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圣达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艺术体育
体育发展史征
洪圣达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体育是人类社会自然生命活动和意识活动的结晶。人类在从自然体育向意识体育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体育是根基,意识体育是主导,学校体育是主体,社会体育是必然,它们协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成为人类特有的文化活动,长期服务于生产生活。
体育;发展;史征
体育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生命自然活动和意识活动的历史集合,是人类在自然活动基础上独立出来的专门意识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身体教育。他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不断发展,并以不同的内容与形式、功能与作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推动着社会的繁荣、文明和进步,彰显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早在远古的渔猎时代,人们进行渔猎和采集食物时,奔跑、跳跃、攀登、投掷、射箭、游水等,就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技能。虽然当时这些身体活动,并不以增进健康为直接目的,但是,这些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却是早期体育产生的根源。”[1]当人类自觉地从自然生产中提炼劳动技术,作为养生或延年益寿手段时,人类真正的体育诞生了。体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身体文化活动,它的功能和作用不仅在于育人体、调人心、启人智……,而且还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命活动机能和助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谐发展。随着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体育的内涵日臻完善,其反作用于社会的能力逐渐增强,在社会中的地位越发凸显。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在《体育颂》里这样称道:“啊,体育,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2]全面诠释了体育在生命中的地位、功能和价值。
审视体育发展的沉浮历程,勾勒体育成长的历史轮廓,发现体育在历史的岁月中,凸显出“自然、意识、专业和社会”活动史征。今天,在复兴伟大中国梦、体育强国战略思想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指导下,我们进一步探析贯通“上下五千年”发展历程的体育文化,研究人与体育、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身体活动关系,旨在更加科学地揭示体育社会属性,凝炼体育社会价值,把握体育发展规律,对预测体育未来发展趋势,引导体育健康成长,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然体育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古老、最原始、最天然、最持久的生命活动,它主要是以天然经济和血缘族群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活动。“自然体育”,从其词义上讲,主要由“自然”和“体育”两个关键词组成。“自然”的本义主要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自然”的延义则是自然而然、自由发展和不受外力约束的意思,也就是完全由自然力、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决定的生命生存与发展现象。“体育”的本义主要是对身心的培育,其延义主要是“以发展体力、增强健康水平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育。”[3]所谓“自然体育”就是人类原始社会以自然生命活动为主体,利用人与自然环境间依存与发展的矛盾关系,促进人体机能的正常发育,其本质就是不受外力和意识作用的生命自我养育活动。“自然体育”源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认为“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的身体获得自然的发展,强调运用自然手段使受教育者自然发展、强身健体。”[4]原始社会是人类自然体育孕育、发展和成长的漫长时期,在这个时期表现为“本体体育、本能体育和适应体育”三个自然活动史征。
(一)本体体育
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原始社会人类个体的生命活动是最原始的本体体育。本体体育的含义就是生物体自身维持生命存在的社会活动行为,是不受外界干扰,以自身生存、适应与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简单活动。本体体育主要由三个自然元素组成:生命、本体和活动。“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3]同时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本源和根基。本体主要是指具有自然生命活动的生物个体,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命所依附的物质基础,即生命依存之本身(蛋白质);二是指生命之精神本体,即蕴藏在蛋白质中的灵魂。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活动在原始社会里主要指生命存在的社会表象,即由生命内部需要所引起的自然活动,没有外力和意识成分。生命、本体、活动是生物体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三个方面:本体是生命的基础,生命是活动的前提,活动是生命的绽现。原始社会初期的人类活动,完全是自然生命活动和生理需要本体活动,生命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是自然的、原始的和简单的本能活动,我们把这些低级的生命本体活动统称为本体体育或前体育。本体体育的实质就是人类社会活动最原始、最简单和最漫长的生命自然活动,是自然体育的孕育阶段,也可称之为原体育。
(二)本能体育
本能体育是指生物体本身所固有的生理机能和生存活动能力之和。早在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便对本能主要特征进行了描述:“我们需要经验去完成一个行为。然而,当这一行为可以被一个动物完成……并且,当该行为是很多个体以同一方式完成,同时他们并不清楚做出这一行为的意图是什么,那么,我们通常称这类行为为本能。”[5]本能的内涵就是生物体生理活动需要和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能力。本能体育是在人类原始自然生命活动基础上所产生的自然而然的生命活动能力,即由生命个体生理需要和简单身体机械运动的能力,其能力不具有目的性,完全是生理需要产生的本能活动,这种以生命存在和生理需要为基础的本能活动,即是在人类本体体育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内容上较本体体育丰富,且相对高级的自然体育。本体体育是自然体育的初级阶段,本能体育是本体体育的升华,是自然体育相对高级的活动形式。本体体育和本能体育在活动形式上拥有同源之处,在层次上略有不同。本体体育主要是指生命个体的自然活动,本能体育主要是指生命个体自然活动的能力。本体体育是本能体育活动的基础,本能体育是本体体育的发展。本体体育和本能体育是自然体育扩展的同心圆,本体体育是同心小圆,本能体育是同心大圆,他们都是自然体育或原体育发展的萌芽阶段,具有明显的自然特征。
