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志书精神文明建设篇目设置和内容记述的思考
——以《德庆县志(1979—2000)》和《怀集县志(1979—2000)》为例

2017-01-27 17:37韦相伍
广西地方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怀集县大事记篇目

韦相伍

(肇庆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 肇庆 526040)

关于地方志书精神文明建设篇目设置和内容记述的思考
——以《德庆县志(1979—2000)》和《怀集县志(1979—2000)》为例

韦相伍

(肇庆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 肇庆 526040)

以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第二轮出版的《德庆县志(1979—2000)》和《怀集县志(1979—2000)》为例,通过对两部志书精神文明建设篇目设置、篇目排序、记述体例和记述方式的对比与分析,探讨县级志书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要不要记”“怎么记”“记什么”三个问题,并提出五点思考,认为新编志书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应采取分散记述和集中记述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客观记述。

地方志书;精神文明建设;篇目设置;内容记述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是改革开放时代特点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二轮地方志编修出版的志书,反映的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和现状。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生事物的精神文明建设,应当成为第二轮志书的记述重点,只有系统、全面地记述精神文明建设在辖区内的缘起、发展的全过程,才称得上是一部客观、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历史的志书。本文试图以《德庆县志(1979—2000)》[1]德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庆县志(1979—2000)[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2008年9月16日)第十二条。《怀集县志(1979—2000)》[2]怀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怀集县志(1979—2000)[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以下简以《德志》《怀志》称之)为例,就两部志书对“精神文明建设”篇目设置及排序、记述体例和记述方式等有关情况作比较与分析,进而对县级志书精神文明建设记述方式和记述内容进行初步的探讨,期望对行将开展的第三轮地方志编修有所启发和借鉴。

一、篇目设置和篇目排序比较

(一)篇目设置

篇目是地方志书的总体规划和框架结构,可决定志书的性质、面貌和选材取向,篇目结构是否合理、科学,事关地方志书编纂质量的高低。

《德志》《怀志》的“精神文明建设”篇目设置均按“事以类聚”“类为一志”①德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庆县志(1979—2000)[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2008年9月16日)第十二条。的基本要求进行合理设计,符合科学分类和现实社会分工。两志的篇目设置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一是两部志书在设置“精神文明建设”篇目时,继承第一轮志书编纂的篇目设置形式,沿用传统的章节体。如,《德志》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章设在第二十篇《社会生活》,下设《组织机构》《规划措施》《宣传教育活动》《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军民共建》《文明单位选介》六节;《怀志》也以“章”的篇幅来记述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在怀集县的基本情况,所设的《精神文明建设》章立在《改革开放精神文明建设》篇之下,分设《创建活动》和《思想道德教育》两节。二是两志均有所创新。首轮修志出版的《德庆县志》[1]德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庆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和《怀集县志》[2]怀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怀集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都没有设置记述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门篇目,连涉及精神文明建设记述的内容都寥寥无几,仅在“大事记”或相关章节轻描淡写。二轮编修期间,无论是《德志》的主编还是《怀志》的主编,都深刻领会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提出的地方志续修指导思想,为突出这一时段的时代特色,把精神文明建设篇目进行必要的“升格”,由一轮志书编修时的无章无节,到二轮志书时变为单独设立专门的篇、章,入编和记载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情资料,此不失为创新之举,符合新时期志书编纂的倡导。相对而言,《怀志》的创新力度更大一些,设置《改革开放精神文明建设》篇,专门记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主旋律。

第二轮所修的志书,大部分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据地方志专家黄勋拔统计,《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文件和志书篇目汇编》收录的53个篇目,其中有32个设置精神文明建设专篇(章、节)[3]黄勋拔.第二轮志书篇目述评[J].中国地方志,2006(2).。就笔者阅读的几部第二轮志书,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篇目设置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设置专门的篇章,集中记述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如,《新兴县志(1979—2000)》[4]新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兴县志(1979—2000)[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设第二十二篇《精神文明建设》;二是在《党派社团》篇设章或节记述,如,《博罗县志(1979—2000)》[5]博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博罗县志(1979—2000)[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在《中共博罗县地方党组织》章设第七节《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安排在《社会生活》篇设专门的《精神文明建设》章作记,如,《仁化县志(1979—2000)》[6]仁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仁化县志(1979—2000)[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由此可见,《德志》和《怀志》篇目的设置形式,基本上是广东省二轮志书各地县级志书篇目普遍选择的设置体式。

