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长征精神述论

2017-01-27 15:04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

刘 伟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编研部,湖南韶山411301)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历程中最为艰难的时期,也是党和红军由失败走向胜利的重要阶段。在长驱二万五千里的远征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无畏的崇高品格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毛泽东是长征精神的主要缔造者,也是践行长征精神的典范,他还以革命家的豪迈及诗人的浪漫情怀创作出长征组诗,诠释了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毛泽东与长征精神进行论述。

一、毛泽东是长征精神的主要缔造者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长征精神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对此,毛泽东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促成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制定正确路线,统一全党思想,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之后,毛泽东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率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并适时地提出了北上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指导红军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极为重视对群众的宣传与动员工作,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1.正确处理党内矛盾与开展党内斗争,保证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从1931年4月中央代表团到达中央苏区起,“左”倾教条主义者不仅将毛泽东排斥出党、政、军领导岗位,还抛弃前四次反“围剿”战争所采用的战略战术,指挥中央红军与优势的敌军拼消耗、打阵地战,以致红军完全陷入被动,在内线打破敌人的“围剿”已不可能。中共中央不得已作出撤离根据地的决定,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毛泽东从于都出发,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长征初期,由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指挥,使得红军的战略转移艰险无比。12月1日,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人数已由出发时的八万余人锐减至三万余人,这是军事上错误领导造成的严重后果。当时,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统一全党对革命形势发展的认识,制定正确而又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路线。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组织了反对“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斗争,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召开。

在长征初期,毛泽东坚决主张中央政治局成员都随军委纵队行动,反对以博古为首的“三人团”将政治局委员分散到各军团去的决定。最终,“三人团”将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三人编在军委第一纵队所属的中央队。张闻天曾回忆:“长征出发后,我同毛泽东、王稼祥同志住一起。毛泽东同志开始对我们解释中央过去反五次‘围剿’中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我很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毛泽东为纠“左”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长征开始后,毛泽东深入部队,同普通战士和中、高级军政干部谈心,用事实启发红军将士的觉悟。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血染湘江的沉痛教训,使得以博古为首的“左”倾中央失去了广大红军将士的信任。在毛泽东的启发和引导下,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逐渐认识到错误领导的危害和改变错误领导的必要性,提高了识别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能力。

于是,从湖南通道到黔北黎平,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逐步占了上风:通道会议,采纳了毛泽东西进贵州的主张,中央红军变被动挨打为主动进击;黎平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继续向贵州西北进军;猴场会议,毛泽东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主张被采纳。这是“中央红军战略转变的开始,也是大部分中央领导人思想逐渐趋于一致的重要转折,直接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好了准备”。[1]

为了纠正王明、博古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实际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毛泽东以高超的斗争艺术解决了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重大路线问题。从此,红军长征有了一套正确的思想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

2.倡导并实践正确的军事路线,指明了红军长征的胜利方向

遵义会议重新肯定了毛泽东根据战争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遵义会议后,为了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毛泽东从实际出发,正确地指明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同时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力求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摆脱敌人,使红军变被动为主动。四渡赤水就是这种军事思想在实践中的杰作。为使广大的指战员都明白为什么打仗,在红军二渡赤水河之前,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亲自主持起草了《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指出在不利的条件下,红军不应该冒险去打没有胜利把握的仗。红军转移作战地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取得战斗的胜利。

四渡赤水,赢得了红军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使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其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走出沼泽地,牵着蒋介石的鼻子走,跳出了包围圈。刘伯承曾回顾这段历史:“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这些情况和‘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相对照,全军指战员更深刻地认识到:毛主席的正确的路线,和高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艺术,是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保证。”[2]

