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武人曹维城大魁天下成因剖析

2017-01-27 14:40杨承友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武举张三丰仄仄

杨承友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清代武人曹维城大魁天下成因剖析

杨承友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贵州武人曹维城在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武殿试角逐中获第一名,成为贵州历史上唯一的武状元,是贵州历史上的一次壮举。研究表明,曹维城的成功是与其成长过程和家学渊源乃至当时贵州的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而曹维城顺应了贵州战后武举恢复考试后的大发展潮流,激流勇进,文武兼能,正好契合了康熙帝“文武并重”的武举取材思想,这是其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曹维城;武状元;条件

武人曹维城,字价人,生卒年不详,贵阳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获武殿试第一名,大魁天下,成为贵州历史上唯一的武状元。曹氏一门祖孙三代三个武进士:其父曹元肃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武进士,官副将;其子曹石为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武进士,雍正御前带刀侍卫。曹状元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关于他的历史遗存和文献资料都很少,今人研究曹维城者较少且成就不高。曹维城作为一个不占地域优势的贵州人,能在武举大比之年取得全国第一,实为难能可贵。研究武人曹维城武殿试第一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据统计,清代武状元的地理分布格局是“北多南少,东多西少”,文武状元的格局是“南文北武”。[1]据悉,这是因为北方人种与南方人种以及性格的差异所致,加之北方的战事较南方多,最终形成北方尚武、南方崇文的格局。从地理位置去分析,贵州地处大清国的西南一角,地理条件恶劣,文化、经济非常落后,科举无论文、武都不占优势。曹维城却能在武举殿试中破天荒地为贵州拔得头筹,可以想象这着实让许多贵州以外的外省人刮目相看。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第一原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原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曹维城的成功,是与他生活的历史背景和人生成长经历分不开的,殿试取得的成绩也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内因和外因。曹维城高超的武艺,深厚的文化功底,与康熙朝推行的武举取材思想当是其成功之内因,贵州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曹维城较为良好的成长经历是其成功之外因。

一、历史背景

(一)清初贵州战乱

贵州地势险峻,是云南的天然屏障,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明太祖朱元璋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派兵30万进驻云贵,其中留驻贵州官兵20万,接近全国兵力的十分之一(明初全国兵力约200万)。后来,明成祖朱棣在贵州建省,更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辖。[2]

清初几股势力(清军、张献忠溃部、南明小朝廷、吴三桂叛军)在贵州长达20余年的角逐,更让贵州军事地位凸显,也让贵州各族人民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战争年代更能唤醒民众的自强意识,贵州刮起了尚武之风,保家卫国成了有志青年的理想追求。曹维城虽处在贵州几大战事结束的时期,但是贵州零星的战斗还在继续,一切都充满了变数。武进士曹元肃深知乱世从武、保家卫国的重要意义,从小就给儿子曹维城培养了国破家亡的忧患意识,使得曹维城继承父志、走武举道路的决心坚定不移。曹维城正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年代里茁壮成长,直至走上武举道路的最高峰,这也印证了所谓的“乱世出英雄”。尔后两百来年的承平盛世,贵州的武进士大量产生,但再也没有出现过武状元,更证明了战争给曹状元带来的特殊意义。

(二)清代贵州武举考试的恢复期

贵州自武举开科后的康熙九年(1670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武殿试中都有一批武人考中武进士,自1673年吴三桂叛乱后,作为主战场的贵州的武举考试一蹶不振,直到曹维城武殿试第一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三十年间,贵州只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考中一个武进士,但自康熙四十二年后,几乎每次武举的大比之年(武殿试),都有贵州人的身影,都有贵州人考上武进士。[3]所以,康熙四十二年是贵州武举考试的恢复期,这跟当时大清国西南的局势很有关系。

