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与文化自信”学术交流会综述

2017-01-27 15:20唐媛媛付欢欢
华夏文化 2017年2期
关键词:黄帝陵黄帝教授

□ 唐媛媛 付欢欢

“黄帝陵与文化自信”学术交流会综述

□ 唐媛媛 付欢欢

2017年4月2日—3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黄帝陵与文化自信”学术交流会在西安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七十余位学者围绕“黄帝陵与黄帝文化”、“文化传承与学术创新”、“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等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大会共收到论文六十余篇。

现扼要综述如下。

一、黄帝陵与黄帝文化

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华文明,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西北大学、清华大学张岂之教授认为文化自信是国家兴衰的命脉,是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石,文化自信应认同中华文明从黄帝时代开始。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我们必须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他还以“横渠四句”总结中华文化特色,指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传基因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探索中华文明离不开文化溯源。黄帝作为中华文明“人文初祖”,黄帝陵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黄帝与黄帝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溯源的主要研究对象。陕西历史博物馆杨东晨研究员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成果与传说,指出黄帝及其氏族部落由西向东的迁徙与民族联盟的形成过程,开始了“多元一体”的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格局发展的新阶段。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高强教授在墓志铭研究中发现,现存魏晋隋唐时期墓志铭中对轩辕黄帝的祖述,特别是在南北朝时呈现出追慕黄帝的特点,是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产物,反映出黄帝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广西民族大学容志毅教授认为人依靠信仰而支撑,依靠信仰凝聚民族,而信仰则通过祭祀加以体现,对黄帝陵的祭祀就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信仰的追求以及对于民族团结的期盼。

关于黄陵地点及其祭祀意义等问题同样受到与会学者关注。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霍彦儒研究员认为,陕西黄帝陵在两千多年的“祭祀”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陵庙祭祀文化,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着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觉,而且也成为实现中华文化自信自觉的重要途径和形式。聊城大学李桂民教授指出在陕西黄陵县祭祀黄帝历史悠久,符合国人缅怀祖先的风俗习惯,提出黄帝祭拜大典整体设计依然还存在着进一步修改完善的空间。陕西省社科院胡义成研究员以原始部落首领的称号普遍具有沿袭性和对“第一届黄帝”确认为前提推定“黄帝时期”具体年限,并认为推想“黄帝时期”具体年限应服从考古学新成果。陕西省委党校曾文芳副教授从黄帝陵景区独特的山水景观、历史上对黄帝陵山水景观的保护和黄帝陵景区开发应有的人文理念三个方面阐述保护黄帝陵景区山水格局的重要性以及措施。

安徽大学王国良教授从黄帝是儒家道统之源出发,指出黄帝对于平定暴乱、重新稳定社会,以及促进社会有序管理等方面有重大贡献,开辟了中国人文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而黄帝选贤举能则开启了儒家贤能政治传统的先河。黄帝作为儒家道统之源,将在儒家文化的传承发展中不断展示丰富深刻的内涵和实践价值。辅仁大学陈福滨教授阐述了儒道两家思想在汉代哲学中如何发展与转化,揭示两汉思想演变的内在规律。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以黄帝信仰为线索考察道教发展历程,指出道教宣称黄帝是自然体道者,历代道门都致力于弘扬黄帝的至道。

二、文化传承与学术创新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与会学者就中华文明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出历史现象、学术概念、思想问题背后的文化内涵,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志琴研究员将衣冠之治与华夏文化相联系,从衣冠与“华夏”的始源出发,考察衣冠之治与发扬华夏文化的关系。大连大学葛志毅教授从君子之义考辨出发,介绍君子之道反求诸己的本质,探究今日重塑君子人格的新途径。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钱念孙研究员以“君子”为线索,通过梳理历史文献解读“君子”含义,用“制高点、融汇点、落脚点”阐释儒学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的观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程秋君副教授探讨中国古人“家”哲学的四个面向,说明中国古代以身家一体为核心,将家的亲缘情理推及他人、社会和宇宙。

与会学者以经典文献为依据,通过概念分析揭示了社会历史情形及其背后反映出的政治、文化信息。台湾政治大学董金裕教授从“三不朽”之例、“三不朽”之间的关联及“三不朽”属性三个方面研究“三不朽”说,揭示了其中的人文特色与人文精神价值。上饶师范学院徐公喜教授以“理治”概念分析切入宋明理学研究,指出宋明理学以天理为宗的理治思想,以德礼政刑为路径,追求国家道德伦理化、法律化的统一,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的治国之道。中国孔子研究院研究员王钧林和孔丽以儒、法、道三家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春秋战国时代“德主刑辅”、“法主德辅”、“无为而治”的治道问题。

中国传统学术发轫于先秦,心性问题不仅是此时学者思辨的主要问题,同时它也代表先秦思想学术发展的高度。聊城大学江心力教授通过比较孟荀“明人伦”与“善教化”思想的差异与联系,加深了对儒家“人伦”与“教化”观念的理解。辅仁大学潘小慧教授以《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文本为据,关注“安”是否可以作为儒家伦理实践判准,以便让良心反映出天理,使主观道德与客观道德符合一致。