(三)适应体育
适应是生物体与其生活地缘环境间的相宜关系。适应从其主客关系上讲,可分为主动适应和被动适应。主动适应是生物主体改变自己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生存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被动适应是生物主体依赖环境客体生存,并随生存客体变化而随之改变的生存现象。所谓适应体育就是指人类生命本能适应自然环境,并在这个环境中获得身体功能上的改进,使改进后的人体更加具有满足环境发展的生理需要,即在适应中身体得到锻炼,在锻炼中提高适应能力;适应体育的另一层意思是体育适应,体育适应就是生物体通过身体活动来增强体能,以适应变化环境的活动行为。适应体育和体育适应是两个相对概念,适应体育主要是指生物体在适应环境中锻炼身体;体育适应是指生物体在活动锻炼中提高适应环境能力。虽然俩者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却是互为关联、互为促进的两个方面。
人类适应体育的发展,一般从简单向复杂演进,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原始社会早期简单的、自然的身体活动,是人类适应环境发展与进步的起点。适应体育的发展,以自身活动能力为基础,以人类生存和生活需要为动力,不断拓展生产资料和生活空间,不断增强自身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能力。适应体育的主体在适应发展中除了维持生命自身简单的自然活动外,还要与变化的环境不断适应,以习得满足生存与发展的新需要。适应体育是本体体育和本能体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任务是不断克服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挑战,对自然体育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延展,不断改进生命个体自然体育活动内容、范围和体能,不断提高获取生存资料的能力过程。这种对自然界的简单探索、简单改造和简单适应,完全服务于生命成长和不断适应需要,这个漫长的适应过程,不仅是自然界促进人体不断适应、从被动向主动转变,而且是人类从自然体育向意识体育孕育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3]意识是人类社会不断适应环境的劳动成果。现代心理学界对意识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意识概念是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狭义意识概念则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意识体育是人类自然体育发展到一定量变的基础之上,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运动身体,使运动后身体朝着人们预想的目标发展的社会活动。人类最初意识体育是在自然体育基础上开始的,在生活中表现为简单的生活动作提炼或劳动方式的模仿,后来再发明了一些有助于身心健康的锻炼内容与方法,逐渐产生了一些自觉的体育行为而矣。意识体育是人类自然体育的升华,是现代体育的始祖。传说中的“后羿射日、夸父追日”是远古时代人们虚拟的神话意识体育,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只有人类萌发延年益寿思想,开始专注于养生健康、仿生锻炼和利用祭祀等活动,有意识地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和保健长寿时,人类才真正开启意识体育的生涯。意识体育是人类区别于生产劳动行为的显著特征。
(一)养生体育
“养生”是人类早期意识体育的核心,它昭示着人类对生命和生活的珍视和热爱。“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篇,其本义是调养人体生命,保养生命,以达长寿的意思。养生,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增强、预防,从而达到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是人类生命的使然,从字面上看,它似乎与体育毫无关联,但从我国厚重的历史文化中,不难发现“《黄帝内经》中古人就强调了‘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出了‘节阴阳,调刚柔’的动静原则,要求机体必须保持一定的运动,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6]显然,这种动静养生方法与当代体育十分交融。“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尔淤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宜导之。”[7]这是我国最早用以锻炼身体的消肿舞,此舞发展至商周,形成了以呼、吸、唱、跳配合的养生舞蹈,这种以强健身体和防病治病的固本方法,是先人身体运动和心理活动的养生之道,与体育身体活动相交相伴,相存相依。
养生体育是人类最早的意识体育。养生体育,从其词义上讲是一个关于修炼身心、注重饮食起居的综合性意识活动。养生体育从其本质上讲,就是养护身体、生命、生长,使其机能健全健康,延迟衰老。远古时代的养生体育,主要侧重于食养、药养和疗养,后来慢慢增加体育手段以达到综合养生目的。现代“养生体育”是根据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今天的养生体育仍然是利用养生思想、理念和方法,结合体育运动之手段,以增强其体质、健康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护身活动。
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保养。运动是积极的生命保养,保养是对生命运动成果的维护。养生体育是通过体育手段,科学安排适宜身体锻炼,以达到保养身体,维护健康目的。体育养生与养生体育相结合的理念,是人类意识体育改革与发展必须坚守的健身宗旨。
(二)仿生体育
仿生体育就是远古时代人们为了防病治病而模仿生物(动物),进行自我锻炼的意识活动,最早称为导引术,它是体育发展史上重要的社会特征。
古代人们十分重视养生,养生内容除了吃、住、行和劳动生产中提炼出来的简单技术外,更多的是模仿动物自然活动行为来锻炼身体,作为养生怡心的重要手段。人皇氏依山河星斗之像,沙虫猿鸟之形,据其部位、仿其动作而衍演成为拳脚技击。《庄子·刻意》记载:“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就是模仿熊在树枝上悬垂,鸟在空中飞翔伸足的动作,用于健身、治病、防病而矣。东汉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是中国古代导引术防病治病的典范。后来的“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更是生动的仿生体育;西汉马王堆《导引图》中的仿生运动,与今天的韵律操、舞蹈和气功等十分相似。
