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 菲 刘 舸
我国农家书屋作为农村需要的重大公益性文化设施项目,从无到有、由点到面已历时10年。这项文化惠民工程到底建设得怎么样,如何更好地完善和发展它,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农家书屋的建设运行情况,湖南大学中国全民阅读研究中心组织、西南大学等高校120余名在校大学生组成农家书屋调研项目组。在3名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项目组大学生利用假期回家的便利,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农家书屋的调研。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我国农家书屋建设运行的基本情况,结合当下现状对农家书屋的管理服务创新发展机制提出合理性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项目组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调查的地区范围为全国有农家书屋覆盖的86个行政村,分布在全国12个省,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河北、江苏、广东等几个省份。项目组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套,回收有效问卷1290套,有效回收率为86%。项目组访谈调研覆盖全国86个行政村,实地走访人员共计355人。调查选取的样本中,年龄层次在31~40岁和41~50岁段的占大多数,而其中男性为大多数,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所占权重较大,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群占比例较少。调研历时3个月(2016年7~10月),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了解我国农家书屋目前的一些建设现状。
农家书屋直接关系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它作为村民学习技术、了解政策、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文化场所,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到底有没有必要、有没有效果?对于这些问题,受惠群体农民朋友是最有发言权的。调查表明,我国农家书屋在农村文化服务目标群体中有较高认可度,78%的被调查农民认为书屋的建设有必要,可见国家这项惠民工程受到了大多数农民的欢迎。同时农民是农家书屋的使用主体,知晓度是检验这项惠民工程是否落到实处的指标之一。根据调查显示,这项惠民工程也被大多数农民所知晓。72%的被调查村民表示知道村里的农家书屋。在走访中,我们也了解到了让农民真正收益的一些事例,如3年前,湖南省长沙县古华山村村民王彬杉返乡尝试养殖,最开始的他和该镇大多数村民一样,把养猪作为发家致富的方法,日夜围着几百头猪打转。而猪肉不稳定的市场和日渐被污染的环境让他察觉养猪并非长久之计,他开始频繁地前往位于湖南省长沙县福临镇文化站的农家书屋查阅资料寻找出路,最终他寻到了水产养殖和生态循环养殖的方法。如今他已是当地水产的养殖大户,同时牵头成立了生态循环产业协会,带动几十户农民养殖水产。他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我通过阅读书籍开发出了新的产品。”由于有农家书屋,湖南省株洲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坪村的小朋友每年都可以过上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该村高桥组书屋一到假期就会来很多大学生来为孩子们讲课,举办各种阅读活动,家长们都赞不绝口。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明文规定,农家书屋的面积不应少于20平方米,藏书量不能低于1500册。调查显示,我国农家书屋硬件建设基本完成,72%的农家书屋达到了国家的最低要求。但地区间差异比较大,经济发达的地区书屋硬件设施一般比较完善,桌椅齐全,最多的有200多套,安装了电脑、彩电和空调,也有贫困地区一些书屋没有达到最低要求。农民对书架、桌椅等配套设施的满意度比较高,但普遍认为后续文献资料的供给不足。57%的农村居民认为书屋面积比较宽敞,61%的农村居民认为书屋书架、桌椅和门窗等设施比较完善。55%的图书管理员认为书越来越少了或者基本没有新的增加,44%的村民认为书的种类偏少,不能满足需要。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在逐渐提升,他们对农业科技类、生活类、少儿类、法律经济类需求量高。后续文献资料供给不够,来源不足,影响了这一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效果。
农家书屋实际上就是一个村级图书馆,它的运行也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业务技能。但调查显示,农家书屋管理状况不容乐观,68%的村民认为书屋管理不专业。村民认为书屋需要改进地方的前三位依次是:保存和更新书籍、加强管理、多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调查显示我国农家书屋的管理员普遍学历不高,初、高中文化者占绝大部分。由于学历较低,其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较全面的图书管理知识和阅读辅导水平。调查中发现有36%的管理员没有参加过相关业务培训和学习。由于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书刊借阅管理及维护等相关知识,一些书屋出现了排放杂乱无序、借还手续不全,图书损失等相关问题。与此同时,值得重视的是,我国书屋管理员工作待遇大部分没有保障,他们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义务的,77%管理员表示没有报酬,有78%的管理员是由村干部兼任的,少量为退休教师、老党员及学生志愿者。通过走访得知,图书管理员对工作满意度不高主要体现在大多为村干部兼职而分身乏术、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付出的劳动得不到体现等。
我国农家书屋平均人流量、借阅量不太大。项目组选取了2015年全年的时间,对全国86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图书借阅情况进行了统计:日均图书借阅量低于10本的占74%,全年借阅人数低于300人的67%。从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书屋人流量、借阅量不是太大,在如何吸引村民来读书、借书方面,还应有更多的举措。如利用自身优势,举办征文比赛、阅读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农家书屋建设与科普讲座、农业技术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结合起来,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实用的劳动操作技能。在调查中发现书屋举办活动时,人流量和借阅量都会明显增加,超过72%的被调查村民希望书屋多举办延伸服务活动。
