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元植
老南京歇后语(一)
◎ 赵元植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歇后语是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也可以看成是汉语的文字游戏。老南京的歇后语也更有韵味,下面我们将分期来刊登。
八府塘的鬼跑不远,据孔幼评先生讲,他听老人说是来源于清朝八府塘的一次火灾,在那次火灾中有许多人被烧死而成了鬼。原先是一处房屋起火,然后连带烧了左右隔壁毗邻人家,火光冲天,浓烟弥漫,有人行动不便,来不及逃生,也有人刚逃出火场,又想起什么冲回来拿什么要紧东西,还有一些人是在外面有事的,看见家里那块地方有火光,跑回来灭火、抢救家人和值钱东西,被火烧、砖瓦砸、人践踏而死的。总之都是在八府塘火场附近家中或跑进或跑出而成鬼的,因此形成了“八府塘的鬼——跑不远”这一歇后语。此歇后语还可这样理解:如果当时这儿外出有事的人在远处,不知道家中失火,不会回来遭之罹难;知道家中失火跑回来,发现火场范围大火势猛烈,理智一些,不会莽撞地为抢救财产而葬身火海;从火海中惊慌逃出之人,见火势稍小些,又跑回去救家人或搬财物,不料更大的火灾再爆发,被困火中,孤立无援,挣扎而亡。如他们不跑回来,可幸免于难。故而说“八府塘的鬼——跑不远”。另旧时百姓多信轮回投生之说,谓遭水火之厄而丧生者,为水鬼、火鬼,须另有人在此处同为水火而死,方可重新转世投胎,否则无特殊事项要永世为鬼,所谓找替生者, “替死鬼者”即指此。说是这一群八府塘的鬼,都是老熟人在阴间,大家相处也好,习惯了,不想转世投胎而降生到别处去,不想跑远了,这样大家也就天天在一起,跑不远了。惨痛的事情,却被“南京大萝卜”摇身一变,成为耳熟能详的歇后语,从好处讲,也是一种豁达、大度,有那么一点“化腐朽为神奇”,过去的就让它过去罢。此歇后语多用于讲到某人,他只在附近一带活动,不会跑远的。现在他不在,一刻儿就会来到,表现了邻里街坊之间淳朴亲近之情、熟悉了解之况。老南京人之故乡故土、故人、故情,跃然纸上。
有人撰文:“八府塘的鬼——走不远。”《白下琐言》卷三:“旧王府塘、八府塘两处屡有溺人之患。”《金陵闻见录》:“旧王府素多阴魅袁,有带鬼眼者亲见之。”又志载:“八府塘前关帝庙,为逍遥楼故址,明时鬼物作祟,作以镇之。”按此二说,则地之不祥,由来久矣。’迷信说法:溺死鬼,须有替身,才能投胎转世。八府塘的鬼,要在八府塘等待下一个溺死者,所以不会走远。”此说貌似有理,则实悖于常识。一、“溺死鬼,须有替身”,别处的溺死鬼就不要替身,就可以跑远了吗?谁规定的?二、八府塘不大,水不深,溺死鬼不多。而水深流急之水面溺死者才多,故秦淮河等处有救生局设置,以救溺水者。就连巷陌的水井亦有溺死鬼,从溺死鬼的多少、原因及惨烈等来看,八府塘的鬼排不上号,即八府塘的溺死鬼无轰动效应,条件不够,似无可能让民间创造出这歇后语。三、“八府塘的鬼——跑不远”,是将通常“前因后果”变成“前果后因”句法。因为“跑(得)不远”,即未曾跑远,又回来了,以致葬身火场,成了鬼。不是“八府塘的鬼,要在八府塘等待下一个溺死者,所以不会走远。”在“溺死鬼,须有替身,才能投胎转世。”打主意,找根据,苍白无力。请问,吊死鬼、烧死鬼、砍头死的、毒死的、病死的,这些要不要找替身?玉皇大帝、阎王还是谁规定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