今天,仿生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应用至体育、航天、潜水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仿生学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不仅推动了体育运动技术的纵深发展,而且还是体育运动学研究的潜力方向。
(三)祭祀体育
“祭祀体育”是由两个关键词组成的偏正词组,它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祭祀和体育间的内涵当量略有不同,是既独立发展又变化统一的两个方面。
“祭祀是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3]它源于原始社会人们认识、改造和征服世界的体力及智力微弱,希望把改变生活、生存、生产困难的美好愿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和恩赐,于是产生了早期初级的祭祀活动。人类最初的祭祀活动,通常在石岩上画日月星辰等神灵形象,召集人们备呈供品,对着唱歌、跳舞、表演、祈求施礼,表现为祭祀为主,体育为辅。随着祭祀活动的发展,祭祀与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不同程度的丰富。“古希腊人在奥林匹斯山上为了表达对宙斯的崇敬祈求,献牛羊,载歌舞,欢宴饮,赛短跑等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8]就是祭祀和体育并重的礼俗活动。
礼,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史征。“从西周开始,中国体育走上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在长达20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以礼为主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育风尚。”[9]祭礼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之一,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拓展和应用。祭祀活动中的祭唱、跪拜、舞蹈、跑步、跳跃和表演等内容,是祭祀文化、体育文化和身体运动于一体的身心社会活动。千百年来,祭祀与体育在不同的社会阶段,表现出不同的人文史征。
今天的祭祀体育,已发展成为“祭祀为主旨,体育为主体”的社会活动。特别是国家祭祖大典,已不再是单一的、纯粹的祭祀,而是多元的、多功能的、综合文体活动。祭祀体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是人类寻根问祖的情感表达,更是一种身心文化的社会传承。它作为民族文化血脉,必定在民族复兴中传承与光大。
专门体育是人类意识体育活动的纵深发展和社会横向需求的结合,是人类意识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自身更好生存、发展和精神追求,从社会具体劳动生活中派生出来的专门培育劳动者身体技能的教育,是人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创造性地产生的、增强人们某一方面体质、功能、技能的专门意识活动,其目的是不断推动、提高和促进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增强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能力。在体育推动人与社会发展中,“学校体育、军事体育和竞技体育”独具社会特色,成为人类体育发展史上又一显著史征。
(一)学校体育
学校是奴隶社会的产物,是奴隶主为了统治社会、管理生产和社会秩序的专门练习场所。古代学校发展先后称为庠、序、学、校、塾,名称各异,辛亥革命后统称为学校。“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五月,始建学校,名为‘蕃学’。”[10]“蕃学”是以学校命名最早的教育机构。学校在开始产生初期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是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教育内容主要是群内生活简单经验教训的传递,逐步向群内专门建筑房屋、耕种、收获、照看牲畜等专门技能的练习。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内容为“六艺”,其中的射和御就是体育。体育最初的含义是身体教育,主要是对人的社会交往形态语言、生活操作技术和生存技能训练,即是对人身体行为的规范(矫正)、培训和练习,是对人本体的成长教育和本体行为能力教育,蕴含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期待和意识神往。学校身体教育是人类意识体育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适应的社会活动,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根基、动力和源泉,它引导、推动和促进着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是传播、普及和提高体育技术技能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传承体育文化的社会使命。古代学校体育主要是传授生活技术、攻防技能和养生方法。现代学校分为学前、小学、中学和大学。学校体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主要任务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健全心智,提高学生生命活动机能和体育精神,主要目标是培养拥有终身体育思想、体育习惯和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社会体育人,最终社会目标是普及全民体育,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全民大众生活。
(二)军事体育
军事体育是人类群体间相互维护自身利益的矛盾产物,是人类提高自身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内在手段,是专门为增强士兵身体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的身体运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和战斗力。军事体育的发展经历了徒手搏击、持械格斗和综合训练三个阶段。
人类竞争与发展是军事体育产生的主因。群内争夺生殖权、统治权和群间掠夺领地是军事体育产生的诱因。“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11]人类社会最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群居,生活在自然的山洞或森林之中,在一定领地范围内采集、捕鱼、打猎谋生,繁衍生息。随着原始部落的不断壮大,部落内消耗的生活资料日趋增加,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范围也随之增大,扩展领地空间是必然趋势。传说4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首领,曾率领部落打败炎帝和蚩尤部落,就是人类最早的争夺领地战争。战争后,具有能动作用的人类,会反思战争胜败的原因,总结战争得失的经验和教训,渐渐地运用生产劳动技术手段或从生活劳动中提炼一些技能技巧,作为强健身体练习基本内容,以防备外来入侵,这就是原始社会最初的军事体育。