与会学者或以宋明时期理学家为线索,或从概念分析入手,或以儒释道三家为引,通过心性论、儒释关系与理学家个人学术研究,探讨宋明理学具体内涵。陕西师范大学林乐昌教授对比张载理学体系中“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面,将人的价值观乃至境界观视作张载理学体系“形而中”的学说,认为它不仅具有“通天贯地”的特点,且是以“仁”“孝”“礼”构成了道德伦理的价值观。台湾政治大学陈逢源教授从心体之辨、心统性情和克己复礼三方面阐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言“仁”义理的脉络,认为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在不同思潮中取长略短,化异为同,掌握真理,具有一定的学术指标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刘固盛教授从文本新释、儒道释思想深度融合、心性之学的阐扬、道家与宋代思想四个方面对宋代老学的思想价值进行整体性论述,指出提倡道教的发展必须回归老庄基本精神,这是宋代整个道教的共同倾向。宋代老学所具有的多元性和创造性,体现出道家的宏大品格和深邃内涵。

与会学者从诸子、政治、民族、教育等不同方面梳理了不同时代的中国传统学术及其影响。陕西省社科联主席赵世超教授从兵家入手,根据何炳棣《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确定了《孙子兵法》的成书时间,指出中国诸子尤其是道家的辩证思想均来自于兵家,诸子不过是不同形态下的兵家,同时论证了老子在孔子之后说。宜春学院陈荣庆教授以墨子天下论为主题,认为墨子依据晚周的精神面貌,以西周的天下结构为蓝本,以期形成一个里长、乡长与诸侯的施政理念一致,诸侯与三公一致,三公与天子一致的和谐的天下社会。湖南大学肖永明教授和李久学教授从国人对“杏坛”之“杏”的错误解读入手,从宋初“杏坛”及银杏之名的出现等加以考察,指出“杏”实为杏树,而并非银杏。杭州师范大学范立舟教授研究了熙丰变法前后王安石形象的变化及其意蕴,勾勒了熙丰变法前后王安石政治形象的嬗变过程,揭示此种变易产生缘由,以深化对北宋中期政治史的认识。河北经贸大学武占江教授、晋晶娜女士介绍了吴宓家族对陕甘文化事业的支持与贡献,认为刘古愚以及陕西著名教育机构味经书院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求友斋、崇实书院等文化机构对陕甘文化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三、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应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与会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传承保护以及中西比较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研讨。

西北大学张茂泽教授指出中国既有古代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有近现代的优秀文化传统,两者有机统一,构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整体,中国道路和中华模式是我国近现代和古代两个文化传统的主要文明成就,实现了中国文化五千多年持续不断的自然发展。北京语言大学方铭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些传自轴心时代而体现人类文明方向的核心价值,是“载道”的文化,学习国学应该紧紧围绕着“传承道统”这个中心。山东财经大学王继训教授认为对中西方文化优劣进行比较反思,有助于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与根本特色。原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陆栋先生认为,文化自信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社会中各种病态的现象遮蔽了人心,二十一世纪是意识形态的世纪,文化自信是更广泛、更基础的自信。台湾高苑科技大学黄连忠教授认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与融和特质一直是古代王朝兴盛的根本原因,台湾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自然延伸和发展,与大陆同属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系统。东南大学董群教授认为中华民族有其特有的自信,即“六经”和诸子思想等优秀的文化源头,文化在不断更新中发展成熟,这对如今建立的文化自信具有积极作用。浙江师范大学王锟教授认为中华价值观具体体现在“合和”观念、伦理理性、礼仪生活、人格尊严和主体能动性、民本主义、德治主义、福利国家以及大同理想等八个方面,中华传统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而中国传统社会实质上是共同体社会。

与会学者不仅有对儒家文献的详细解读,也有从经学、哲学等不同角度对儒家思想作新阐发。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从“中”、“和”、“中和”内涵,《尚书》所载中和思想的渊源流变,《尚书》所见周人中和思想等三个方面研究《尚书》的“中和”思想,并从内政、经济、文化、外交、军事和宗教等六个方面论证了中和思想的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丰研究员指出礼是儒学的重要特征与主体内容,在儒家指导下形成的礼典贯穿了秦汉以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礼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还是指导国家政治与民众生活的准则。西安交通大学龚建平教授阐述了“认识论障碍”与儒家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重要功能在于克服认识与认识论障碍。中国孔子研究院宋冬梅副研究员论述了儒家的正名思想及其社会意义,指出“定分”和“止争”是有机统一的。 “定分止争”在当今法治建设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学者还从诸子或特色地域文化等角度具体探讨中华传统文化。西北大学谢阳举教授从《道德经》第十四章的重要性分析入手,重点分析“自然”概念,认为“自然”是一种态势,即一种正常态,道家的自然理念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无论在理念发展和实践运用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这正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理念依据,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与原动力。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葛承雍教授重点探究鬼谷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借鉴意义,认为在中华民族给世界贡献的普世价值中,鬼谷文化面向未来的发展是达至和平之道的精神财富之一。安徽大学解光宇教授和刘艳教授考察王阳明高足与徽州讲会的关系与意义,认为阳明心学在徽州实现了大众化的普及,阳明学在徽州的传播是儒学走向乡村的典范之一,为今天儒学的复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路径。

