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子兵法》的“知彼知己”

2017-01-27 12:51孙先锋
孙子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孙子

孙先锋

论《孙子兵法》的“知彼知己”

孙先锋

本文从《孙子兵法》作者原意出发,用哲学的方法,科学、客观地论述《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的内涵和辩证关系,纠正目前社会上对“知彼知己”的肤浅认识和偏颇,进而科学分析正确理解和运用“知彼知己”的重要性,对准确推广国学经典文化具有现实作用,也对《孙子兵法》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知彼知己 辩证关系 理解应用

被誉为东方文化之瑰宝、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首的《孙子兵法》,虽然只有六千零八十八个字,但每一句话无不显示出智慧的光芒。孙武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讲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是被历代军事家引用最多的文句。其实《孙子兵法》通篇均离不开“知彼”的内容。笔者发现目前大量书籍、刊物对此在解读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知彼”“知己”放在同等的地位,没有突出顺序,没能忠实于作者的原意,当然不能做到准确理解和掌握其涵义,未免过于浅显和偏颇。另一种是在翻译和引用这句话时将其理解成 “知己知彼”,这也不符合作者的原意。其实“知彼知己”中“彼”“己”是有侧重点的,在排序上是有重要区别的。相对于“知己”,战术上重视“知彼”应该是第一位的,“知彼”更重要。完整、准确地理解作者孙武“知彼知己”这句名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知彼知己”体现了孙子的哲学思想

首先,“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体现了孙子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敌情”“我情”都是客观存在的,是现实问题,任何条件都是当时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结果。解决问题、制定正确决策,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臆断。为什么在唯君命是从的古代,孙武能够大胆地讲出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什么能说出“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故兵贵胜,不贵久”,等等?这些都取决于他对当时实际情况的及时、准确的把握。如何设计好我方的谋略,首先一定要十分清楚对方“形”和“势”(即彼 )等客观情况,再“庙算”,制定决策,而不是祈求神灵的保佑。《孙子兵法》通篇都是从客观现实出发来谋略、制胜。正是因为对敌我双方情况的准确了解,才做到了“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第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的方法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致人而不致于人”“形人而我无形”“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避实而击虚”“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这些讲的都是 “知彼”的重要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最了解实际情况即“知彼”的人是最有发言权的,“知彼”的人可以有随时决断权。“知彼”是为了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或以最小的代价达到全胜的目标而采取的最优方法的关键,因此知彼知己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例如宋太宗为加强皇权和军事阶层的稳定,决定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篡夺权利,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三军统帅无发兵权,更谈不上临时决策权了。最终导致宋朝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战略方案经常脱离实际,不能做到全面准确了解敌方情况,尽管皇帝御驾亲征,将士拼死厮杀,涌现出“杨家将”、岳飞、文天祥这样的忠烈,也挽救不了大宋江山的倾覆。《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方法论体系。每篇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篇与篇之间又相互保持密切的关联。层层递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对战争的平时准备、战略计划的制订,战役程序的组织、战术手段的运用,以及行军、保障、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行动及特殊战法都做了层次分明、前后贯通的阐述。这些无一不是建立在“知彼知己”基础上的求得完胜的最根本的方法。

第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体现了孙子揭示做事行为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解决任何问题,都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当中来运作。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使在“彼”和“此”中也无处不有各个对立的方面。比如孙武在《计篇》中的“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因利而制权”、“兵家之胜”(制造假象),看来是为了解自己方面,其实质还是强调在自己整个体系中要充分考虑事情的另外一面。波兰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孙子研究学者高利科夫斯基评价说,《孙子兵法》所阐述的行为原则可用于涉及利害冲突的各种社会行为,因而,孙子是“行为学的先驱”,《孙子兵法》可称为行为学的基础。

第四,“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体现了孙子的辩证法思想。战争是最高、最残酷的竞争形式。“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可以说是在《孙子兵法》中立大要、贯始终的警句,先“知彼”是孙子认识和把握战争胜败的主要法则。在生与死的战争面前,孙子当然清楚首先应该明确第一要务,战争是双方斗智斗勇的结果,不先“知彼”,了解清楚敌人的情况,如何能知道敌人强不强?如何能够做到与我方比较?又如何能做到“知胜”和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又如何能创造因敌变化而“制胜”的各种条件?孙子讲“势者,因利而制权也”,不仅我方要知道彼方,而且“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就是让对方了解我方时产生错觉,我方才能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效果;“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说明不彻底了解“彼”,后果很严重;“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说明夺取胜利关键在于敌人是否出现可乘之隙;“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以假象示敌而我不露真情;“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孙子在《用间篇》更明确讲到“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聪明的统帅之所以每次都能打胜仗在于他们事先了解敌情。

