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一代考古大师草原上的足迹
—— 张忠培先生与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

2017-01-27 16:25陈永志曹建恩
草原文物 2017年2期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考古学考古

塔 拉 陈永志 曹建恩

(1.内蒙古博物院 2.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7年7月5日,一个让中国考古界悲伤的日子,一代考古大师张忠培先生阖然长逝。这一天的上午,电话、微信、网站都在转载先生去世的消息,同时各类怀念先生学术、为人的文章不断发出并大量转载。一时间,我们都沉浸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中,他的去世让每个考古人不舍并充满遗憾。先生此生八十三载风雨人生路,考古生涯六十余年,足迹遍布中国大大小小的考古发掘现场、大遗址和博物馆等。撰写的报告、论文涉及的地域范围从南到北,时代涵盖先秦以前的所有考古学文化,引领了中国先秦考古学文化序列和聚落考古、环境与生业考古、大遗址保护等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

先生从六十年代起就已开始关注中国北方地区考古学研究,他对东北及内蒙古地区考古学文化做的区系类型分析,初步建立起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考古学文化谱系。

1963年先生在求学期间,就曾陪同苏秉琦先生来到内蒙古大学演讲,这是他首次了解内蒙古考古及内蒙古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七十年代,他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兴安盟、通辽市进行多次考古调查,并对通辽市奈曼旗沙坝营子战国晚期至汉代城址进行了发掘,指出内蒙古东部区是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的文化区,但还需要大量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来不断推进。八十年代始,先生将学术研究的目光停留在内蒙古自治区,自此之后便与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考古事业结上了不解之缘。

1984年,先生作为吉林大学代表与俞伟超等考古学家一起踏上内蒙古,参加了在呼和浩特举办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座谈会”,会上针对内蒙古地区的史前考古新发现做了精彩的总结,并且针对朱开沟遗存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史前考古的文化序列与谱系提出了新的看法。除提出朱开沟遗存可分为三个时期的学术认识外,还对内蒙古西部地区原始文化的产生、发展、文化特征以及在不同时期与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阐释,并在会后实地考察了包头阿善、凉城老虎山和伊金霍洛旗朱开沟等遗址。这次会议基本确立了内蒙古史前考古的文化序列,即后冈一期遗存、半坡类型晚期、白泥窑子F1遗存、海生不浪、白泥窑子二三段、老虎山遗存、大庙圪旦为代表的遗存。这为推进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90年,先生参加了在内蒙古赤峰市召开的“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会上他做了“关于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的几个问题”的发言,指出这个会议不只讨论了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其实际讨论的问题已经包括了中国长城地带东段的考古学术诸课题。这是苏秉琦先生提出的“长城地带考古”总课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地区靠近长城地带东端,是中原文化通往东北亚地区的重要途径之一。该区域的文化有自己的起源,非黄河流域迁移而来的变种。其文明起源、社会发展的步骤是和黄河腹地同步的。这些古文化在长城地带构成强大势力,经常同黄河腹地同时代文化竞相逐赛。该地区以西拉沐沦河与赤峰为中心,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古文化经过燕山南北向外交流的一个窗口。先生通过对这一区域汉代以前文化的梳理,确立了其重要的地位,认为其不仅有自己的文化起源和传承,且可与其他区域文明相角逐,甚至在某些时期如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不仅不落后,在城址、土坯、青铜器等方面还非常先进;并对这一区域文化的产业结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且对夏家店上层文化日益走上畜牧化的道路,内蒙古东部区的产业结构如何远离农业及其内部产业结构以及与农业民族的交往等这类具有世界性的重大课题的探讨提供了理论模式。

1994年,先生根据其多年来对晋陕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写成《晋陕高原及关中地区商代考古学文化结构分析》一文发表于《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文章以晋陕高原的商代考古学文化研究为主题,探讨了商文化与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相互作用,这对深入研究内蒙古地区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结构,商文化在晋陕高原地区的扩张与收缩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同时也指明了内蒙古先秦时期考古的学术方向与研究重点。

九十年代始,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在先生的鼓励与推动下,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以考古实习、申报课题、联合攻关等形式的合作不断加强。九十年代,先生担任考古发掘领队,对赤峰市大山前夏家店下层文化进行了数次发掘。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先生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紧密联合在一起,围绕夏家店下层文化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共同研究。1998年内蒙古大山前遗址的发掘,在当年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获得了全国田野考古发掘二等奖的殊荣,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的科研成果,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地层堆积的形成、经济形态、环境背景、陶器制作及成分、埋葬行为等多角度的分析,使得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研究热潮日益高涨。

同时,先生依据他敏锐宏大的学术思想,力主加强与国外考古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内蒙古第一次大规模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工作就是由张先生组织并实施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在赤峰地区700多平方公里的调查区域内计发现古代遗址1000多处,此次调查除了采用GPS定位、全站仪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制图等多项新的科技手段外,还积极采纳了美国考古学调查遗址、聚落的方法,从宏观的角度对赤峰地区早期人类的人口、规模、人地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思考。此次合作,不仅对于中美两国的考古学者是一个不断求同存异的过程,也为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者打开了一个通往世界的廊道,逐渐开始关注国外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中美联合开展的赤峰区域性考古调查不仅推动了赤峰地区考古工作、开创了内蒙古地区参与国际合作考古的先河,而且为内蒙古考古事业乃至中国考古事业走向世界搭建了桥梁。