(二)篇目编排次序

志书篇目设置是否合理的标志,除设置科学、操作性强的篇目外,还要恰到好处地把篇目安排在该摆放的位置,做到层次分明、排列有序。这也是志书主编谋篇布局驾驭能力的体现。首轮修志出版的《德庆县志》《怀集县志》,记述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摆放位置普遍偏低,最高层次为“目”,篇目和篇幅难以承载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的内容,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而《德志》和《怀志》把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由“目”升格为“章”,并按“章、节”依次划分排列篇目,从“节”开始作具体记述,记载精神文明建设在县内发端、发展及变化的全过程,“节”是记述的基本单元,减少结构层次堆积。《怀志》把《改革开放精神文明建设》篇排列在全书十八篇中的第二篇,以此显示精神文明建设之重要。《德志》把“精神文明建设”安排在第二十篇《社会生活》的第三章记述,其位置略显偏后(全书共21篇)。这样的编排,主要是因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民性的事业,其活动是党政群团、各行各业‘齐抓共管’及共同参与的,必须发挥各种组织的作用,通过各种组织自身的建设,使之覆盖到社会各个角落”[7]吴灿新,孙志东.精神文明学概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两志对“精神文明建设”篇目次序编排,各有千秋,既合情也合理,弥补了首轮志书编修时,“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仅摆放在政治部类编排记述的缺陷,从中也消除了“部门痕迹浓厚”的弊端。黄勋拔也不主张把精神文明“政治化”,认为,“把精神文明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工作,列为中共或政府篇内,又因为列在其中只能设一节,显得不够分量”[1]黄勋拔.第二轮志书篇目述评[J].中国地方志,2006(2).。就两志篇目而言,笔者认为《怀志》略胜一筹,更能突显1979—2000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二、两志记述体例对比

《德志》和《怀志》客观系统地记述1979—2000年“精神文明建设”在本行政区的有关情况。无论体裁构成,还是体例结构,均属大同小异。在记述精神文明建设时,使用的体裁计有述、记、志、表,以志为主。主要表现为:其一,两部志书在卷前设置《总述》,概述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情况,并在各自的《精神文明建设》章设无题概述,简述概貌、钩玄提要。其二,所设立的《大事记》,均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大事、新事、特事”入编;《怀志》还设立《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简称“社教”)专记,记述“社教”中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其三,专志,是一部志书的记述重点,是志书体裁的主要构成部分。《德志》《怀志》设立专门的《精神文明建设》章,集中记述两县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此外,两部志书还设置有关章节,分散记述涉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其四,《德志》设立《1979—2000年德庆县获市以上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称号一览表》,记述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反映“建设”成效。

三、具体记述方式对比和分析

《德志》《怀志》记述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采取分散记述和集中记述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笔者认同此方式。精神文明建设记述内容大致由组织机构、规划与措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思想道德教育、典型选介等构成,以下参照两志使用的述、记、志等体裁逐一予以对比和分析。

(一)“总述”与“无题述”

《德志》在“总述”之三、《怀志》在“总述”之二,不约而同地简述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用墨不多,但可让读者粗略了解本志记述时段曾经开展过与物质文明建设相对应的活动,并为之后在专志进行详细记述作指引性铺垫。《怀志》“总述”写道:“1979~2000年,同时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从80年代初起,全县连续多年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不久之后制定怀集县‘七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规划,开展‘五好家庭’‘三创建’等活动,1996年制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意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面开展此一建设,在建设实践中又不断改进、创新。1980~2000年,全县每年均有家庭、单位和个人获省、市或县的表彰,令广大群众焕发一种朝阳向上精神。”[2]怀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怀集县志(1979—2000)[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2.在专志部分,两者分别在《精神文明建设》章下设“无题述”,概述精神文明建设在德庆县、怀集县的发展全貌和特点。如《德志》在“无题述”所言:“德庆县委、县政府遵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移风易俗等活动,弘扬时代精神。1991年,省委、省政府授予德庆‘省文明建设先进县’称号。2000年,建成文明村919个,占全县自然村的87.69%,评出文明户64650户,占总农户的95.48%。”[3]德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庆县志(1979—2000)[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743.