我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的成效,但也不能忽视农家书屋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相关机制不健全、资金短缺、管理服务创新跟不上等。俗话说:创业难,而守业更难。建设农家书屋不易,管好用好农家书屋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书屋如果缺乏强有力地政策支持保障和科学的指导,将会制约农家书屋这一惠民工程的健康发展。
农家书屋建设主体单一,经费难以充足持续投入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政府主导是农家书屋的建设模式。而按照国家农家书屋建设的最低标准,每个农家书屋需配置1500册以上的图书,再加上书架、阅览桌椅等各种硬件设施的投入,建设好一个农家书屋,国家财政前期投入至少需要2万元。在农家书屋建成运行一段时间后,后续资金保障的问题就浮现出来了。比如湖南省农家书屋的图书、报刊和音像资料的后续补充资金主要由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统一解决,按照每个农家书屋每年补贴1400元的标准进行图书补充配置,由于各市县财政配套的每个农家书屋每年600元资金大部分落实不到位,致使设施的更新、工作人员岗位补贴、书屋的管理和运行维护等方面所需要的资金基本没保障。这些经费国家虽然在农家书屋发展规划中作了简单的要求,但对其资金投资的硬性约束机制、硬件设备在后期的更新及维护没有具体明确,造成书屋的管理和维护所需资金没有充足的来源。部分贫困市县公共文化配套资金落实困难,地方政府把更多地精力放在提高农民收入上,对农家书屋这种精神层面的投入很少,有的地方甚至基本没有。而老百姓自身收入较低,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村级筹资筹劳也很困难。因此,如若农家书屋要创新发展,解决农家书屋的资金来源和保障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管理体制不顺畅,建、管、用脱节,管理主体不明晰,造成责任互相推诿的现象。按照2007年中央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在省级和省级以上要求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配合,而省级以下的地( 市)、县等则由党政组织牵头、新闻出版部门配合。但实际上一些市、县的政府部门没有成立有效的农家书屋建设领导协调机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和推诿,导致农家书屋工程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在走访中,一些地方分管领导虽然表示全力以赴地配合新闻出版部门完成书屋工作,但像工作人员待遇、基本的硬件完善等问题却难以得到解决。一些地方的农家书屋管理和效益的评价责任不明;一些县图书馆表示,虽然上级赋予了县级图书馆在农家书屋业务指导和管理培训方面的职能,但是在没有给予相应的工作经费保障的情况下承担这项工作确实有许多现实困难。因此,参与各方的责、权、利的合理化分配及结构的科学化调整值得关注和思考。
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里面的信息可以推知,目前农家书屋的考核机制,更倾向于考核书屋是否建成、其面积是否达标、里面的硬件设施是否配备齐全、书刊的数量是否合格等“硬指标”,而对管理使用中的“软指标”如服务质量、村民满意度、维护支撑水平、资源更新等有所忽视。而且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多为村干部兼职,有些书屋聘请退休教师、热心村民代为管理,书屋的管理工作只是他们正常工作之外的义务劳动。因为资金缺乏,使得普通农民身份的管理员因为没有报酬或报酬过低,物质激励不够,长期无私奉献导致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而对于村干部身份的兼职管理员,书屋管理工作往往没有纳入其考核体系中,干得好与坏对其都一样,采取考核机制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发展能力等手段措施难以发挥作用。
农民的良好阅读习惯尚未形成是我国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客观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在调查走访中发现,我国大部分农民群众缺乏读书用书、自我提升的意识和动力,他们参与书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也不高。虽然99%的农村居民认为有必要建设农家书屋,但28%的村民认为手机、电脑更方便,22%的居民认为没有借书的需要。这说明农民对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性还没有起码认知。农民若缺乏阅读兴趣,即使政府投入再多,农家书屋也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而且,调查发现我国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其主体能动性远远没有激发出来,许多农民认为农家书屋建设是政府的事、干部的事。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农民的主体作用也就无从发挥。
长久以来,社会忽视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农家书屋是国家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的一项惠民工程。虽然目前农家书屋工程在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农民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文化权益应当得到保障,绝不能因为建设过程中的某些制约与困难,就否定农家书屋的继续发展。只有农家书屋管理服务创新发展了,才能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我们应该正视问题,继续发展它,完善它,让它真正成为惠及亿万民众的工程。
农家书屋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文化德政工程、惠民工程,对巩固农村文化阵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把农家书屋的发展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区、乡镇和创建文明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等相关评价体系。各级政府应增设专门的机构和专门人员,强化对农家书屋建设的领导和监管,建立健全相关行政部门评价机制,将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相关行政部门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参与各方应合理分配责、权、利,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农家书屋管理发展的积极氛围。
