态势,人们很难利用较长时间进行深入研究社会问题,同时,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需要某种文化形态来满足其这一需求,微文化刚好契合了这种生活状态和他们的需求。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除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之外,还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高校与社会应充分利用微文化,加强网络信息的把关和问题的设置,通过微电影等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来浸润学生的心灵、丰富他们的阅历、开阔他们的视野。可以在相关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等设置一些国内外热点问题讨论,提供社会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将所学知识与现实有机结合。加强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宣传与引导。

(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力量”

微文化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全方位、多层面的互动态势。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优秀学子的能动性和“意见领袖”作用,发挥其“微力量”,从而带动更多的同学加入其中。设计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并且具有针对性的“微活动”,开展“微话题”的讨论,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具有公共教育意义的活动,提高其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能力,让他们在趣味和探究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和教育。

(四)建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权威”

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文化平台始终保持传递正能量,离不开一批政治意识强、业务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尤其是在微文化平台从事相关工作的监管队伍。面对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新要求,我们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舆论领袖”的权威意识,结合现代信息传播的新趋势,不断加强和提高他们利用新媒体的观念和能力。至于微文化平台的监管队伍,可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从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辅导员、专家学者中进行选配,邀请知名学者也能够加入到信息评论的队伍之中。严把信息发布关口,严格审核发布的内容,经常研判微文化传播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对所发布信息的反映情况。争取最大限度地保证“正声音”占据舆论的主阵地,及时发现并屏蔽不良信息的发布,把握“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高校应不断强化资源甄别环节,将其纳入到监管体系之中,实时把握舆情动向,并对发布人进行必要的责任追究,完善微文化舆情监管的长效机制。

总之,微文化的不断发展,促使教育不断由封闭向开放迈进,高校只有充分认识到微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积极利用微文化,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1]陶东风.微时代的微文化[J].人民文摘,2014(11):56.

[2]于滨.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冲突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18.

(责任编辑:孟祥玲)

Research on Effectivenes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icro-cultur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YU Bi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Hangzhou,310018,China)

G641

A

1672-0105(2017)03-0031-03

10.3969/j.issn.1672-0105.2017.03.008

2017-07-25

2016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课题(16GXSZ028YB);2016年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Y201635075);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880011);2015年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kg2015503);2015年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156242465)

于滨,女,博士,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微信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