对比“总述”及“小述”,《德志》可谓惜墨如金,言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字句屈指可数,明显存在概括性不强、过于空泛之不足,缺乏归纳和提炼,很难看出精神文明建设在这一时段的变化与发展脉络。《怀志》(章下无题述多达900字)[4]怀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怀集县志(1979—2000)[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139.则不然,读之,可基本了解精神文明建设在怀集县发展的进程和创建活动轨迹,在起提纲挈领功效的同时,更显其记述具体、资料性强、过程清晰、行文简朴之优势。

(二)“大事记”和“专记”

《德志》设立“大事记”,记述与精神文明有关的大事、新事共24条,占大事记总数的4.01%。大多记述的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召开精神文明建设部署与表彰会。22年中有10年的记述涉及精神文明建设,最早记述精神文明建设是1982年3月的“开展首次‘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最迟是2000年“9月15日,县委召开警示教育学习交流会”。条数最多是1996年和1997年,均是5条,分别占当年“大事记”总数的11.11%、6.58%。《怀志》记述与精神文明记述有关的“大事记”条目34条,占1979—2000年“大事记”总数的5.28%,其中最多是1982年和1991年的5条。最早是“1982年1月2日,团县委、县妇联、县总工会联合为怀城地区19对青年男女举行集体婚礼”。22年中,除1979—1981、1985—1986、1989、1994—1995八年外,其余14年均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记述。《怀志》设置专志介绍《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其中涉及精神文明建设的亦作如实的记述。

上述可知,《德志》《怀志》“大事记”在记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开展情况都有相似的地方,通过阅读两志的“大事记”,给读者勾勒出精神文明建设在德庆县和怀集县的“起步探索、稳定发展和创新发展”的轮廓和线索。两志的“大事记”在记述“精神文明建设”时记什么,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记述,选取几乎相同的体式,牢牢把握“大事记”记述要领,编入“大事记”的尽是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关联的“大事、要事、特事和新事”。体例选取方面,不约而同地运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排,把两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规模大、影响大、作用大、有存史或参考价值”的事予以记载。行文方面,两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是开门见山,直陈其事,使用最简约的字词句,说明一件大事要事,让读者一目了然;二是按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作记述,不存在倒叙和插叙等非规范行文;三是在记述某一事件时,视其具体情况选取不同的体式,或用编年体,或以记事本末体,或两者兼用。

(三)相关篇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分散记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涉及各行各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李长春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①怀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怀集县志(1979—2000)[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56-57.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李长春在中央文明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9年1月12日。《德志》《怀志》在专志的有关章节分散记述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相对集中在《党政》篇和《社团》篇,用不少笔墨叙述相关行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并带出由其产生的建设成效(促进作用)。

两志散记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如出一辙,无论是党政篇的“宣传工作”,还是社团篇的共青团或妇联的“工作概况”“主要工作”“妇女教育”,均以时间为轴,按各项活动开展或创建活动进行的顺序作纵向记述。横向记述,则围绕相关事项环环相扣展开。如,《德志》在《宣传工作》节,分别记述机构设置、社会宣传、宣传重点、理论教育。《怀志》在“专记”就“社教(1991年8月~1992年12月)”对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成效的记述也如此:(通过“社教”)农村干部群众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法制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都得到增强,农村突出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得到解决,其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获得同步推进。……(“社教”)推进农村“创建文明村”“文明户”的活动开展,期间全县新建文化室296间,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全县21个乡镇,评定为文明村398个,文明户15711户。[1]怀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怀集县志(1979—2000)[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56-57.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李长春在中央文明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9年1月12日。至此,两志在专志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手法记述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跃然纸上。

(四)专门设章集中记述精神文明建设

《德志》在第二十篇《社会生活》设第三章《精神文明建设》,分《组织机构》《规划措施》《宣传教育活动》等六节专门记述精神文明建设在德庆县的有关情况,另设《1979—2000年德庆县获市以上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称号一览表》表格1个,总字数8830字,是全书总篇幅的0.6%。《怀志》在第二篇《改革开放精神文明建设》置第二章《精神文明建设》,分《创建活动》《思想道德教育》两节,翔实记述1979年至2000年精神文明建设在怀集县的历史与现状,记述字数4680字,占全书的0.3%。不难看出,《怀志》专记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所占篇幅远不及《德志》。究其因,是编者把不少的内容分散到专志其他篇章记述所致,犹如编者在《精神文明建设》章“无题述”解释的:“精神文明建设范围广阔,内容众多,考虑到其中不少内容在本志有关事业(物)专章里有其记述,所以本章仅记《创建活动》、《思想道德教育》两项常规性、广泛性和群众性内容。”[1]怀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怀集县志(1979—2000)[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139.