人文学者不仅是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者,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对特定学者及其学术主张的研究是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台湾佛光大学李纪祥教授重新发掘廖平对“邹衍大九州”的研究,认为廖平面对与遭遇的是“五大洲的新世界图貌”所引起的变化与文化危机,他将五大洲说同化于一个自身所在的当代新世界中,他以“孔子及六经”为“世界之中心”,反映的正是最古老的经典与世界上最新的知识信息的综合,廖平在“让孔子走入世界”及“中国居中世界新图像”建构上所作的努力值得人们借鉴、深思。中国文化大学曾春海教授通过分析冯契哲学作品,指出冯氏具有反对教条化的性格和独立自由的思考心态。陕西师范大学许宁教授从张岱年研习罗素哲学的学思历程出发,指出张岱年受罗素哲学重逻辑分析的影响,对罗素的命题理论有新的创造发展,提出价值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理论自觉。西北大学龚杰教授从清明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清明文化具有丰富内在涵义。河北师范大学杜运辉教授回顾侯外庐先生与张岂之先生几十年的学术交往,认为张岂之先生深刻总结与大力弘扬侯外庐学派的研究范式,高度重视侯外庐学术思想研究和著作整理出版,继承和光大侯外庐学派“善于决疑”的学派传统。澳门大学邓国光教授考证唐文治先生《诗经大义》成书与刊行的时间,阐明其体例,全面考述其诗教论的义理脉络,具有“端性情”以救世的“王道”宗旨,以促成人性善化与公义实现。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加快社会转型、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推动力,这是与会学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西北政法大学赵馥洁教授总结先秦哲学“尚新”意识时指出,以“新命”的政治价值观、“新知”的知识价值观、“新民”的人格价值观、“新德”的德性价值观为四端的“尚新”价值观,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的“尚新”观念和“尚新”精神,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李颖科书记论述了中国文物特性与东方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认为东方文物的固有特性、主客体辩证规律等构成文遗保护体系的理论依据,中国性、东方性和世界性的核心价值是东方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价值系统构成内容。西北大学李浩教授具体解读了文明互鉴论,认为文明互鉴是文明交往史上的一个基本认知、基本共识,但知易行难,落实这一理论的重点和难点,其实并不是知(即理论研究),而是行(即践履实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周亚平、吕芳文研究员认为,重视道德教育和榜样的典型示范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虞舜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发轫之功。厦门筼筜书院王维生先生、戴美玲女士通过对书院发展史的回顾指出,近十年来,中国当代书院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以及百家“会盟”的趋势与特点。中国当代书院秉承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道统与中西结合、和而不同的基本态度,在国家文化自信战略深入推动下,“讲学论道”、“培育君子”,增强文化交流与会通创新。

文化自信不只是口号,它需要社会各层面的多维配合,从国家到地方,从集体到个人,共同形成合力,促使文化自信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台湾佛光大学谢大宁教授认为习近平主席所讲的四个自信中,主要就在于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作为最基本的支撑,作为对民族复兴的诠释重点,文化自信必定也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正确认识上、对时代与世界的正确理解上,必须以追求更好的文化融合为目标;为世界创造新的文明。

台湾逢甲大学廖美玉教授着重探讨了四时流所形塑的文化意涵,认为应聚焦在生物养民与闲情任运两个视角,从经典诠释与生活实践探寻四时的长养之意,从经学与文学中爬梳简约生活所映现的诗意安居与丰情天地,呼吁人们尊重具有自然生态、社会文化差异化的多样性,以维系人与天地共生共好的永续生活。京港学术交流中心邹重华主任从推行“国家治理现代化”角度,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中华文明的复兴提供强劲的推力。西北大学方光华教授就在陕西省认真建设一个领导干部文化自信标志性教育平台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即陕西省有进行政治道路文化意义教育的丰富资源,陕西省有进行民族思想独立性教育的丰富资源,陕西省有文明交流的理念教育的丰富资源。江苏人民出版社编审徐海先生认为政府在国家发展现代化的作用十分重要,而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实现路径是建立“法治政府”,其核心是处理好转变政府的职能。

本届研讨会以“黄帝陵与文化自信”为主题,通过对黄帝陵与黄帝文化的考察,集中探讨文化传承与学术创新路径,结合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关系研究,有助于人们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作为陕西省“丁酉年(2017年)陕西省公祭轩辕黄帝”系列活动组成部分,研讨会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邮编710069)

猜你喜欢
黄帝陵黄帝教授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皇帝陵标识碑落成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我党派代表祭黄帝陵有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