3.坚持“北上”方针,唤醒民族自信心,彻底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很快沦陷。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毛泽东指出:“今后一、四方面军的行动方针,就是北上抗日,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促进全国抗日高潮的发展。”[3]毛泽东北上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将长征与抗日救亡自觉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全民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全国人民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红四方面军同中央红军会合后,其主要领导人张国焘拒不执行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主张向川康边退却。1935年10月,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南下,在四川马尔康县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毛泽东指出:同张国焘的斗争,是两条路线的分歧,是布尔什维主义与军阀主义倾向的斗争;张国焘是发展着的军阀主义倾向,将来可能发展到叛变革命,这是党内空前未有的。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落脚陕北后,1936年1月22日,毛泽东和党中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责令他停止一切反党活动。最终,在红四方面军广大将士的强烈要求和共产国际的压力下,张国焘不得不宣布取消另立的“中央”,率领红四方面军开始了北上历程。

4.保护群众利益,重视群众宣传与动员工作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红军脱离了人民就无法生存。毛泽东指出,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都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长征中,毛泽东极为重视群众宣传与动员工作,他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长征中,红军每到一地都要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民族政策,同时严格遵守纪律,赢得民心,实现了军队打仗、做群众工作的任务。

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区几乎都是少数民族地区,为争取少数民族的支持,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提出了加强各民族的团结,红军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同时要求广大指战员把搞好民族关系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坚决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长征初期,在部队进入苗族聚居区前,毛泽东要求大家要更好地遵守群众纪律,尊重苗族的特点和风俗习惯。1935年5月19日,中革军委决定组成强渡大渡河先遣队。毛泽东叮嘱先遣队司令刘伯承说,先遣队的任务,不是去打仗,而是去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全军都要模范执行纪律和党的民族政策,取得彝族人民的信任,才能得到彝族人民的帮助。1936年6月8日,毛泽东和周恩来、杨尚昆致电彭德怀等,提出关于回民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政策,电报规定了三大禁条,即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吃大荤,禁止毁坏回文经典;四大注意,即讲究清洁,尊重回民风俗习惯,不准乱用回民器具,注意回汉民族团结。

由于红军在长征中很好地执行了民族政策和军队纪律,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从而得以征服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而红军长征所到之处,也都与当地的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二、毛泽东是践行长征精神的典范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毛泽东一直强调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性。长征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求生存谋解放的斗争,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是赢得斗争胜利的法宝。毛泽东是践行长征精神的典范。他是长征队伍的统帅,胸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心系全军的安危,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又是长征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他与他的战友严守纪律、团结互助,一起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

1.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1934年10 月,毛泽东在于都接到中共中央有关准备转移的秘密通知后,立即召集临时中央政府各部的领导人开会,对与会人员强调革命是有前途的,要大家加强革命信心。在于都县城谢家祠,毛泽东鼓励大家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困难,要看到革命是有希望的!

长征初期,毛泽东已经被排挤在了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坚持在党的会议上提出自己的正确主张。长征开始后,毛泽东没有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仍然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扭转中国革命的不利局面。他每到宿营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吩咐警卫员把办公的地方安排好。他在他的办公桌上摆上马灯、打开军用地图,夜以继日地工作,敏锐地洞察长征中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毛泽东的身上,体现出共产党人为真理而斗争的高贵品质。他曾对红二十二师干部说:我们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事业要忠心耿耿,要明辨是非,坚持真理。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不仅坚守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而且经常鼓励身边的同志,提高他们的战斗热情,坚定革命信心。他对警卫员吴吉清说:我们今天为了抗日也得吃点苦。没有今天的苦,就没有明天的胜利。我们深信革命一定能够成功。在警卫员戴天福牺牲后,毛泽东对大家说: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牺牲了。他们视死如归,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住他们前进。这种精神一定会感动全国人民,感动全世界人民,来支持我们的正义事业。而这种正义事业是必定要胜利的![4]

2.顾全大局,讲究策略,维护党内团结

在反对王明“左”倾错误和粉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毛泽东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采取了正确的斗争策略和方法,首先解决军事路线问题,同时运用党内正常的思想斗争的方式,以作出正确的决议。周恩来曾回忆:“遵义会议的主旨是纠正军事路线错误,因为当时是在惊涛骇浪中作战,军事路线最紧迫……其他问题暂时不争论……如果当时说整个都是路线问题,有很多人暂时会要保留,反而阻碍党的前进。”[5]