就两志对精神文明建设专门记述的篇目安排可看出,两者的记述各有侧重,但双方都抓住这一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创建活动和思想道德建设等重点内容,详尽介绍创建活动名称、组织部门、主要内容、经过、效果,既有全面情况介绍,又有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具体记述。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集中记述思想信念教育和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学生品德)教育,有所侧重地反映各行业开展教育的方法(措施)、内容、形式和受教育人数等。就此与之前的“大事记”记述作比较,两者似有重复之嫌。但就记述的内容看,两者记述的落墨重点各有不同,越发凸显编纂者面临同样问题时,在不同的篇章应该“记什么”“怎么记”的处理能力。同样是反映“创建活动”,《德志》在“大事记”记述的重点是创建活动的开始(如,1982年3月开展首次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和结果(召开精神文明建设表彰会。几乎每年都有),而在专志记述的重点则变成“创建过程”,以活动开展的先后为序,全方位记述德庆县1979年至2000年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979年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1986年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1994年开展文明村、文明户、文明单位“三创建”;1999—2000年推广文明村镇建设;2000年6月启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这样的记述方法,是对“大事记”简要记述的补充和完善。使用彼详此略的处理方式,尽量减少“大事记”与专志之间记述的交叉重复。

相对而言,《怀志》的“大事记”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创建活动所用的笔墨比《德志》增多了,其记述的重点除交代活动的启动和效果外,对创建的内容(过程)也做简要的记述(如,1982年2月27日,召开“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动员大会;活动的中心是治理“脏、乱、差”)。专志《精神文明建设》章,通过阶段性的划分,系统记载创建活动在怀集境域的全过程,从中弥补“大事记”记述的缺陷。归纳《怀志》立章专记精神文明建设,其基本过程为:第一阶段(1980~1985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治理“脏、乱、差”,创建文明村镇;第二阶段(1986~1991年):开展创建“五好家庭”“学罗源”和“三创建(创建文明户村、文明城镇、文明单位)”活动,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第三阶段(1992~2000年):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四有”“五爱”社会风尚,创建文明村寨,开展“礼貌、安全、卫生服务月”,创建安全文明社区(村),等等。

由上得知,《德志》《怀志》在设专章记述精神文明建设时,“记什么”主要以选择“创建活动、思想道德教育”等两项“常规性、广泛性和群众性”内容为记述对象而展开;至于“怎么记”,一是围绕每次创建和教育活动的启动、发展和结果而记述;二是采取“点”与“面”结合的方法作具体而典型的记述;三是在记述过程中略带概括性的小结和用一两句的评点议论;四是恰到好处地运用数据说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记述的一些思考

纵上所述,经与《德志》《怀志》在记述精神文明建设所设置的篇目、运用的体例、具体记述的比较和分析,由此形成以下五方面的思考:

(一)新志书必须客观记述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轮地方志编修启动以来,方志界不时传来“一些修志工作者反映,第二轮修志中精神文明建设的资料不容易收集,内容往往比较空洞,有的甚至认为可以忽略这部分内容”[1]缪小咏.浅谈第二轮志书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编写[J].中国地方志,2010,(12).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等言论。很明显,《德志》《怀志》不在此列,两志不但没有“忽略这部分内容”,相反,收集到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资料比较丰富,由此入编相关章节的内容既具体也详细。

(二)新编志书必须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篇目设置

两志如此设置精神文明建设篇目,充分体现主编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正如《德志》《序二》所论:“……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后的时代特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增设‘精神文明’等新篇章,……”[2]德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庆县志(1979—2000)[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3.亦如《怀志》《后记》所言:“……坚持继承和创新的原则,记述怀集县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着力突出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设《改革开放精神文明建设》篇,……”[3]怀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怀集县志(1979—2000)[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1068.

