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元涛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璀璨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其中,为世人奉为“医之始祖”的《黄帝内经》,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最高医学成就,中华医学理论体系至此创立,这是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作为华夏子孙、尤其对从事医学工作的人们而言,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医学遗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阴阳”,是我国古代用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变化的一种认识论,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是抽象的概念,不是具体的物质,正如《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篇》所说:“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这说明“阴阳”既可以代表事物所固有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属性,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当“阴阳”这一概念渗透到医学领域,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表述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它站在宏观的高度,运用“阴阳”法则,把人体分为一阴一阳两个方面,捕捉人体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所产生的不同的体征变化,按阴阳进行分类、归纳、推理、总结,以涵盖人体生理、病理中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由此形成了中医阴阳理论。
在中医阴阳理论指导下,中医不但能治好病,而且能治好许多沉疴大病。这就表明,中医阴阳理论一定包含着许多科学道理,否则两千多年来用中医阴阳理论指导临床诊疗,是不可能有规律地治好那么多种疾病。然而,就目前的现状分析,中医能治好病,但讲不清治好病的道理,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三:
一、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前文已表述,阴阳是抽象的概念,不是具体的物质。在中医阴阳理论的背后物质主体是什么,目前没有搞清楚。人体阴阳体征是一种动态反应,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在人体阴阳的背后一定有物质主体的支撑。阴阳是“有名而无形”,这个“形”,历代先贤没有明指,应当由我们后人把它揭开。
二、中医讲辨证论治,望、闻、问、切,根据患者的阴阳体征来治病。人体内产生阴阳变化的生命结构是怎样的,至今还是个谜。
三、既然中医治病是以人体的阴阳为依据,那么人体阴阳的量化标准是什么,仍然是个谜。
正因为上述三个基本问题没有弄清楚,所以中医阴阳理论的科学性就不可能讲清楚,给人的感觉是抽象的、模糊的,一切凭医者的经验。从历史发展观反思,受限于科技水平,300年前不可能剖析中医阴阳理论的物质主体,而300年后生物学家发现了细胞,认识了细胞,我们的视野豁然开阔、深锐了。实验证明,细胞是构成人体的最小生命体,具有独立完整的代谢体系,是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遗传的基本单位,且具备遗传的完整性。
十几年行医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借助理化检验,致力于中医阴阳理论科学性的探索。历经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分析研究,终于比较清晰地认识到:中医阴阳理论的物质主体是人体细胞;人体细胞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是导致人体阴阳体征变化的生命结构。
因为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构成人体最小的生命体。细胞既然是生命体,就有新陈代谢,即用自身的能量来维持自身生命的存在。细胞代谢有两种,一种叫合成代谢,一种叫分解代谢。合成代谢是吸收能量,属“阴”;分解代谢是释放能量,属“阳”。这就符合自然法则中的“阴阳太极”,即在同一事物内部存有一阴一阳两个方面,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这就形成了一个“阴阳太极”。人体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阴阳太极”。病理生理学的实验证明,人体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人体细胞周期代谢的运动变化,当然也包括人体的阴阳体征。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人体的阴阳是出自于人体细胞代谢过程之中,但是细胞代谢不等于人体的阴阳。细胞代谢只是反映人体细胞的合成和分解、同化和异化、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中的动态体征,而人体的阴阳是从哲学层面上运用阴阳法则加以分类、归纳、推理、总结,从而形成阴阳理论的辨证关系。人体的阴阳是一个宏观概念,用以阐明和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的规律,是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法则。
“中医阴阳理论的物质主体是细胞”,细胞处于代谢之中,这就将人体的阴阳追索到人体的细胞代谢上。人体细胞在代谢过程中所显示的各项理化指标,无疑就成为人体阴阳的量化指标。但是,这一量化指标并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量化指标,而是在阴阳理论指导下,用以辨别人体阴阳变化的量化指标。具体而言,就是设定血液化验正常值的平均数为标准,检测结果凡是在平均数以上,正常值以下的为“阳”;检测结果凡是在平均数以下,正常值以上的为“阴”;大于正常值的是“阴虚阳亢”或“虚阳外泄”;小于正常值的是“阴胜阳虚”或“阴阳皆虚”。这一标准适用于人体内环境中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等的各项理化指标。人体的内环境是细胞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客观地反映细胞在生存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结构(理化指标)。尔后对这些代谢产物,通过上述标准划分绘成的阴阳曲线图加以分析,便能从数据上反映出人体的“阴阳”状态。这个诊断是客观的、准确的,经临床验证也是与人体脉象相一致的。脉象是人体阴阳气血的动态反应,是阴和阳、气和血的共存。血液检测的是人体细胞的代谢产物,是阴和阳、气和血的分离,但依然反映了阴和阳的静态数据,在阴阳曲线图上显示出高低变化。这个数据的高低变化,就能客观地反映人体的阴阳状态。临床上中医师从阴阳曲线图上分析出患者各个脏腑、器官的阴阳变化,结合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八纲,从而有助于中医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的提高。
目前,笔者所在的诊所正在试行中医师参照阴阳曲线图治病,收到较好效果。久而久之,一个可喜现象呈现了:医生讲得清阴阳,病人看得懂阴阳,治疗的效果验证出阴阳。从这一探索中,我们真切感受到:
从人体细胞代谢入手,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让我们认清中医阴阳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石之上的。
传承中华医学遗产,必须坚持文化自信,绝不可妄自菲薄、人云亦云、迷失方向。只有沉下心来,甘于寂寞,坚持研读经典,力求吃透精髄;坚持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再实践,方能使中华医学遗产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作为当代医学工作者,不仅要传承中华医学遗产,更要弘扬中华医学遗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借鉴不断涌现的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推进中医的现代化,更好地为亿万人民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