当然,先前“庙算”的方案还是为了达到目标,要更多、深刻地知彼,为己创造有利条件,主动谋略,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孙子反对把已经掌握的信息机械地处理运用,而是经过“庙算”后以 “以正合,以奇胜”。

“知彼”与“知己”是孪生兄弟,二者并不矛盾,都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条件,是统一体。这里不是说“知己”不重要,“知彼”的同时,“知己”也同样重要。在研究战术的具体运用上,孙子的原意应该是:首先要明确了解和知道对方的信息要比了解和知道自己方面更为重要。先知才有先觉,先觉才有先机,先机才能制胜。这是《孙子兵法》思想给我们的人生智慧与战术逻辑。

二、“知彼”的重要性

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这两个阶段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他在《论持久战》中又指出:“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1.“知彼知己”这句话是个战术运用问题,这句话本身不难理解,难就难在理解“知彼知己”的顺序上或用于做事的过程中,体现先知后知,知常知变,知行合一。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有助于我们“知彼”,看到对方的优势、劣势,有助于更深入“知己”。“知彼”了,再看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决策时会减少冒险行动,防止那种轻敌冒进错误。同时“知彼”了后,还可以为己方创造各种制胜条件。中国工农红军的湘江战役惨败在于对敌(即“彼”)情况判断的严重失误,而“通道转兵”“四渡赤水”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有效地调动和寻找战机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绩。毛泽东等领导人根据敌方情况,准确评估和判断形势,红军避敌之长,击敌之短,一再造成敌人的错觉,积极创造战机,大量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除了红军的英勇杀敌外,情报工作的成功也是作战取胜的重要原因,没有准确的“知彼”,就不可能大量调动敌人和造成有利战机、加深敌之错觉,牵着他的鼻子来回打转转,让敌人犯下不“知彼”的错误。红军游击战术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之“十六字诀”完全是建立在彻底“知彼”基础上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长征也是在全面掌握敌情的形势下而做出的英明、正确的抉择。

2.中文里有“敌我双方”“彼此彼此”等说法,说明在传统的中国文化思维里,人们在考虑问题、做事时往往是把对方放在第一位的,重视对方。这说明了解知道对方的信息要比了解知道自己一方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了解己方容易,了解彼方就很困难了。有时彼方兵不厌诈,利用各种隐藏、障眼法,让己方犯不“知彼”错误,这种错误或失误对己方往往是致命的,危害程度非常之大。春秋时期老子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若忽视了“知彼”,只一味“知己”,就不能真正做到“有自知之明”,结果就会有“不自量力”“以卵击石”的现象。

3.不能完全做到“知彼”,就不可能夺取战争的胜利。这方面的教训很多。

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举例提到战国时期赵括“纸上谈兵”。 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知彼”和在战场上灵活地应变。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让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切断赵军后路,采取反包围的措施,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四十余万赵军悉数投降,后被秦军全部坑杀。秦军“知彼知己”运用得巧妙,而赵军违背了“知彼知己”的法则。

越南战争是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战争。战争中,美军奉行的军事战略来源于克劳塞维茨的以“己方”实力取胜的军事思想,虽拥有绝对的制空、制海权以及技术优势,投入了最多达47万人的军力,但仍以失败告终。战后美国人总结经验教训,从《孙子兵法》中找到了失败的原因。美国陆军上校麦克瑞迪在其《影响深远的军事圣经》一文中说:“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写道:‘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美国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仅仅局限于从容易衡量的军事与政治数据来了解对手,却忽视了对方更为重要的文化、历史、地理和心理因素。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我们一直采取的方式是部署大规模火力,而不是根据彼方的情况,灵活运用战略。”美军司令维斯特摩兰在离任后还用孙子的“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作为论据力主美国尽早从越南撤军。

“9·11”后,五角大楼专门成立“战略信息办公室”,其任务之一就是制造散布假消息。这表明美国非常重视孙子的“知彼知己”思想,制造彼方对己方认识上的错误,重视军事欺骗,重视舆论战、心理战。美国国防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柯基斯少将在我国国防大学演讲时曾说:“美国的信息战理论,其基础观点就来自中国的《孙子兵法》。” 由此可见,美国的孙子研究随着时代发展开始转向信息战研究领域。同时,美军在对孙子谋略的实战运用上也显得相当熟练了。战前“伐谋伐交”,先胜而后求战;战中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力求速决。各自的亮点有:阿战之中的情报战,对战争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正如战役最高指挥官弗兰克斯将军在记者招待会上脱口而出的孙子名言“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可见美国军队对“知彼知己”已经高度重视了。