“军事体育是战争的产物。”[12]军事是关于军队与战争相关的事务之和。军事的核心是军人,军人的核心是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核心是战斗力,战斗力的基础是军人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的提升又主要通过身心训练来达成,即是对身心的培育。传说“蚩尤作五兵”“轩辕习用干戈”等就把生活中的刀、矛、箭作为攻防工具,是军事与体育和生活结合的发展产物。因此,军事与体育的结合,体育成为提升军事战斗力的动因,反过来,军事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体育的发展。奴隶社会军事训练中的射箭、御车、武舞、田猎、击剑、拳击、摔跤、马术等内容,后来成为引领体育技术发展的项目。体育自身的发展,为提升军事战斗能力奠定了基础。未来军事体育活动,将是集体力、脑力和民族精神与军事技术的全面融合。
(三)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身体发展和精神需求的一种特殊的价值追求活动。在竞技体育的精神价值中,竞技体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理性素质确实不会有太大的作用(远远不如教育),但对于提高或激发全民族的激昂、勇敢、冒险、吃苦、耐劳等非理性素质则有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13]“竞技体育”中的竞技,其字面意思是比身体运动技术、赛身体运动技能;其目的就是为了挖掘、培育和展示人们的运动潜能,它是从体育教育中独立出来的以专门提高运动水平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同时又是人类最大限度发展运动能力的意识体育活动。竞技体育的另一层意思是人类更好生存的自我发展手段,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竞争的内涵之一。竞技的实质是竞争,竞争是体育运动进步的内在动因,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我保护手段。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人类生命活动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充满着生存、生长和发展的全面竞争。体育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身体教育内容也不例外。“最早的竞赛项目是200码(182M)短跑,后来逐渐增加了摔跤、掷铁饼、投标枪、赛马和赛车等。”[8]古代的竞技体育主要有攀爬、投掷、游泳、摔跤、角力、赛跑等自然徒手发力项目,后来根据生活生存需要增加了持器械竞技:比武、石击、马术等。再发展到制造一定工具竞技:棍、棒、刀、斧、剑等出现了十八般武艺。竞技体育从生活需要、生存需要中分离出来,紧紧围绕人类生存与发展自我锤炼技术技能,成为人类发展体能、展示体能和追求身体卓越潜力的竞技运动,它作为社会人体生命活动的潜力运动代表,引领着人类生命极限运动发展方向。未来的竞技体育,将朝职业性、挑战性、表演性方向发展。
“社会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3]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相互依存的一种社会关系。社会体育不仅是社会人的自然体育和意识体育之和,而且是个体体育与集体体育之和,是人类体育最广泛、最高级和最功效的社会表现。随着人类社会的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城镇化发展,更多社会人将从具体劳动中解脱出来,人们自由支配空闲时间,自由、自愿、自主组织和参加社会体育文化活动,增进社会交往,促进身心健康,享受生命质量。“社会发展对人的个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是参与社会竞争的必要条件。”[14]体育作为联系人和社会的纽带,将会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要服务于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未来体育必然向健康化、功能化和生活化方向发展,是社会体育的又一发展史征。
(一)健康体育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体育就是用健康的标准,体育的方法,通过科学的运动方式,提高人体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的措施。健康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健康体育主要指参与体育活动的社会人懂得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选择舒适的运动环境、采用适宜的运动方式,身心获得最佳的收益。也就是说,体育过程和结果都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狭义的健康体育就是指社会人在体育过程中,获得身心健康。在未来社会体育中,人们的社会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与方式,不仅局限于追求自身的健康,更多的是要考虑到体育活动给他人也要带来健康,即社会体育健康。健康体育的本质就是体育健康,即体育内容的健康、方式的健康、过程的健康和结果的健康,体育者的健康和体育者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同步健康。
(二)功能体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要求不再满足于一般的体育运动,而是具有选择性地考虑体育项目的运动功能,更多的是根据自身的身心状况,结合项目功能特点,有计划地开展体育锻炼。功能体育是运用具有一定针对性运动功效的项目,通过自身运动来锻炼身体,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方法。“《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故凡养生,莫名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15]人类社会在《导引图》、“五禽戏”、按摩、气功等健身和娱乐功能引导下,产生了“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体育本质思想。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育的非本质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也逐渐显现出来。未来社会人们旅游、交往、参加社会活动更加频繁,以各种社交平台结识、交往、选择,构建情趣相投的体育人,组成兴趣体育团,开展趣味共鸣的活动。因此,未来社会体育的内容、方式更多的是大众化、专业化和情趣化。尤其是具有相同情趣性格和爱好的体育人,他们会根据自身兴趣需要,共同研究传统体育项目、开发现代体育项目功能,满足团队成员对当代体育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生活体育
