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之情成追忆时年弱冠却惘然
——“汪易扬艺术馆”巡礼归来

2017-01-27 14:18:09李清章
陶山 2017年1期
关键词:汪老馆陶文艺

◎李清章

师生之情成追忆时年弱冠却惘然
——“汪易扬艺术馆”巡礼归来

◎李清章

2015年6月13日,是馆陶县博物馆内“汪易扬艺术馆”正式开馆的日子。

汪老不顾84岁高龄,与家人一起从北京赶来“第二故乡”,亲临现场揭牌并带来一台原创音乐作品演唱、演奏会,夏日的馆陶又一次轰动。与此同时,馆陶县人民政府为表彰汪老对馆陶文化产业所作的重要贡献,专门为他颁发了“杰出贡献奖”。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高雅的艺术珍品,过去只能在著名大城市的知名艺术博物馆内珍藏。如今,“汪易扬艺术馆”落成开馆,无疑将极大提升馆陶文化艺术品位。

早在数月前,听到“汪易扬艺术馆”布展刚刚就绪的喜讯,我即迫不及待地赶去瞻仰。——作为一个不谙高雅艺术且年过70岁的老学生,心情之急迫,并非单单追求的是对汪老书画珍品的“先睹为快”……更多的是对往事的追忆……高山仰止,睹物思人,想不感慨都不能!

时光倒流52年前——1963年,我由馆陶中学初中部升入高中。一次英语课,阮贯之老师因家中有事请了假,学校安排汪老师来临时代课。汪老师走上讲台,并未多说什么,打开课本,便开始教授新课。他洪亮的普通话,英语单词似留声机一样的发音,流利的课文范读,令同学们赞叹不已。因为此前,我们只知道这位新来不久的老师是教音乐或美术的。

可以想象,作为一群来自农村,渴求知识的学生,总会把“老师”看得非常的神秘。愈感觉“神秘”,则愈景仰,愈景仰,则愈想探知。高一下半学期,我被选为“文娱委员”。为做好工作,不辜负同学们的信任,我加入了课余“合唱队”。与汪老师接触多了,学唱歌,学指挥,学“识谱”……。时间一长,无话不说,渐渐从汪老师身边得知他那具有“传奇式”的人生经历——

1931年,汪老师出生于福建厦门素有“海上花园”美誉的鼓浪屿。5岁时,孩童时的艺术天才,在一次偶然活动中得以显现——幼儿园的老师指导孩子们画一面旗帜图案,小朋友们都忙着拿出直尺、铅笔,按照老师的方法,画出一个个规则的长方形和12星的三角形。汪易扬没有直尺,他最先画出的却是飘扬着的旗帜。——不料想,老师不但没有责备,反而大加赞赏,由此大大激发了他的艺术潜能。12岁时,他创作的十余幅花鸟画,受到老师,乃至美术大师的称赞,后被作为我国出访美国的化学代表团的文化礼品,被誉为“东方神童”。中学时代,他被选为学生会副主席兼文艺股长,积极参与领导学生运动。在国统区各地大、中学生发起的“反饥饿、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中,被国民党反动地方当局以“共党分子嫌疑”开除了学籍。从此,他离开家乡来到上海,考入上海美专,师从美术大师刘海粟、潘天寿、黄宾虹等。同时,课外兼修声乐、作曲,正式走向艺术殿堂。

1949年上海解放,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南下服务团”。开始用学到的艺术为新中国的革命与建设服务;1953年,受党和政府的指派,受命创建福建“美协”。期间,先后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300余幅,在美术界崭露头角;1956年被调入中宣部,任《中苏友好报》(俄文版)美术编辑。为中苏文化交流与友好事业辛勤耕耘。

然而,在1957年党的“整风运动”中,风华正茂的编辑记者,因一句发言被划为“右派”。之后,被下放到山东济南郊区劳动改造。1962年底,在摘掉“右派帽子”后,被分配到山东最西部的馆陶中学任教。

自汪老师来馆陶中学后,学校先后成立了“学生合唱队”、“教职工合唱队”、“美术小组”,大唱革命歌曲,班级歌咏比赛,节日文艺演出,绘画作品展览,学校师生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起来。特别是学雷锋活动开展以来,汪老师精心编绘的几十幅“雷锋事迹”连环画、“忆苦思甜”阶级教育展览(画)等,深受同学们欢迎。此后,为配合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党支部的支持下,汪老师组织教职工,以极大热情赶排话剧《青年一代》,亲自做导演并扮演剧中一位退休的老革命干部。他亲自设计舞台布景,在学校大礼堂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

我们班常聘请汪老师作辅导,多次在全校歌咏比赛中获得头名。年终,学校布置准备“庆元旦文艺汇演”。我们把张登华同学作文课后创作的“独幕话剧”,改编为小歌剧,汪老师亲自修改、谱曲,指导排练。 我在剧中扮演“老汉”,听汪老师讲“生活的真实与舞台艺术”……。元旦演出,汪老师亲临指导。

教学之外,汪老师积极协助县文化宣传部门作宣传,先后创作并指导排演的歌舞《送粮老汉喜洋洋》《看看俺队的好庄稼》《四个老汉乐哈哈》等等,连续参加全省农民业余文艺汇演,均获得最佳作品奖,最佳表演奖和最佳配乐奖。之后,中央歌舞团曾将节目带到日本、德国演出。与此同时,他为县、公社举办阶级教育展览创作了大量连环画、大型泥塑雕像。

