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钊
善良改变命运
陈勇钊
厦门市思明区西路的天一楼(庆让堂)落成于1921年。其精雕的花岗岩基座,红砖的墙体,堆塑的西洋花式窗楹,加之以半圆形探出式的门庭及阳台,整幢楼房展现出一种布局的精致和雕琢之美。不论从规模、着落地点还是式样而言,在当时的厦门都是第一等的。但谁能想到,当年建造这座楼的是一对一文不名的兄弟。
1842年,厦门开埠通商,商贾云集,五洋杂处,繁荣昌盛。而广大福建农村民生凋敝,农民无以为生,纷纷奔向厦门、南洋谋生。当年厦门从事“三刀”(菜刀餐饮业、剃头刀理发业、剪刀服装业)的大多是福州和沪杭人。而码头工人则大多是同安石浔村吴姓、丙洲村陈姓、后麝村纪姓的贫苦农民,吴、陈、纪三大姓,成为掌控厦门港码头的主人。
那年,同安洪塘镇石浔村的吴文渥、吴文启兄弟二人,因为天灾年荒,无法生活,加上年仅十三四岁,只好来到厦门鹭江道吴姓族人掌控的码头,跟着宗亲卖苦力混口饭吃。兄弟俩省吃俭用,几年后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一条旧舢板,加入到为过往厦门岛、鼓浪屿的人们摆渡的行列。
一天,一个要去鼓浪屿的洋人雇用了吴文渥兄弟的舢板过渡,抵达鼓浪屿怡和码头后,洋人匆匆上岸走了,把行李遗忘在舢板上。兄弟俩检视发现行李中有钱和许多证件,可洋人已经走得不见人影,一时无法归还。兄弟俩商议后,决定不再做生意,把舢板停泊在岸边等候洋人来取行李。他俩一直等到太阳西沉,突然发现相邻的河仔墘码头的人群里,有一个与雇他俩舢板很像的洋人在东张西望,似乎在寻找什么东西,吴文渥赶忙跑过去喊住他。原来洋人匆忙上岸后回到住处,才想起行李忘在舢板上了,返回码头的途中又走错了路,走到另一个码头了。
这个洋人不是别人,正是亚细亚石油公司中国区的商务代表,他正在筹备设立厦门分公司。经历此事后,他觉得吴文渥兄弟虽然身份低微,一贫如洗,但诚信善良,从此和他们成为朋友。不久,亚细亚分公司(位于今鼓浪屿邮电局大楼隔壁)开业了,经营煤油、汽油、蜡烛、火柴等日用品,这位洋人将分公司的营业部委托给兄弟俩经营。当年这些商品十分畅销,利润丰厚,兄弟俩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来,洋人又将渣华轮船公司的业务也交给他俩代理,兄弟俩的生意进一步做大,迅速地从赤贫变为富豪。
没几年,这两个原来在同安乡下吃不饱饭的穷孩子,发展成为资金雄厚的石油批发商,在厦门小有名气。为了有一处属于自己的住所,兄弟俩建了一幢住宅。因经营的物品都隐有“火”,因此建筑布局中隐有“天一生水”,水能制火、水能生财之意,此楼也被称为“天一楼”。
楼建成后,谁当楼主却颇费周折,按惯例应该哥哥吴文渥居住主楼(东边向阳的30间),弟弟居住西边30间,但兄弟俩互相谦让,最后弟弟一家居住在东边,一时传为佳话。台湾文化界名人、厦门公卖局长林济川特地为天一楼题写了“庆让堂”堂名,以纪兄弟谦让美德。
兄弟俩虽事业发达,拥资巨万,但生活俭朴,粗茶淡饭,布鞋长衫,一直保持农家本色。后代子孙也无“富二代”的骄奢淫逸,遍布海内外,颇为兴旺,均事业有成。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善者必昌。吴氏兄弟拾金不昧是一个平常的善举,然而正是它改变了他们自己及其整个家族的命运。准确地说,改变其命运的不单是这个善举,而是他们善良的精神和品质。
(责任编辑:亚闻)
(邮箱:2003xy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