三、正确理解和运用“知彼知己”具有现实意义

《孙子兵法》思想和应用具有时空的超越性,读《孙子兵法》的重中之重,就是发掘和借鉴它的思维方式,做到“知彼知己”,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在国家安全战略方面。当今世界形势错综复杂,在制定国家安全战略时,要能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国内的形势和环境,以及形成这种形势的原因和多元因素,始终保持发展经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这个定力,多方面考虑影响我国安全利益的复杂因素,把握好有利条件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我们国家在安国保民方面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这就要求战略制定者要全面知彼,深入知彼。有了自身对国际形势的准确掌握和判断,做到心中有数,我们才能理直气壮,“不信邪”。

2.在外交方面。为了给我们国家经济建设争取一个和平安全的环境,我们还要进行很多努力,外交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有时还有必要的斗争。这些必须在深入“知彼”的条件下进行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紧密结合,既要了解他国的外交,又要让他国清楚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是共赢的,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大战略就是和平崛起、经济共赢的大智慧体现,中国人是说到做到、负责任的大国,这些就是要让外国人“知彼”。

3.在管理方面。在日常的行政事务管理中,领导者管理下属首先要做到“知彼”,慧眼识珠。就是知道下属在想什么、工作上有什么困难、有什么特长、有什么潜力,这样才能做到量才使用,知人善任,领导有方。领导者也才能做到不生硬地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下属,少犯或者不犯“独裁”错误;下属只有做到正确地理解好领导的意图,急领导之所急,想领导之所想,把握好做事的方向,少犯或者不犯激进冒险的错误,顾全大局,通力协作,这样才能形成高效、准确的执行力,用现在的时髦话讲,多多地“懂你”。

对于目前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全国人民要准确理解和执行,“上下同欲”,做到自觉贯彻和执行中央的政策和决定,人人做实事,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自觉贡献力量。

4.在处理矛盾方面。在处理日常矛盾时,也要做到知彼知己。首先应考虑对方的利益和诉求,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审慎处理问题,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不自私,多些包容、理解,这样才能大事化小,避免矛盾激化,始终保持好一个健康的和谐环境,对工作、生活大有益处。如同一个高明的驾驶员,当两车相会时,首先考虑的不能是自己驾的车档次高、性能好等因素,就仅凭借自己主观意志往前开车,而是要首先考虑到前面的道路情况,对方车辆有可能突发的各种状况及随时可能犯的错误,始终提醒自己踩刹车,把处置险情放在第一位,准确判断好各种情况,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5.在商务谈判方面。商务谈判时,要预先准确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判断对方有可能出的各种招数,这样才能把握好谈判的主动权,使谈判过程始终向己方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考虑对方的利益点,双赢才符合普适价值观,才是永远的利益,自己的事业也才会更长久。

6.在教育方面。老师、家长培养学生、教育孩子时,也要先做到尊重和理解学生及孩子,要清楚他们的长处、学习的状况、成长环境、生理情况等,发现学生和孩子的优势和兴趣点,真正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古人讲“天生我材必有用”,老师和家长头脑中始终要有一种概念,就是这些学生和孩子都是可以造就的人才,至于能否成才,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才,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于某一个学生和孩子,因“彼”而采取必要的教育方式(因人施教),做好通识教育的同时,重视个性教育,更能发挥学生和孩子的积极性,也更能发现其潜在优势,做到“不拘一格”,“人人成才”。

(责任编辑:孟祥才)

Review of “Knowing the Enemy and Knowing Yourself” in The Art of War

Sun Xianfeng

In accordance with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author ofThe Art of War, by means of the philosophical method,this article makes a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review of the connotation and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knowing the enemy and knowing yourself” inThe Art of War, which corrects the current public superficial understand and prejudice about“knowing the enemy and knowing yourself” and makers further scientific analysis about the importance concerning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knowing the enemy and knowing yourself”. So this article has realistic function in accurately popularizing the classical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in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The Art of War.

Know the Enemy and Know Yourself;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Understand Application

B22

A

2095-9176(2017)04-0041-05

2017-03-22

孙先锋,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孙子
《孙子兵法》组歌
孙子列传
孙子壵
孙子垚
孙子垚
孙子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格里菲思与《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