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华 郑子璇
当前我国纸媒正处于融合变革的关键期。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其核心要义就是指主流媒体要完成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解放日报》作为上海市委机关报,其独特的地位使其成为党报的杰出代表。当前,《解放日报》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全媒体平台建设,这主要包括一报一网站两微一端,即《解放日报》、上观网、微信(解放日报、上海观察2个公众号)、《解放日报》微博、上观新闻客户端APP。作为地方党报的杰出代表,《解放日报》也是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同时,其全媒体平台在当前的媒介融合过程中也具有标杆性意义,其对于全国“两会”的报道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此,笔者对《解放日报》全媒体平台在3月2~15日“两会”期间的所有报道进行了数据统计和文本采集。《解放日报》全媒体平台共发稿443篇,其中《解放日报》发稿量最大,共188篇,占比42.4%;其次是上观网,发稿163篇,占比36.8%。《解放日报》微博发稿76篇,占比17.2%。微信发稿16篇,仅占3.6%。由此可见,《解放日报》全媒体平台报道中,以平面媒体为主,新媒体侧重于网站、APP和微博,微信传播量和重视度平平。
《解放日报》全媒体平台在报道全国“两会”过程中实现了“三深”,即具有深度视角、深厚的内容以及深刻的思想,为报道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具体呈现上,《解放日报》注重深度新闻生产,打造思想智库引导舆论,实现了新闻本土化,以“老大难”问题为突破口,加强舆论监督。
专注深度新闻生产,多层次、全方位剖析“两会”。《解放日报》以正确引导发声为核心,着力采撷、筛选、整合、加工“两会”讯息,多层次、多角度、发掘新闻事件背后的话题,策划好分析性报道、解读类等报道,帮助受众从深度和广度上把握“两会”脉搏的跳动。据统计,报纸新闻版面的设置以头版为主,每天推出2~3个专刊报道,共开辟了43个头版、39个专版,体裁以消息类为主,其次是通讯类、评论类、专访类、特写类,消息大部分属“豆腐块”新闻,多数版面聚焦专题报道,60%的报道字数过千字。譬如对《政府工作报告》重点的解读,3月6日开辟了2个专版组合报道,囊括了消息、评论、通讯、花絮、特写等多种题材,全方位解读,内容侧重于民生话题,具有可读性和前瞻性。3月9日起,还特别在头版开辟栏目《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策划系列多元视角解读报道。《解放日报》以高质量的主流新闻和深度报道铸就高品位的大报风范,增强权威性和公信力。
观点新闻发力,“好声音”厚植新闻舆论工作新优势,打造思想智库。输出大量个性鲜明的观点新闻是此次“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报纸策划了《聚焦两会·代表委员声音》《部长说事》《议政录》《首席评论员》等专栏,针对代表们的思想观点,取其新,写其新。微观点大话题,为受众作出自己的判断提供充分的信息参考,既破又立,纵深性强。
据统计,在“两会”报道主题中,两会代表委员观点类占比最高,达45%。由此反映出《解放日报》报道致力于真正的传递“两会”“好声音”,厚植新闻舆论工作新优势,打造思想智库。
新闻本土化,灵活策划数个热点专题,打造地方舆论引领的新高地。报纸重视上海相关议题的挖掘,精心策划系列本土化专题报道。3月5日,习近平连续第五次参加上海代表团的审议,面对如此重要的时间节点,报纸牵头策划了大型专题报道。3月5日起头版发表了多达7000字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一年间》组合报道,造势预热;3月6~15日策划了“习近平参访上海代表团”近20条长篇延伸报道,还开辟了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为主题的系列评论等。另外还策划了“谋划上海‘新作为’”系列访谈。同时,报纸还着力报道上海代表团的行程,从上海代表团抵京、各提案焦点、组团会议及与网友交流等所有行程开展追踪报道,报道侧重于观点、话题类讯息的整合,本土价值性极高。据统计,上海代表团及本土话题的报道共38篇,占比20%,仅次于“两会”代表委员观点的报道。此次浓墨重彩的本土化新闻,彰显了《解放日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灵活应变的专题策划实力,打造上海舆论引领的新高地。
直击民生痛点,从“老大难”破题,加强舆论监督,传递“两会”温度。不少报道围绕民生议题展开,从细节入手写活大民生新闻。囊括国家宏观视角下的民生话题,如传统文化教育、民资涨势、国防、实体经济、反腐、精准扶贫等;以及贴合受众生活实际的民生议题,如个人信息保护、人民币汇率、养老、土地资源、医疗改革、食品卫生等。
注重对新媒体的应用,实现多媒体、多渠道报道,将社交属性引入到对“两会”的报道中,实现了观点传播效应的最大化。
上观网:重独家、深度,十余个栏目输出“两会”精辟思想与观点。上观网(上观APP同步更新)共推出163篇报道。3月1日起推出14篇预热报道。“两会”期间,注重新闻实效性与客观性。对每日较为细碎、繁琐的动态新闻,灵活策划“快讯”“现场直击”“人物”“声音”“最新”“观察”“学习总书记上海团重要讲话”“深读”“对话”“深度”“两会访谈”等10多个专栏。报道并非只抢即时新闻,而是走独家、深度报道的路线,这与上观网“知上海·观天下”的宗旨一脉相承。一是主推精彩思想与观点,重推解读类、访谈类的内容,满足受众深度信息获取的硬需求;二是重视独家、原创报道。据统计,上观网89%的报道属原创新闻,且其所有报道中,1000~2000字的篇幅占比35%,500~1000字的篇幅占比28%,以千字以上的长篇报道为主。
《解放日报》微博:多媒体形态传播,主推观点类、解读类微新闻。微博主打“及时迅速”,但并非仅是更新“两会”流程等信息,《解放日报》微博与《解放日报》、上观网报道策略具有一致性,即是主推观点类、解读类信息,满足受众获取观点、意见表达与交流的心理需求。且每条消息在100字左右,简短凝练,提炼出会议中最精华的内容,有助于受众在碎片化阅读习惯中迅速接收。同时大部分消息配有图片,部分辅之以形象可观的视频,增强可读性和趣味性。
