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辛
一条大街标志一个时代
杨大辛
一条大街的形成,往往标志时代特征。比方说,宫南宫北大街标志着天后神座的人文与市廛的故闾,解放北路标志着外国租界殖民统治秩序的遗存,劝业场十字街口标志着繁华大都会的风貌。那么,河北大经路(今中山路)就标志着20世纪初建设新城区的起步。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以后,清王朝内外交困,岌岌可危,为了在困境中寻求出路,宣布实行“新政”,声称“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1902年8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从八国联军“临时政府”手中接管天津之后,作为推行“新政”的举措之一,就是开辟“河北新区”,成为运用新的建设理念,改造老城区向现代化城市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河北新区的开发,首先着手改善交通状况,主要进行了两项工程:一是开辟一条名为“大经路”的主干道,二是新建一座名为“北站”的火车站。大经路规划宽度24米,连接北站与海河,与大经路横向相交有“天、地、元、黄、宇、宙、日、月、辰、宿、律、吕、调、昆”14条纬路,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北站于1903年1月建成通车,连接京奉线,1910年12月津浦铁路北段(天津到济南)建成通车,北站遂成为京奉与津浦两大铁路的交汇点。与此同时,为方便河北新区与老城厢之间的往来,又在窑洼浮桥处架设金钢桥,于1903年11月建成通行。道路的通畅为开发河北新区创造了良好条件。大经路主干道的建成,促进了河北新区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先说行政机构: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抵达天津以后,就将原来设在河北窑洼的海防公所改建为直隶总督衙门,从此直隶省会就正式从保定迁到天津。随后陆续建立或迁入的行政机构有:直隶交涉使署(初名直隶洋务局)、直隶劝业道(初名直隶工艺总局)、直隶提学使署(初名直隶学务公所)、直隶禁烟局、北洋官报局、天津建造局,此外还有顺直谘议局、天津审判厅等。政府所属各机构集中建在大经路两侧,形成天津的行政中心。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上个世纪30年代。
其次是经济机构:1902年8月成立北洋银元局,铸造铜元投入市面,稳定了因镇压义和团运动而造成的金融秩序混乱的局面;其后于1905年6月建成投产的天津造币总厂,铸造银元,充裕财政,是中国第一座机械化的现代造币厂。周学熙主持的直隶工艺总局所属各生产单位,如实习工厂、劝业铁工厂、教育品制造所、劝工陈列所(初名考工厂,后改名劝业会场)与种植园(又名农事试验场),都建在大经路两侧及其附近。特别应该提出的是,劝工陈列所是我国最早的商品展览馆,长期展出国内外工业新产品,并附设工商研究所与工商演说会,向工商界宣传与推广新产品与新工艺,一时形成振兴实业风气,促使民营业主纷纷投资设厂,有织布厂、印染厂、制革厂、制帽厂、铁工厂、玻璃厂、印刷厂、制皂厂、啤酒厂等,都建在河北新区,从而开拓了天津发展民营工业的道路。
再说新式学堂:按建立年代的先后排列,有北洋军医学堂(1902)、北洋巡警学堂(1902)、直隶高等工业学堂(1903)、图算学堂(1904)、长芦中学堂(1905)、北洋客籍学堂(1905)、北洋高等女学堂(1905)、北洋女子师范学堂(1906)、北洋政法专门学堂(1906)、北洋师范学堂(1907)、北洋女医学堂(1907)、直隶水产学堂(1911)等等。短短十年间,新式学堂(还有若干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天津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最后再说一点:大经路的时代标志,还表现在1912年1月29日的辛亥革命天津起义,是在金钢桥畔打响的。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由于发生在京畿附近,猛烈地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敲响了加速帝制覆灭的丧钟。尔后民国期间,历次学生爱国运动这里都是爆发点。种种情况表明,大经路(中山路)这条街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与时代特征。
(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