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规格论*

2017-01-27 14:31陈昌勇
中国出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卓越素质人才

□文│陈昌勇

面对媒体变革和全球传播竞争加剧的形势,国家提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提高中国媒体传播力、竞争力的战略要求。新闻出版应用型人才应既能与其生产传播环境适应,又能与其生产传播系统的集体环节对接。[1]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素质上应达到的综合要求,其在细化和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又从整体上规制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质量标准。在国内高校广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当下,审视并厘清其培养规格,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探讨价值,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助于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增强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可操作性。

准确理解和把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内涵,是确定其培养规格的基础和前提。要言之,可从“卓越人才”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两个层面对其内涵进行界定。作为前者,应具备卓越人才所共有的品质特征;作为后者,又要具备本专业行业所要求的核心要件。当然,对于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来说,因为要承担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和使命,其卓越内涵又应增加“涉外”这一特殊要素的要求。

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规格的影响因素

一个概念的出现和使用,总是与特定的知识背景和社会语境相牵连。[2]“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也是如此,它是诸如媒介融合、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剧、传媒市场化和公共性实践,以及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的产物。

1.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一方面,当学科之间、知识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的时候,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谱系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就新闻传播本身来说,20多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我国从诞生到逐步发展壮大,不仅深刻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在采编、制播、技术、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都体现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融合特点。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战略转型、两者加速融合的今天,急需具有传播融合意识和融合传播能力的新型人才。

2.转型与改革语境下社会矛盾凸显吁求新闻传媒自觉的职责担当

当前既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问题积累和叠加在一起的矛盾凸显期。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及其与生俱来的“赋权”特质,在极大下放媒介话语权、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和舆论传播能力的同时,又会进一步放大矛盾和冲突。对此,新闻传媒被赋予了更多期待,即在这种特殊的时期和特殊的背景下,新闻传媒及其工作者应自觉担负起社会矛盾的阐释者、社会心理的疏导者、公共问题的讨论者、社会对话的促进者、社会共识的培养者等角色。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期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新闻传播人才脱颖而出

在世界格局中传播中国,在中国视野中观照世界,兼具中国情怀和世界视野,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题中之意和应然追求。一要对中国国情、中国理念和中国道路有更多更深的认识与理解,熟知传媒、政策、市场及文化的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二要拥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全球传播规则,善于使用国际化语汇,有能力与全球媒体站在同一个平台展开角逐和竞争。[3]对此,跨文化传播交流的智慧和技巧以及学识、见识、胸怀、担当精神等尤显重要。

4.传媒市场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呼唤对传媒公共性的坚守

公共性是传媒的本质属性,它体现在传媒以公共利益至上为原则的实践中。[4]传统媒体时代开启的市场化改革虽然大大激活了传媒的活力,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传媒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热衷于市场、放逐公共利益的不良倾向。于是,“以舆论权谋私”“以无为有”“造言欺众”“恶意炒作”等现象时有发生。在商业化、市场化深度介入传媒发展的今天,如何处理好“顺变”(市场抢滩中的商业营利)与“守恒”(服务社会的公共责任)之间的关系,是传媒及其工作者始终要面对的课题。

5.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引发人们对人才培养质量弱化的忧思

凝视当下的国内新闻传播教育,其负面观感往往最终都指向了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质量。以遭诟病较多的办学规模扩张和工具化、实用化的教育倾向而论,前者使精细化教育变得困难,会从整体上降低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后者是教育心态急功近利的反映,其所培养的学生固然能快速上手,但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因此,时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之根本在于:重新确认新闻传播人才的素质和要求(比如最重要的素质、技能是什么),提升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品质。[5]

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描述

上述诸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有关新闻传播人才的各种讨论和议论,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卓越化的期待和要求。就实际来看,应从新闻传播专业特点、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卓越人才知识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共性特征出发,洞察当代中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规格。

1.总体要求

综合国内一流大学以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相关表述,可以把新闻传播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概括为:围绕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精良、作风素质过硬的总体要求,坚持面向国家和社会需要、面向新闻行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培养具备深厚新闻传播知识、较强新闻传播能力和较高新闻传播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能引领和促进未来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这是一个高标准的培养规格,它意味着其中的佼佼者具有成长为国家栋梁、社会精英、行业领袖的潜质。[6]为此,高校的卓越培养要通过在理想信念、知识能力、道德人格等方面的严格把关和激励,使这部分学生打牢迈向成功和卓越的根基。

2.知识维度要求

知识体系是形塑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石。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在知识体系上既要旁涉诸多学科,又要注意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

厚积通识性知识。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人文社科根基。广泛涉猎人文社科知识,不仅能拓宽知识面,提升发展后劲,更重要的是,人文社科在很大程度上指向人的智识和文化、德行与洞达,这极有益于个人涵养的提升,并进而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关注自然科学、经济与管理、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比如,基于数据分析的精确化报道、可视化呈现因其具有释放新闻传播力量的强大效用,使得计算机和统计学等工具性知识在今天越来越重要了。