“文革”时期,曾经的那顶“右派帽子”又给汪老师带来不尽的灾难。他多年保存的美术资料,美术史著作,都被当作“罪名”……。在两年多失去人身自由的日子里,他心酸过,悲愤过,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始终没有泯灭。他挺起头,用铅笔头,碎纸片画速写,练笔力……。被释放后,汪老师调到县文化馆工作,曾先后去安雷寨、马头等十余个大队辅导文艺宣传队。同时,多次举办各种培训班,为培养青年文艺骨干而奔忙。我至今保存着全县中小学教师文艺学习班时编写的“文艺节目”(汇编)。

1976年春季,馆陶中学招收“文艺班”,汪老师亲自跑乡镇、村庄、学校,讲授各门专业课。我被分配到“文艺班”教语文课,又在汪老师身边一起工作。“文艺班”的学生毕业后,为“馆陶县豫剧团”输送了一批青年演员,也有的同学被招到邯郸或外地剧团,更多的成为县直、乡镇文艺骨干。其中,王广禄、牛兰东等后又考入艺术院校。

高考恢复后,我考入河北师院历史系。1980年,汪老师回到北京。虽然见面少了,但我知道,汪老在艺术大师汇集的地方,以其艺术天才、深厚的功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浩然正气与责任担当,在艺术道路上开拓创新,攀援求变,直至登上艺术之巅——以独创“大写意狂草简笔人物画”而独树一帜,享誉中外,被誉为当代“狂草画派”的开山人。其作品多次荣获“国际金奖”、“特别金奖”、“大师奖”……,被国内外多家著名艺术馆、博物馆所收藏。其中,被艺术家、评论家广为赞誉的如《寒光图》《飞天图》等等,是为“不可重复,不可再得的艺术珍品”。著名诗人、画家、音乐家牧歌先生评论说:“……形象一点讲,汪派艺术犹如一座双钟楼大厦,一钟楼是书法艺术,一钟楼是绘画艺术,它的基座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雕塑、陶艺、诗、书、画、印等多元化的综合艺术,它的巅峰耸立着光芒四射的‘狂草人物画’!”……

我站在馆陶中学的历史课堂上,每当给台下的学子讲授中外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长河中,那些举足轻重的艺术巨匠时,常常情不自禁,为曾与汪老在这块三尺讲台有“缘”而兴奋……。回顾在馆陶中学,在汪老师身边学习、工作的日子,目睹他在“文革”中的遭遇与磨难,仿佛更深地理解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的道理,更为曾经的老师如今杰出的成就而感到自豪。

对于汪老的巨大成功,众多的文艺评论家或许更多地道出了“汪老成功的内因”——这当然是最主要的。这里,笔者作为一名普通学生,不揣浅陋,从“外因”的角度谈一些看法——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文化艺术界亦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艺术家的攀援、创新,弘扬主旋律,歌颂真、善、美,是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盼。汪老登上艺术之颠,绝非偶然。这正是所谓“时势造英雄”。二.在北京,艺术人才荟萃的地方,学习与借鉴,切磋与交流,特别是艺坛诸多大师刘海粟先生、刘开渠先生、艾青先生等等,关爱、鼓励、支持与帮助。从“教育的本质”讲,如果说当年幼儿园的老师一番赞赏,大大激发了5岁孩童的艺术潜能,那么,四十多年后,艺坛诸多大师的关爱、鼓励、支持与帮助,依然会激励艺术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三.汪老多次深情地说“双巾帼”,“一个是我母亲,一个是我夫人”,“每当我人生遭受重大挫折,悲伤绝望时,妈妈总会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与我相依为命,帮我度过难关”,而与夫人金铁柳硕士,从相遇、相识、相恋到结合,志同道合,相濡以沫,仿佛犹如“上天的安排”,不仅大大激发了汪老在书画艺术上攀登高峰的壮志与奋斗精神,亦更多增添了汪老艺术人生的传奇色彩。

今天,站在馆内收藏的那一幅幅洒脱秀逸的艺术珍品面前,顿觉脱俗超凡,豁达心胸……不禁默默吟出《大江东》《观沧海》……

祝吾师健康长寿,家庭幸福,艺术青春常在。

在这篇文字结尾处,不能不写下面的话——

人常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回首求学之路,不禁暗自好笑 。我曾经有过美好的梦,在馆陶中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在汪老师身边学习、工作,受过艺术的熏陶,怎么始终“刀枪不入”,不见些许“赤”色呢?……面壁多年,或许,如今终于明白:踏上艺术殿堂之门,并非个人的一厢情愿,辛勤努力自然是重要的,但艺术的“悟性”,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汪老馆陶文艺
1942,文艺之春
环球人物(2022年8期)2022-04-25 21:32:42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春天的省会是馆陶
诗选刊(2017年6期)2017-12-05 21:35:19
馆陶四月
诗选刊(2017年6期)2017-12-05 21:35:19
馆陶到底有多馆陶
陶山(2017年3期)2017-01-28 03:05:20
向汪老致敬
当代小说(2016年2期)2016-03-15 16:31:59
邯郸作家峰会在馆陶召开
陶山(2016年2期)2016-03-01 03:09:20
在汪曾祺家抢画
爱你(2015年4期)2015-11-15 04:09:37
在汪曾祺家抢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