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中美联合考古的不断深入,张忠培先生多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并一直关注这一地区的考古发展。之后张忠培先生在中美区域性考古调查的基础之上,启动了针对河套地区的“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类的文化、生业与环境”研究工作。在这之后,他频频往返于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期间除了对清水河县西岔遗址、下塔石城、老虎山工作站等项目内的遗址进行考察和指导外,还对诸如元上都遗址、宁城工作站、南宝力皋吐遗址、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等内蒙古地区的其他地区诸多地点进行考察。先生的足迹不仅反映了一名考古工作者的历程,更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2004年,先生莅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学术指导,并在内蒙古博物馆做了《论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的学术报告,指出内蒙古是东西文化的碰撞点,长城是南北文化也是东西文化的交流线且是多种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漩涡地带”;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亦农亦牧的文化,而这亦农亦牧文化如何转化为牧业文化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随着先生对农牧经济方式转化问题的关注,河套地区先秦两汉以来人类生业方式变迁的思考也成为当时内蒙古地区先秦考古的研究重心;提出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文化是独立起源、自身发展起来的,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则是受到周边同期考古学文化影响,文化因素较为复杂多样。先生在总结内蒙古两大区域文化发展脉络后,对成绩给予了肯定,但也提出了问题,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缺环还很多,生业、社会体制、环境遗迹、农牧更替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还需要更认真地研究。此外,对考古发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认为除了法规规定的以外,单从考古学科来看一是能保证对发掘的遗存进行有效的保存和保护,二是能较前代和同代学者于等量遗存中吸取更多的信息,三是能填补前代和同代学者研究的空白;同时还指出考古学者应担负起文物保护和考古学科发展这两副重担,使之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以推进考古学的持续发展。

通过数年来河套项目各地的推进和先生对环境与生业等问题的再思考,2006年国家文物局重大项目“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类的文化、生业与环境”的阶段性成果验收如期而至,张忠培先生及其项目组专家指导委员会、各省项目组成员一起对三省的考古调查、试掘和发掘成果进行了实地考察。内蒙古阶段性验收会议首先检查、观摩了2004—2005年的浑河下游区域性考古调查的资料、采集标本,先生和其他专家对部分采集标本进行了认真地辨识,对我们的初步研究成果进行了肯定并提出了很多新的认识。之后,对清水河县西岔文化遗址、准格尔旗郭地壕朱开沟文化遗址等几处大型遗址的陶器及其初步的考古学分期情况进行了确认。此外,验收组还对浑河调查范围内选取的诸如庄窝坪遗址(仰韶—朱开沟文化)、姑姑庵遗址及墓葬(仰韶—汉代文化);下塔、后城咀、下脑包一、二号数座石城、阳畔与西咀等东周时期游牧文化墓地等不同时期遗址的发掘资料进行了检查、观摩。内蒙古以河套项目的研究为契机,通过宏观的调查和微观的考古试掘与发掘等手段,基本建立和完善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并通过遗址的数量、分布、海拔高度及发掘出土的动植物、孢粉信息等,为这一地区的生业与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

在内蒙古召开的河套项目阶段性成果验收会上,先生听取了内蒙古、陕西、山西三省“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文化、生业与环境”研究课题的调查和考古发掘成果汇报,并针对不同省份的汇报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部署了下一步的工作。针对内蒙古地区的工作情况,先生首先确定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并根据本地的文化面貌最终确认了官地一期遗存、鲁家坡一期遗存、庙子沟文化、阿善三期文化、永兴店文化、大口二期、朱开沟文化、西岔文化、西麻青遗存、毛庆沟文化、战国、汉代等不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他认为内蒙古课题组经过五年的艰苦工作,大体完成了既定的“一处大型遗址发掘、一片区域考古调查、一组序列遗址试掘”的学术任务,并对下塔石城和西岔遗址的发掘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是西岔文化青铜器的出土,以及早年间朱开沟文化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的研究,对澄清“鄂尔多斯青铜器”这一混乱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于建立北方系青铜器的谱系而言亦意义非凡。

2009年,赤峰市红山区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的发掘,吸引了考古圈众多学者的关注,考古发掘所展示出来的院落、房址、窖穴、小巷、广场、城墙、环壕等让无数的学者和圈外兴趣爱好者惊叹不已。同时,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战役也随即展开,时年9月17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以张忠培先生为首的专家组实地考察二道井子遗址,先生指出该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9月18日,在赤峰市召开的专家讨论会上,先生反复强调必须加大保护力度、加大投资力度,希望将来在该遗址上能够建立一座遗址博物馆,向人们展示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化遗产。在张忠培等诸位先生的呼吁下,二道井子遗址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及赤峰市政府的高度支持,最终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并得以完善的保护,为内蒙古自治区、为赤峰市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此外,先生对遗址的发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考古队通过找到的地面、活动面的连接,来确认聚落内遗存的共时性,从而为探讨聚落的规模、变迁等问题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2011年8月,先生考察魏家窝铺遗址、鉴别陶片,听取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等单位的工作汇报,并做了精彩讲演。同时,考察了通辽地区的哈民忙哈聚落遗址,并对聚落的发掘、建筑的复原和资料整理等工作专门进行了强调,认为该批资料非常重要,需要发掘者耐心细致地进行发掘及整理。之后,先生赴老虎山工作站对魏家窝铺、二道井子等遗址出土的陶器进行了观摩,指出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出土陶器中有后岗一期文化、庙底沟文化的因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对内蒙古文物考古事业的不断推动和贡献,我们无法一一赘述。五十余年来,先生通过在内蒙古地区设立国家研究课题或项目,推动了考古学新方法的运用,使内蒙古考古学文化研究,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一直处于田野考古学前沿。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不仅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培训了一大批田野考古的一线学者和人才,为内蒙古考古队伍建设和人才储备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先生在内蒙古的身体力行,诠释了一代学者大师的风范。先生的谆谆教导,时常萦绕在耳边,鼓励我们不能放松,为内蒙古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内蒙古地区考古学考古
内蒙古地区甜菜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考古”测一测
Cataract in diabetes mellitus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常用野生植物相关传统知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