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妍,任 强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淮北235000)
以课文为源 激活作文之水
——小学作文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陈 妍,任 强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淮北235000)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极佳的示范性和指导性,是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良好教材。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将教材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因子,强化语言的表达力度;可以引导学生“偷”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巧借文中的修辞手法,解决所作文章苍白无力的困境;可以引导体会作者精心选材,脉络清晰,推进自然的写作思路;掌握写作手法、学习巧妙构思,拓展思维训练。
小学习作教学;语言素材;写作方法;巧妙构思;思维训练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是叶圣陶先生对“语文”下的定义。在语文学习中,常有“得作文者得天下”之喻,作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我国当前的语文教育课程体系中,由于作文并未形成一门单独的课程,作文教学层面上的“教什么”和“怎么教”,一直处于散点式的研究状态[1]。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常将作文课“独立门户”,用单独的课时讲授,往往收效甚微,还将学生引入一个误区,似乎作文与课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教师不必舍本逐末地在课外寻找范例,一篇篇精心编选的课文已经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2]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应关注与生活的联系,应“调动学生潜藏的‘个性能量’”[3]。然而,小学生由于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素材积累有限,表达能力不足,遇到既定的生活命题作文,往往束手无措,模式化、机械化、空话、假话,千篇一律的“面具”作文应运而生。在设计作文训练时,应当反过来操作:“先教会他们正确运用语言表达,然后教会他们在生活中寻觅作文材料。”[4]精美的课文要一篇篇仔细研读,争取做到“一课一得,课课有得”。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由于小学生词汇储备不足,动手写作时常感到“无米可炊”,所写文章往往言不尽意,字词语句错误百出。就小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而言,文义幽深的长篇巨著并不适合他们阅读,课本中的精品美文无论篇幅还是难度,更适用于写作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为写作这项系统工程添砖加瓦。文质兼美的课文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材料,若教师能培养学生养成课内积累的习惯,将教材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因子,便能“近水楼台先得月”,节省大量从其他路径寻找素材的时间。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林清玄先生的《桃花心木》……这些美文中的语言精粹就好比海洋中璀璨的珍珠,需要学习者细心品鉴。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在名师大家的经典之作的熏陶下,对这些鲜活生动的语言,精彩的片断,独到的见解进行有意识的摘抄,或边读边记,或分类摘抄,长期坚持不懈,他们遣词造句的功力一定会突飞猛进,全无“无米可炊”之虞。[4]
其次,要强化语言表达的力度。语文是一门学科,教语文则是一门科学。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做到科学有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集中精力钻研课文的读写价值,精心设计语言表达的训练,重视语言的迁移和运用,使学生的语汇占有量越积越多,越积越活。”[1]好的语言只停留在积累的层面远远不够,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打开视野和思路,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和情趣,让他们在体会课文描情状物的同时,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表达真情实感。
以《桂林山水》一文为例,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提供了示范。首先是严谨的句式,“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增强了语势,强化了表达感情的力量;其次是描写桂林的山时“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形态万千、怪石嶙峋”四字成语连缀而出,让学习者感受到抑扬顿挫的语言美;除此之外,首尾段诗句的引用互相照应使得文章融为一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适时地穿插相关的练习,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表达,动手写一处家乡的风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景物描写时将所学知识运用自如,再遇到此类作文时,定不会心生畏惧,无从下笔。
唐代的皎然曾有“三偷”的经典写作评论,即“偷语”、“偷意”、“偷势”[6]。作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偷”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巧借文中的修辞手法,解决所作文章苍白无力的困境。[7]
修辞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在课堂上重分析轻训练的做法,并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文法和修辞教材的编排和教学要注重理解和实用,竭力避免机械的术语和过细的分析。”[8]以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为例,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却是多种修辞手法融合的经典之作。大量的排比句式、新奇巧妙的比喻在文中俯拾皆是。教师如果能够适时地引导学生感悟这些修辞的妙处,在课堂上运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随文仿写并与课文加以比较,不仅加强学生对修辞的理解和感悟,对于修辞的使用也会逐渐纯熟。
较修辞手法而言,课文中的写作技巧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当学生掌握了技法,就像手握地图的行者,可以驾轻就熟地穿梭于大街小巷。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围绕“感受、亲近大自然的风光”展开。这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展现大自然的魅力。如《山中访友》将山野林间的风物联想成与“我”互述衷肠的伙伴;《山雨》通过奇妙的遐想将不同时段的雨声串联成美妙的乐章;《草虫的村落》作者凭借奇异的想象,追随一只爬行的小甲虫,对草虫的村落进行了一场奇幻之旅。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充分调动感官的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通过笔头,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作文是思维的直接反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以培养想象和联想的基本功力为主攻方向。[9]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儿童的想象力:“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10]这一单元的选文不仅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为想象类作文的写作创建了有效的平台。
语句流畅、文采斐然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勤加练习得以提高,而如何挑选合适素材进行写作则属于文章内在的范畴,不仅需要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的积淀,还需拥有慧眼识珠和一线串珠的本领。叶圣陶先生强调,学生会读课文并非最终目标,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