康熙在位61年,康熙四十二年曹维城中武进士,处在康熙的中后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康雍乾盛世局面已基本形成。这时的贵州处于战后恢复阶段,清政府加强了对贵州的统治,贵州政治趋于稳定,经济得到了复苏,科举制度也在按部就班推行,各地参加科考的人数不断增多,“家弦户诵,实与往昔不同”。其时武举制度在贵州已推行了二三十年,积累了许多经验,逐渐走向了成熟,武举士子的素质得到空前提高,竞争异常激烈,曹维城就是激烈竞争中的佼佼者。

二、成长经历

(一)曹氏家学渊源

曹维城幼承庭训,习文练武,走上了武举的道路。从曹维城的名和字就可以看出端倪。古时名和字都是父亲或者尊长取定,曹状元名维城(连城以卫国之意),字价人(价读介,价人,谓卿士披甲掌握军事者),名和字的意思相关,都与战事有关。从中可以看出武进士出身的父亲曹元肃等长者对他充满了从武保家卫国的期望。曹维城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朝着既定的目标,饱读兵书,刻苦训练,从小就熟谙了武举考试的整套程式。

从1666年清代贵州第一次武乡试算起,到曹维城考中武状元止(1703年),除去其中战乱耽搁的时间(吴三桂八年叛乱),贵州武人参与武举考试的时间也不过才二三十年,从试经验应该说还不是十分丰富,曹维城能取得好成绩,不得不说是与其父的口传身授分不开的。其父身为武进士,且来自内地安徽[4],有着丰富的武考临场经验,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这种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同样延续到其子曹石身上,“翎花飞小的”,曹石在诗《秋菊侍家大人游城东射圃》就记述了他父子二人一起练习射箭的经过。曹石后来也同样考中了武进士。深厚的家学渊源,是曹维城成功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曹氏一门祖孙三代都取得武进士的重要因素。

(二)平越(今贵州福泉)尚武遗风

曹元肃曾除官平越府(今贵州福泉)[4],而这平越府不同别处,这里曾是史上张三丰驻足处。张三丰生活在元明之际,是武当派道教创始人,也是武当山太极内家拳的开山鼻祖。他云游四海,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来到平越生活了7年,在平越留下了与其有关的福泉山、浴仙池、回生桂、礼斗亭、草鞋井、豆腐桥及“神留宇宙”等遗迹。[5]P19-45《平越府志》有载:“福泉山在府城南,《通志》‘张三丰修真处’。前为高真观,后为礼斗亭,亭前浴仙池,夏不溢,冬不涸,可以治病。”[5]P110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张三丰确有其人,张三丰确实来过平越。张三丰来到平越除了完成道家的修炼外,也为当地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传授武当武术也当为其中之一,至今福泉百姓喜爱武术仍蔚然成风。二百余年后,曹维城随父寓居在平越,周遭拥有众多习武爱好者,每天沉浸在张三丰的传说中,他深受鼓舞,武技大进,其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

因为张三丰与平越(福泉)的特殊关系,2013年10月7日,受福泉市政协之邀请,武当三丰派第14代掌门人、武当功夫的正宗传人钟云龙道长携2名弟子,到福泉山、仙人洞、洒金谷等地,寻访620年前武当道派创始人张三丰足迹,同时表演了精湛的武当内家功夫,再续武当与福泉两地的情缘。[6]可见,福泉与张三丰的关系确实是源远流长。

三、曹维城武殿试第一名的根本原因

康熙四十二年,曹维城在京城参加武殿试。首先在保和殿参加策试,然后在中南海紫光阁康熙帝亲临御试马、步箭,弓、刀、石。最后,在太和殿参加皇帝在场的传胪典礼,宣布了曹维城殿试第一名,赐武进士及第。贵州武人曹维城如从大清人才济济的武殿试中杀出的一匹黑马,让人疑窦丛生,引人深思。