夯实专业性知识。网络新媒体时代,需要重新审视和考量新闻传播专业知识构成。一方面,新闻传播史论、“采写、编评、摄录、制作”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与新闻传播领域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仍然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关于网络与新媒体、数据新闻、媒介融合、信息与通信技术、人机交互等新知识应成为新闻传播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7]也就是说,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教育培养,在打牢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各种专业新知识的学习。

通晓特定领域的专门性知识。相对完整地学习和掌握新闻传播学科之外的另一领域的知识很有必要,比如财经、科技、法制、健康、体育、农业等新闻报道,仅仅依靠新闻传播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实际来看,新闻传播总是与社会某个领域相关联,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也往往都是拥有复合知识结构的某一领域的“专家型”人才。故此,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要有联合培养意识,即以本学科知识为背景,再去跟其他院系开展有针对性的合作,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卓越化”路径。

3.能力维度要求

从专业能力上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教育培养,应在下大力气稳固和强化新闻基本功的基础上,重点提升关于融合报道、信息再生产、数据生成新闻以及传媒经营管理等能力。融合报道能力是融合新闻业之新闻生产流程和传播流程再造对跨界人才需求的结果,其核心是能在多个平台上使用不同技巧讲述同一新闻事件,具体包括多媒体叙事能力、跨媒体工作能力、整合传播策划能力等。信息再生产能力是指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再创造、再表达的能力。网络时代,筛选有效信息,整合碎片信息,并洞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意义,从而生产出有内容、有见地的新闻,是其工作者必备的能力要求。数据生成新闻能力是运用数据进行新闻报道的能力,主要包括数据提取、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可视化呈现等方面。对传媒经营管理能力的强调,是新闻事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以我国传媒业来看,目前最缺的是传媒经营管理人才:首先最缺的是商业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其次缺商业管理人才,再次是缺专业管理人才。[8]

从关键能力上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应具备继续学习、批判性思维和沟通合作等能力。这些能力虽然与纯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多少关联性,但往往又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是卓越人才的共性特征和追求,其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尤显必要,因为他们所面对的始终是不断变化的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日新月异的信息传播技术和新闻生产方式。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理性反思乃至“否思”的思维技能,其核心是分析力、辨识力和判断力。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衡量新闻传播人才卓越与否的重要指标。此外,在跨媒体融合报道情境下,尤其是在团队跨媒体的整合行动中,良好的交流表达、组织管理、关系协调、团结共事等沟通合作能力至关重要。

新闻传播作为应用型文科专业,强化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非凡。一是公共传播与社会对话能力。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加快了“媒介化社会”到来的步伐。这意味着高校的人才培养面向更宽了,既可以为新闻机构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又可以为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各行各业培养公共传播人才。由此,公共对话的促进者而不只是专家信息的传播者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新主张。[9]二是国际报道与跨文化传播能力。这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面向世界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当前,国际报道应着重解决好对外传播的有效性问题,即真正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走向世界,让世界悦纳中国。其中的能力要求包括:“中国梦”的叙事能力、融入国际话语体系的能力、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的能力、国际交流合作与对话的能力等。三是创新创业能力。这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当今时代对青年人提出的又一能力要求,高校应在学生创新创业观念和意识的增强、创新创业思维和技能的训练以及创新创业精神打造等方面下功夫。

4.素质维度要求

新闻传播专业行业特点,决定了其卓越人才培养应侧重强调如下素质。

政治理论素质。新闻传播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高校应坚持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涵养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以鲜活的材料和生动的方式向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讲清楚新闻与政治的关系、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讲清楚中国国情(我国新闻传播的实际环境和制度基础)、讲清楚全球传播与文化自信等命题。[10]

科学人文素质。以科学的态度求真,以人文的品格致善、育美,作为新闻传播之道和最可贵的价值追求,有赖于其工作者具备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质。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卓越人才培养,应致力于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有机融合,在科学与人文知识学习、科学与人文思想培育、科学与人文方法训练、科学与人文精神养成等方面着力。

工作作风素质。怀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和专业主义追求,抱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是作风素质过硬的体现。高校应结合新闻传播法规伦理等课程及专业见习实习活动,不断对学生进行专业精神与行业规范教育,引导学生体认本专业行业的特殊规约。

社会活动素质。新闻传播人才要想走向卓越,专业、洞见和良好品行是必需,而走出书斋,活跃于社会,与百姓同乐,跟工作对象结缘,亦为重要。高校要注意培养学生接地气的精神和品质,如同清华大学李希光的“大篷车课堂”那样,将学生的“眼耳手足”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以社会作为进步和成长的大课堂、大舞台。

三、结语

解释和解决新闻传播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需要其工作者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非凡的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质。这实际上也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高校在为此孜孜以求之时,还需明确:学校的卓越培养具有节点性和未完成性的特点。相比于将来的实际工作,高校的任务主要是打好前站,奠定迈向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基础。通过准确的规格定位,致力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致力于学生卓越意识与卓越精神的激发,致力于学生卓越习惯的养成等,则是高校培基固本的发力点。

猜你喜欢
卓越素质人才
人才云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