建设规划每年将建设资金纳入预算,确保农家书屋基本建设经费包括管理经费和图书资料的补充经费到位,这是稳定之本。同时,还应通过商业经营、社会捐助、企业赞助等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这是保障之源。比如,书屋可以鼓励经营一些与文化、教育、法律等相关的业务与服务,甚至可以与农村发行网点建设、农村校园书店建设、农村物流的收发功能融合,实现以书屋养书屋;或者建立“农家书屋建设基金”,设立农家书屋图书捐赠平台等,鼓励社会捐助。调研组在走访中发现了一些与理发店、小卖部、卫生所等商业活动相融相生的农家书屋,以及一些企业捐助型、名人冠名型的书屋。虽然这些多元化投入的资金没有完全解决农家书屋资金短缺的问题,但如果把这种方式进一步做大做丰富,也许能缓解农家书屋维护、图书更新等长期困扰的问题。
提升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质量,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改进考核方法,建立起包括硬件、服务、质量、态度等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建立文化奖励资金的综合评价体系,把农家书屋配套资金是否到位、开放时间、借阅率、业务培训、开展活动等指标作为奖励资金下拨额度的影响因素。应加大对服务、质量等管理因素的考核权重,比如定期调查村民对书屋管理的满意度,加大对书屋图书借阅率、开放率等指标的考核,考核书屋是否定期开展文化活动,考核管理员是否定期培训等。通过这些动态的指标考评,让基层管理者更好地重视书屋的日常管理,调动基层管理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另外,提升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质量,还需建立起一套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可以尝试根据现有的农家书屋管理队伍人员结构情况,实行不同的奖励办法。比如对于村干部、乡镇文化专干身份的兼职管理者,除了必要的岗位补贴以外,还可以把农家书屋的管理工作纳入到他们的工作考核之中,让书屋管理的好坏直接与管理者的绩效奖励相关联;对于退休教师或热心村民身份的管理者,除付给其应得报酬外,还可以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先进事迹及安排定期经验交流、业务培训等手段,增强其对书屋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此外,在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可以聘任专职农家书屋管理员,给予相应的物质待遇。挑选有一定业务素质、热心公益事业、责任感强的农村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以及文化爱好者等担任管理员,创造条件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干部参与管理农家书屋。
当前的农家书屋建设缺乏必要的资源整合,管好用好书屋需要积极协调整合各方力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家书屋的帮扶作用。比如充分运用新闻媒体机构的作用,利用其影响力,树立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农家书屋管理发展的舆论氛围;探索企业帮扶、委托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县级新华书店、邮政公司等国有企业的管理优势,推动农家书屋管理服务与农村出版物发行市场、农村校园连锁书店、农村乡镇村邮政网点功能的有机结合,利用他们管好用好农家书屋。也可以探索高校图书馆的帮扶作用。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也是综合素质全面、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的群体。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对农家书屋的帮扶,可以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如一对一定点帮扶试点,以示范点带动周边农家书屋;编写适合农家书屋管理员使用的培训教材,开展培训;搭建科技文化下乡新平台等。此外,还可以采取各种举措,如,鼓励专家为农村阅读提供专业指导;支持出版单位与农家书屋“结对子”,推动“三农”出版,助力农村智力扶贫与产业扶贫;引入竞争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活动项目补助、定向资金资助、贷款贴息支持等方式,探索农家书屋管理服务外包文化企业、农家书屋发展基金会和行业协会、志愿者组织等机构的办法和措施,进一步深化农家书屋延伸服务。
激发农民的阅读兴趣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调动农民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农民良好的阅读兴趣:一是加强对阅读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通过自媒体平台、微信、微博、张贴海报、撰写公示栏等措施,让农民形成读书可以增加技能,可以脱贫致富的意识,自觉养成进农家书屋阅读的习惯。二是以特色活动、特色服务为依托,吸引农民来书屋,增加阅读兴趣。比如开展阅读竞赛、读书讨论、征文比赛等活动,引导农民读书,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把农家书屋作为文化志愿者基地、假期大学生实习、中小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场所等,丰富儿童阅读资源,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农家书屋开展科普讲座活动和专业培训活动等。三是探索“数字化书屋”建设。针对农民越来越多的使用手机等信息化产品,凭借公共图书馆所独有的大数据资源,针对农民的需求开发和整合大量信息,为农家书屋提供大量具有知识性、实用性的农业资料,让农民更方便、更快速地阅读。
注释: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07-03/28/content_563831.htm
[2]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EB/OL]. http://www.gapp.gov.cn/news/801/77086.shtml
[3]柏子康,皮胜.“农家书屋”建设可持续性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1(10)
[4]张利洁,魏春玲.从内容配置看“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出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