体育是从人类具体生活中分离出来,并单独存在的社会身体文化活动。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文明进步,体育又将回归人类生活之中,成为生活体育。生活体育是人类社会体育发展的社会化大趋势、大目标和大结局,也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高境界。生活体育就是体育生活化,即未来社会人人参与体育,人人尽享体育,体育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使社会人人人生活中自觉参与意识体育,人人能把体育生活化,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必然成果。生活体育就是社会人能自觉地把体育当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有计划、有规律地开展体育社会活动。体育生活就是社会人把体育生活化,把体育植于实实在在的具体生活当中。当下,虽然很多人把体育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但距生活化还有一定的距离。更多的知识分子把生活体育知识化、理论化和老年化,还没有摆正位置。可随着人类社会机器人的到来,机器人代替人持续劳动,劳动成果将日益丰富,人们在享受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必将越来越高地追求精神生活。“未来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生活空间。但在诸多与生活有关的内容中,由于体育娱乐与休闲能够在促进身体健康、缓解心理积郁两方面,使身心调节达到最佳效果,所以为了保持生活平衡、提高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人们需要利用生活体育解决许多的生活和健康问题。”[16]“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积极培育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极限、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16]体育作为促进生命功能健康发展的主要精神手段,必将成为未来社会人们享受生活的主要方式。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体育的发展,经历了自然体育原始初级阶段,意识体育发展阶段,专门体育应用阶段和未来社会体育高级阶段。从体育的发展意义上讲,原始体育是体育的准备阶段,意识体育才是真正的元体育,专门体育是元体育的升华,社会体育是专门体育的归原。从体育内涵关系上讲,自然体育是意识体育的本源、基础和着力点,意识体育是自然体育发展的必然条件。在意识体育的骨髓里,永远流淌着人类原始自然体育的血脉,原始自然体育永远是意识体育的奠基石,意识体育永远引领着体育改革与发展方向。未来社会意识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融合,服务和促进着人类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1]章人英.华夏文明圣火薪传(第2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225.
[2]顾拜旦.体育颂[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5.3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Z].上海:商务印书馆,1978.1241,1129,1495,601,1115.
[4]翟继勇.体育文明的现状与发展探索[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85.
[5]刘欣然,乐严严.基于人类身体本能的体育运动哲学解读[J].体育学刊,2009,(12):27-31.
[6]王震.先秦诸子体育思想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185.
[7]史亚民.世界上下五千年[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5.111. [8]白寿彝,陈振.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805.
[9]黄伟,卢鹰.中国古代体育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10]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60.
[11]袁茂仲.体育灯谜[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258.
[12]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53.
[13]尹雨嘉.当代体育发展诸元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178.
[14]韦以宗.现代中医骨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373.
[15]王林毅.大学生身心健康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42.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7-03-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25/c_11197-85867.htm
(责任编辑:魏登云)
On the Evolu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HONG Sheng-da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6,China)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life activity and conscious life in human society.In the evolution from nature physical education to conscious physical education,nature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body,and social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necessity,all of which coordinate to promote man’s sound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people’s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which,in turn,effectively pushes ahead with the building of social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And this is a kind of special cultural activity,serving the purpos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physical education;development;testifying by facts
G812.9
A
1009-3583(2017)-0143-06
2017-03-15
洪圣达,男,遵义绥阳县人,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体育研究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