微信:善于“借题发挥”,时政热点“联姻”社交话题,小切口产制精品。微信报道视角侧重于发掘社交性的话题。如“两会”前夕,一张女记者两会扛“神器”的照片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专题报道《女记者两会扛“神器”火了!网友却只关心:腰还好吗》,以此为报道切入口,盘点2014年至今“两会”报道的“神器”,如虚拟现实(VR)眼镜等,并辅之以新闻短评。此外,微信推文善用活泼幽默的社交类语言,展现出《解放日报》公众号的选题策划、报道极具张力,既不失党报的沉稳大气,又有新媒体的活泼趣味。
解放日报社2016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栏目制,至今已运行一年多。这是上海主流媒体在深度融合、整体转型背景下对组织架构改造的一次重要探索。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性,构建扁平化的新型组织结构,解放日报社内部对内容生产流程和管理机制进行了3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革。此次“两会”报道恰恰是对解放日报社改革成效的一次“阅兵”。
一是理念创新。《解放日报》的报道策略类似于“中央厨房”全媒体,实现了信息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烹制”出新鲜、多样、美味的新闻大餐、新闻正餐。集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于一体,融通报纸、网络电视等多种渠道,融汇会内会外、所见所感等多方面内容,呈现了一个立体、多彩的“两会”。
二是内容创新。解放日报社此次的“两会”新闻报道力争“同中求异”,既在程序性报道之内创新,又在程序性报道之外出彩。报道重深度,挖掘本土化议题,使报道成为思想交锋的阵地。
三是形式创新。报纸和新媒体都十分注重新闻的提要化、区块化处理方式,同时强调图表化、可视化传播。此外,还十分注重差异化、独特化,着力追求独家的新闻视角和表现形式。
“两会”报道施行“新媒体先行,纸媒拓深度”策略,平面媒体、微博、微信、网站各司其职,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全媒体在秉承“做深度的思想平台”的理念下,微博侧重即时新闻;微信注重打造社交性话题;网站着力建造“两会”资讯数据库;报纸则另辟蹊径,高度整合新媒体内容,挖掘深度议题。整体观之,解放日报社的“两会”报道灵活调整策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发挥自身权威引导作用。
解放日报社在开拓渠道的同时,仍十分注重对内容质量的把关,坚守产制优质的时政内容。其两种报道思路模式强化了自身的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公信力。
一是追问解读模式,解放日报社坚持将深度报道作为招牌产品,关键在于追问和解读。解放日报社利用自身优势,注重报道视角、议题挖掘等方面的深度开掘和解读。二是会外延伸模式。今年的“两会”报道中,《解放日报》在报道会上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的同时,还将视角投向会外,通过会外的采访,来呼应代表委员们的意见。
总体而言,《解放日报》策划报道为其自身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气象。这主要归功于其传播理念上的变化、操作中的精良策划和追求深度报道的价值驱动。
《解放日报》今年“两会”的报道中,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如融合不够深入,传播理念的单向性较强,互动性较弱和对新媒体技术应用不充分等。
《解放日报》此次的报道全面出动,多渠道传播,但其报网融合仍存在很多需改进之处。一是网站优质内容并未整合体现在报纸上,沦为报纸、新媒体“各干各”的模式,并未做到有效地整合资源;二是各新媒体平台同质化现象严重,比如《解放日报》公众号与“上海观察”公众号内容高度重合,甚至题目都相同;再如上观网与上观APP内容同步更新,并未针对不同媒介形态做相应的版式、内容调整,用户体验不佳。
放眼各大媒体,2017年的“两会”媒体报道盛况空前:《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再加上强势的地方主流媒体,组成了一个阵容庞大的“中央厨房”。图解、数读、视频、移动端网页(H5)、直播、二维码、VR……“十八般武艺”惊艳舆论场。如微视频《人民代表习近平》、两会版《成都》、说唱(RAP)动画《Word两会我做主》等。其中H5大放异彩,《全国两会喊你加入群聊》《2017我来北京开两会》《2017两会“入场券”》等都火爆社交媒体,让受众在社交互动中接收“两会”重要信息。不少传统媒体利用VR直播等技术新品助力“现场感”还原,使受众获得深度“新闻沉浸感”,还紧握短视频传播优势,不断优化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和联动能力。
相比之下,《解放日报》的全媒体融合报道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微博的每条消息评论数和点赞数均为个位数,微信、新闻客户端只是简单推送新闻,并未产制相关的新技术加盟产品,新闻网站甚至都没有制作相应的“两会”报道专题,只是散见于“政情”栏目下,不免在今年的“两会”报道盛宴中有些落伍和落寞。同“国家队”投入的庞大人力物力相比,地方媒体在“两会”报道中的资源非常有限;同已拥有巨大用户数的商业化新媒体平台相比,《解放日报》在融合转型初期的渠道传播力明显处于劣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做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彩报道对《解放日报》和地方党报的考验仍十分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