(一)康熙帝的武举取材思想

清顺治年间的武举内场考试参照文科,沿革明制使用八股文,在四书五经中命题,造成了武举文气重而武技弱的现象。[7]康熙年间,康熙帝提出并执行了“文武并重”的武举取材思想,即内场、外场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在殿试中康熙帝亲临考场,严格把关,这一思想得到了彻底贯彻。“文武并重”的取材思想,相比后来嘉庆时期武举考试的另一极端,即只重武技而内场仅默写《武经》百余字的取材思想,仍然是先进思想。曹维城崇文尚武、能文能武、文武均衡发展的儒将风范,正契合了康熙这一思想。可以说,曹维城在武举的道路上应运而生,是奋斗与机遇并存的。

(二)曹维城的个人素养

1.曹维城武功盖世

清代武举分四级考试,各级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寅巳申亥为童试年,子卯午酉为乡试年,丑辰未戌为会试年,殿试在会试后同一年内举行。各级考试,类同明朝,分内场与外场。外场考马、步箭并技勇,内场试策论。康熙朝的外场规定,先考马射,纵马三次,发九矢,中靶三矢为合格;再考步射,距布侯80步,发九矢中三矢为合格。马、步射后再考技勇:拉硬弓、舞刀、掇石。弓有八力(十斤为一力)、十力、十二力之分,超过十二力为出号弓;刀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者;石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者,也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各以三号、二号、头号分等考试。弓要拉满三次,刀要前后舞花,掇石要左右各露底一次(一次完成)。弓、刀、石三项都是三号为不合格,反之为合格。[8]可见,所试内容都不是花拳绣腿,而是货真价实的“大战之技”。

武举外场考试是对武人的武艺技能的综合考试,是适合于战场环境的战斗技能,有别于武术表演,关于此点戚继光有精辟的论述。“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9]P75在这里明确提出拳法不适合于战场的运用。“或问曰:平时官府面前所用花枪、花棍、花叉之法,可用于对敌否?子所教亦有是欤?光曰: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花法不可学也。”[9]P4所以他告诫道:“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9]P32毫无疑问,曹维城是通过了外场的考试,而且成绩突出,名列前茅。“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外场考试的残酷竞争最能体现曹维城的勇武本质。其好友朱文描述他“长剑倚青天,高门列画戟”,形象且夸张,不亚于梁武帝萧衍对王羲之书法作出的“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般的传神评价。透过诗人描述,我们仍可看到曹维城独步天下、舍我其谁的“王”者风范。

2.曹维城文才出众

民国《贵州通志》这样评价曹维城:“维城虽武人,能诗,尝与朱文、吴中蕃、潘德征相交好。”言语虽有重文轻武的意思,但我们还是获得了曹维城会写诗的信息,并且同贵阳的上述诗人交情很好。《黔诗纪略·后编》也称曹维城“能诗善画”。曹维城存诗三首,诗名为《初秋登黔灵山赠瞿脉上人》[10]的有两首,其一:“黔山精舍好,相对有名僧。道悟无生妙,禅参最上乘。茶煎涧中水,香霭佛前灯。不许尘凡到,云岚护几层。”其二:“居与佛庐近,探幽不厌频。开来天外寺,隔断世间尘。檐敞风烟细,窗虚景物新。白云常住处,从尔问禅真。”另外一首叫《白浦望蓼花》[11],诗曰:“平湖红十里,繁穗蓼花丛。历乱烟村外,凄清野渡中。夜摇沙浦月,晓带柳堤风。一眺遥无际,轻帆漾碧空。”曹维城还著有《进藏纪程》。曹维城在外以文会友,在家还与其子曹石相互吟哦,切磋诗艺。其子受其影响,好作诗,从学于周起渭(曾参与编修《康熙字典》),著有《秋烟草堂诗稿》三卷(见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