在同张国焘的斗争中,毛泽东表现出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一方面,他始终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采取思想斗争从严、组织处理从宽的正确策略;另一方面,又从团结的大局考虑,适度满足张国焘的要求。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还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的极大关怀,使四方面军的干部战士能够有勇气冲破张国焘的阻力,坚定地回到党中央的怀抱。

3.无私无我的阶级友爱

红军长征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也极其罕见。长征途中,团结互助、为了援救同志宁可牺牲自己的崇高品德,使长征精神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红军能够战胜任何困难。毛泽东,就是这支英雄队伍中的一员。

长征初期,组织上给大病初愈的毛泽东制作了一副担架,但毛泽东总是将担架让给生病的警卫员或冻了脚的战友。从黎平出发向黄平进军途中,在村旁见到一位老年妇女因冻饿而倒卧路旁,当毛泽东得知为当地农妇时,立即从身上脱下毛衣,又从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还让警卫员拿了两条装满粮食的干粮袋,一并送给她。长征途中,为了不打扰群众,毛泽东与军委纵队的同志一起露宿在树林中;进入藏族聚居区后,红军部队先是断了食盐,接着是严重的粮荒,毛泽东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吃同样的伙食。毛泽东在行军途中还经常与干部战士谈心或向伤病员询问病情,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

长征,是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相携相助、共同完成的奇迹,长征也造就了以毛泽东为核心、时刻为中国人民的利益而斗争的英雄群体。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1936年8月5日,为《长征记》征稿事,毛泽东和杨尚昆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信函,号召大家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选择精彩有趣的内容写上若干片断,为红军作募捐宣传并扩大国际影响。

三、长征组诗诠释的精神内涵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及到达陕北后创作了十首诗词,人们称之为长征组诗。在这一组诗词中,有反映党内“左”倾教条主义危害、表达诗人抑郁情怀的《清平乐 会昌》;有表现红军英雄气概的《十六字令》三首;有雄浑豪迈的《忆秦娥 娄山关》;有歌颂英雄主义的千古绝唱《七律 长征》;有表现反帝国主义时代主题的《念奴娇 昆仑》;有抒发革命必胜信念与壮志豪情的《清平乐·六盘山》;有描绘长征英雄形象的《六言 给彭德怀同志》;有大气磅礴、雄奇瑰丽的《沁园春·雪》。长征组诗,不仅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历史的全过程,而且为我们揭示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1.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回顾红军长征历程,长驱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在极端艰险的条件下先后渡过赤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一切,在毛泽东诗词《七律 长征》里化为举重若轻的一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广大红军将士何以不怕远征路上的艰难险阻?他们靠什么来战胜敌人?首要的一条就是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正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红军战士才能焕发出钢铁般的意志,在围追堵截、黑云压城中走出一条胜利的道路。

2.不怕牺牲,百折不挠

《十六字令》三首,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的首作,其中第一首《十六字令·山》,写的是长征入湘经过湘南著名的八面山。有湖南民谣描绘八面山:“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但毛泽东在其诗词中反其义而用之:“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强调这山虽高虽险,但红军毫不畏惧。体现了红军不惧一切困难,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十六字令》三首中“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刺破青山锷末残”等诗句,更是对红军战士特别能战斗、特别能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正如一位红军老战士所说,我们长征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进行曲。

3.独立自主,自强不息

1935年2 月,在红军二占遵义后,毛泽东有感于娄山关战斗胜利,在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一词中豪迈地宣告:“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935年1 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是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从头越”,意味着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红军从此将迎来一个新的开端,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4.团结精进,奉献忘我

历经艰险的长征,在毛泽东的诗词里,洋溢着昂扬、乐观的情感。因为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它具有严明的纪律,具有紧密团结、奉献忘我的精神。所以,这样的一支队伍,也具有其他军队所没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红军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党内的错误路线,征服了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后,长征终于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了。1936年2月,毛泽东作《沁园春 雪》一词,满怀信心地预言: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此,中国革命开辟了新局面。

[1]杨尚昆.追忆领袖战友同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2]本书作者组.回顾长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苏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5]中央档案馆.遵义会议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少寨红军桥
盛开只等红军来
十送红军
石背上村有口“红军井”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路上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