如何做到真能?那就是要说真话,写真事。“从原料讲,是要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11]《少年闰土》是一篇描写人物的经典课文,鲁迅先生生动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淳朴可爱的乡村少年形象,作者通过刻画闰土的外貌、动作、神态,记叙闰土雪地捕鸟、海岸拾贝、瓜田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稀奇有趣的事,使少年闰土的活泼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在执教时,应当鼓励学生尝试写一写自己儿时的玩伴,可以模仿鲁迅先生叙事时的选材角度,力图做到贴近生活,详略有致。这样的设计能够充分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有话可说,乐于动笔,强化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12]寻路,就是寻找作者写作的思想路径,即关注它如何开篇,怎样发展,理清文章的脉络后,才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领悟全文的主旨,快速、精准地提炼文章的重要信息,继而开始鉴赏活动。如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总体概说小兴安岭的特征──绿色的海洋;接着用三个段落的篇幅分别叙写小兴安岭的四时之景;最后一段简单评价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与开头段呼应,点明主题。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关注作者组织材料时“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重点赏析第二至第五自然段通过季节变化对景物进行描写的方法,让学生在感受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同时,体会作者脉络清晰,衔接紧密,推崇自然的写作思路。
余映潮老师就曾对“读写结合”进行这样的阐述:立足课文进行写作,就是通过“写”的方式来“读”懂课文,也是一种既能培养思维能力又能训练写作能力的训练活动。[13]当今的语文课堂,对“读写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是简单的句式模仿,而是让学生融入文本,打破定势,寻找新的契合点,是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和阐述。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章的情节发展至高潮处突然终止,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想象延展的空间。学习这样的文章,老师应顺势让学生对余意未尽的情节进行延伸续写,将学生的思绪引向更深、更广处。如《凡卡》这篇课文,作者契诃夫以凡卡熟睡,做着甜蜜的梦结束全篇,并用了一串省略号为故事的续写提供了契机。教师可以在此处设计不同角度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凡卡作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梦醒时分,凡卡的命运能否发生转变呢?”“爷爷收到凡卡的信后会怎么回复他呢?”请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这些问题将成为激起学生思维浪花的石头,加深他们对课文的感悟,实现以读促写、读与写相辅相成的效益。
除了对课文意犹未尽处进行续写外,教师在实施随文练笔时,还可以通过改写课文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古诗词三首》,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生活的场景,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童真童趣。学生在学习此课时,透过诗人的笔触,很容易进入到一种温馨亲切的情境之中。教师在教授这样的古诗词时,仅仅让学生口读口背而不能手写,则无法体现真正的阅读能力,即使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两脚书橱”[14]。教师应当因势利导,让学生跨越时空界限,将这些诗词改写成充满生活气息的,有声有色的故事,通过文体转化的方式让学生对文本诗意延伸,水到渠成地完成写作任务。
又如《海底世界》这篇科普文,该体裁的文章对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是比较枯燥的,教师不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改组课文。笔者做了以下设计:“同学们,如果你们是一个摄影师,你会用镜头捕捉哪一种海洋生物的精彩瞬间呢?请为你的摄影作品写一段文字介绍吧。”设计这一语言表达任务,是基于说明文教学培养学生提取重要信息能力的要求,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再创作,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取丰富的言语材料。
语文教材是语文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它蕴藏着丰富教学资源,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教材为主阵地,多角度挖掘文本内涵,科学整合、有效利用教材中的读写资源,帮助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素材,掌握写作手法,学习巧妙构思,拓展思维训练。
[1]张赛琴.真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以小学作文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15,(4):8-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3]夏元佐.写作教学的改革和教学理念的创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2):27-29+43.
[4]李节.呼唤语文“回家”——特级教师贾志敏访谈[J].语文建设,2011,(7):6-11.
[5]钱昆.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探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4, (6):69-72.
[6]皎然.诗式[M].李壮鹰,诗式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59-60.
[7]汪奎.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利用课文范本落实写作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0,(5):58.
[8]夏丐尊,叶圣陶,宋云彬,等.开明国文讲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9]邓小玲.作文教学应加强语言和思维的同步训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6):82-83.
[10]鲁迅.看图识字[A].且介亭杂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1]余国江.本真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8-11.
[12]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代自序[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13]余映潮.课文作文,七彩笔端——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J].语文教学通讯,2010,(9):21.
[14]李宗学.关于阅读问题的思考与实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0,(12):75-77.
(责任编辑:罗智文)
Textbook,the Innovative Source for Writing——On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Teaching Primary writing
CHEN Yan,REN Qiang
(School of Literature,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235000,China)
The texts in the primary Chinese textbooks,good in wording and textual design,can be used for teaching writing.Teachers can make use of texts to guide pupils to accumulate language materials and digest the good words or expressions in the textbooks as their own writing sources,which can develop their language expression;teachers can guide pupils to borrow the writing techniques and figures of speech in the textbooks which can help them walk out of the writing dilemma;and teachers can guide pupils to experience the authors’writing feelings and thinking.All of these mentioned above can help pupils to improve their writing technique and plot,and to broaden their writing thinking.
writing teaching for pupils;language materials;writing method;ingenious plot;thinking training
G623.24
A
1009-3583(2017)-0139-04
2017-04-13
2013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本科课程体系的实验与研究》(2013zdjy176);2014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卓越语文教师教育培养计划》(2014zjjh017)
陈 妍,女,安徽合肥人,淮北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