不妨可以对曹维城的诗进行赏析。先看诗的平仄、用韵,《初秋登黔灵山赠瞿脉上人》第一首: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全诗用的是下平声十蒸韵。《初秋登黔灵山赠瞿脉上人》第二首为: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全诗用的是上平声十一真韵。《白浦望蓼花》: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全诗用的是上平声一东韵。再看对仗,三首诗的颔联和颈联都严格使用了对仗。根据三首诗的这些特征可以明确分辨出它们都是标准的五言律诗,第一首与第三首都用的是平起式,第二首用的是仄起式,三首诗都使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用律原则。《初秋登黔灵山赠瞿脉上人》第二首第五句使用了“平平仄平仄”这一格式。[12]能够作诗并把诗作得这么规整、合律,一般都是文人的事,武人曹维城能够做到这一点,并毫不逊色,使得其他武人只能望其项背。所以在武举的内场考试中,曹维城占尽优势,自不消说。

曹维城“三十称诗伯”(广顺朱文诗句),可见其在年轻的时候文学修养已达极致,这在武人中可谓无与比肩。他在文学上的某些成就或许是成为武鼎甲以后取得的,也是长期积累的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和他年少时打下的扎实的文学功底分不开的。可以想见,曹维城应对武举的内场考试游刃有余,而对于大多数武人来说,内场考试的难度远大于外场的难度。

四、结语

清代是我国武举制度发展的高峰,康熙朝的“文武并重”的武举选拔思想具有典型性,它强调的是人才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后世乃至今日的考试制度改革仍有启示作用。曹维城考中了武状元,是贵州科举史上的壮举,也是贵州教育史特别是体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曹维城选择了勤奋刻苦,历史选择了曹维城。曹维城的成功,同时也证明了贵州一地早就具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一二百年以后,历史几度重演,在光绪年间又诞生了两状元(赵以炯、夏同和)和一探花(杨兆麟),最终奠定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的科举盛况。这些都增强了贵州人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贵阳的“曹状元街”不再是一条路面冰冷的交通要道,而是一条历史延续的文脉。

[1]张琴,董红刚.清代武状元分布与我国区域体育文化差异[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20-122.

[2]范同寿.贵州历史笔记[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188-189.

[3]林开良,林朝晖.贵州教育溯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20-129.

[4]杨承友.武状元曹维城身世考[J].搏击·体育论坛,2013,(12): 88-90.

[5]杨国霖,熊生祥.张三丰传说故事与遗迹[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6]文隽永.武当传人福泉山寻访620年前张三丰足迹[EB/OL].(2016-11-12)http://www.dys.gov.cn/News/show.php?itemid =32577.

[7]王俊奇.康熙年间的武举科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 (1):20-24.

[8]许友根.武举制度史略[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63-69.

[9]戚继光.纪效新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

[10]王守文.黔人武状元曹维城及其家世[J].贵州文史,2006, (4):16-18.

[11]师陵漪.再写平天湖——重温明嘉靖《池州府志》有感(3) [EB/OL].(2016-10-22).http://www.ahage.net/chizhou/20954 _3.html.

[12]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12.49-50.

(责任编辑:徐国红)

On the Causes of Cao Wei-cheng Being No.1 in the Martial Competition in Qing Dynasty

YANG Cheng-you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6,China)

Cao Wei-cheng,born in Guizhou,obtained the first prize in the martial competition in 1703 in Qing Dynasty,the first magnificent feat in the history of Guizhou.Findings show that his success was related with his growth,his family background,and even the historical culture in Guizhou at that time.Meanwhile,Cao Wei-cheng happened to follow the tendency of recovering the martial exam or competition after the War in Guizhou;besides,Cao Wei-cheng was versed both in pen and sword,agreeing with the criterion of being“Number One Martial Scholar”by Kangxi Emperor,which is the vital reason for Cao Wei-cheng to be successful.

Cao Wei-cheng;Number One Martial Scholar;condition

G812.9

A

1009-3583(2017)-0153-04

2016-12-28

贵州省2016年度社科规划课题“武状元曹维城研究”(16GZYB38)阶段性成果

杨承友,男,四川盐亭人,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武举张三丰仄仄
从前有只猴儿
从前有只猴儿
从前有只猴儿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偶感
学诗
穿越在历史中的“张三丰”
穿越在历史中的“张三丰”
张三丰:哥就是神一般的传说
宋代武举华岳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