(三)新志书应选择“统分结合”的形式记述精神文明建设

运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记述精神文明建设,符合二轮志书篇目设置大致取向。据笔者读到的二轮志书和方志刊物发表的相关文章[4]王登普.第二轮志书篇目设计创新思路举要[J].中国地方志,2005(8).介绍可知,大部分采用《德志》《怀志》的编排形式和记述方式,大都选取既集中又分散的体式,系统记述精神文明建设在各地的历程,并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同。由此,笔者认为《德志》《怀志》很好把握新方志编修篇目设置的大方向,并结合本地的“建设”实际而展开编纂。

(四)必须强化新编志书质量意识,努力提高志书编纂质量

编纂纵观两志的精神文明建设记述,仍有可商榷之处:一是出现简单的交叉重复记述。如,《德志》多次对“五讲、四美、三热爱”作详细说明。其实,大可不必每次都对这些名词作解释,首次出现时作括注即可。二是存在归属不当现象。《德志》之《精神文明建设》章第二节《规划措施》收入部分开展评选、表彰和创建活动等,内容与“规划和措施”无关,跟“事以类聚”要求相悖,属归并不当,应当剔除,或将其移出归入相应“节”记述。三是“投入情况”记述不齐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建议》明确指出:“……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保证必需的资金;建立规范有效的筹资机制,逐渐形成对精神文明建设多渠道投入的体制。”①缪小咏.浅谈第二轮志书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编写[J].中国地方志,2010,(12).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对照《德志》《怀志》,两者的投入(含人力和财力)记述均有缺漏,只记个别年份、个别部门的参与活动人数、投入“建设”资金情况,没有该时段有关全县的数据。怀集县的记述相对好些,交代个别年份的全县投资情况(如,1996年投入建设资金400万元)。涉及德庆全县的相关数字未见志中,着实是件遗憾事。四是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很少提及。只报喜不报忧,为迄今志书记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德志》和《怀志》也不例外。《德志》在《社会生活》篇的无题述提出:“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道德规范有所失序,物欲横流,拜金现象等负面影响亟待进行综合治理。”[5]德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庆县志(1979—2000)[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728.在充分肯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敢于正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虽则较空泛,但已是难能可贵,可期当地政府就此作出应对之策。

思考之五,必须辩证地看待新志书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怎么记”和“记什么”问题。通过之前对两志篇目、体例的对比分析,就“精神文明”在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内容的记述,笔者认为,“怎么记”只是志书记述的方式方法问题,可在地方志工作实践中作更多的探讨。在有限的篇幅里记“精神文明建设”的“什么”才是至重要的,必须引起编者足够的重视。因为这是事关志书记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功与否的前提。首先,要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指南,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精神文明可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文明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其次,要充分记述各地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包括机构设立、规划措施、创建活动、思想道德建设、投入情况、建设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反映社会变迁中人们思想道德重大变化的事实。再者,要提高记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将其作为参与者的我们的分内事去记载,树立起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对后人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结语

在地方志书编修中如何记述精神文明建设,是地方志工作者面临的研究课题之一。“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针,开展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也要贯彻这一方针,在加强经济建设记述的同时,决不能忽略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记述。在地方志编纂实践中,要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客观系统记述地各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实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广度和深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目前及今后,如何在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新成效,必须创新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改进方式方法,以提高全社会公民文明素质为目标,以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要全社会追求文明的脚步不停歇,方志人记载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就不会休止。第三轮地方志书编修,必须把二轮志书编纂的优点发扬光大,设置合理、科学的篇目,继续沿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记述形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记述,扩大其记述范围,加深记载强度,强化建设投入和成效的记述。唯有如此,才能使地方志书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质量“一方全史”。

K29

B

1003-434X(2017)02-0021-07

猜你喜欢
怀集县大事记篇目
大事记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幸福街道中心小学
一月大事记
一月大事记(2019年2月1日~2月28日)
中共党史研究篇目索引
怀集县水产养殖业发展探讨
2014大事记
军事志续修篇目设置若干问题探讨
军事志篇目设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军事志的篇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