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馨雨
韩非子人才思想浅析
侯馨雨
《韩非子》一书中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用人思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韩非阐述了人才的重要性,主张选拔人才要有合理的标准和途径。韩非子选拔人才的思想,归纳起来有三条值得注意,即:慎察德行,任用“实用性”人才,一人不兼二官、一官不设二人。
韩非子 选拔 人才
韩非(约公元前280 ~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出身韩国贵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韩非生前著述的大量文章经由后人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流传至今。宋代以前,韩非子被世人称为韩子,后为避免和唐代韩愈混淆,故改称韩非为韩非子。
战国末年,韩国国力衰微,强敌环视。韩非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学说,帮助韩国君主实施改革,以图自强。然而当时的韩王昏庸无道,不能采纳韩非的建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可见韩非在韩国不得志,难以施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心灰意冷的韩非开始专注于著书立说。韩安王五年,秦王嬴政看到了韩非所著的《孤愤》《五蠹》两篇文章,他拍案感叹:“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随即,秦王征召其入秦。此时,在秦国出任丞相的是李斯,他早年和韩非一同师从荀子。韩非的到来让气量小些的李斯感到了威胁,很快,他便向秦王进言:“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听信其谗言将韩非打入大牢,李斯便在韩非入狱期间迅速将韩非毒死,待秦王醒悟而欲赦免韩非时,为时已晚。
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后一位思想大家,他的思想综合了各个学派的人才思想和用人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强调了人才队伍建设是“关系军队建设全局,关系未来战争胜负的大事”。韩非的人才观念作为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得人者昌,用人者兴,育人者远。”管子将人才培养看作是“一树百获”的百年大计,他在《管子·权修》篇里提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在政策制定完成后,干部便是决定因素,因此干部队伍又是人才队伍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要提高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必须要重视军队的人才选拔培养,特别是干部队伍的选拔和培养。
韩非认为,即便是像尧舜那样贤能的人,如果不依靠人才也难以成就一番事业。“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韩非子·功名》)“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韩非子·功名》)“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韩非子·观行》)。与此同时,韩非还认为管理者不应事必躬亲,因为管理者“力不敌众,智不尽物” (《韩非子·八经》),“故吏者,民之‘本’‘纲’者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管理者要做的是充分发挥“吏”的才能,抓“本”抓“纲”,“故圣人治吏不治民”,从而使自己得以从细枝末节的繁杂事务中脱身,专注于统筹谋划的战略性工作。针对管理者是否善于运用人才,韩非将他们分为三个层次:“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韩非子·八经》)。能尽人之智是最高层次。
“人君之所任,非辩智则修洁也。” (《韩非子·八说》)韩非认为,干部选拔最为基本的两个标准便是辩智和修洁。他认为单独辩智或单独修洁都是不能达到标准的。他认为“智士者未必信也”,“以智士之计,处乘势之资而为其私急,则君必欺焉”。(《韩非子·八说》)所谓的辩智之士,一旦被委以重任,难免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满足私欲,贪污腐化,欺君罔上。同样,如果一个人只是修洁之士,“修士者必智,为洁其身、因惑其智……则事必乱矣”(《韩非子·八说》)。修洁之士会因为太过于在乎自己的名声而大搞形式主义,乱弹钢琴,这样的人也会因为其在工作方面的无能而最终耽误大事。“明主者……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韩非子·人主》)如果我们将韩非口中的修洁认为是“德”、辩智认为是“能”的话,那么显然韩非认为“德”“能”这两个选拔标准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考量干部的时候它们是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的。
(一)慎察德行
阳虎去齐走赵,简主问曰:“吾闻子善树人。”虎曰:“臣居鲁,树三人,皆为令尹;及虎抵罪于鲁,皆搜索于虎也。臣居齐,荐三人,一人得近王,一人为县令,一人为候吏;及臣得罪,近王者不见臣,县令者迎臣执缚,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虎不善树人。”主俯而笑曰:“夫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这则故事中,阳虎亲手培植了一批自以为是人才的人,但是,当阳虎遇到危难有求于他们之时,“近王者不见臣,县令者迎臣执缚,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赵简主则将培植人才生动地比喻成“树人”。正确地树立人才就好像“树橘柚”,“食之则甘,嗅之则香”。而树错人就好像“树枳棘”,“成而刺人”,所以“君子慎所树”。除了阳虎树人的故事之外,韩非还举出了历史上其他几个“祸在所爱”的例子:秦始皇身边的赵高,齐桓公身边的竖刁、易牙和开方,莫不是“祸在所爱”的实例。在确定要提拔一个人之前,一定要仔细考量他的品行,千万不要麻痹大意,而“祸在所爱”(《韩非子·备内》)。
那么,如何防范道德品行不端的奸邪之人?生而为人,每个人在内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身处领导岗位的人也是如此。所以,便会有下级极尽谗佞之言,希望得到领导的赏识。 “奸之食上也,取资乎众,籍信乎辩,而以类饰其私。”(《韩非子·八经》)韩非认为,奸人不过是通过依靠人多势众和能言善辩来骗取领导的信任。因此,在选拔人才时要坚决剔除这类人。关于具体做法,韩非认为首先是要保持头脑冷静,用理性的思维去考量一个人的品行,而不要偏信一面之词,依照自己的感情用事。“己喜,则求其所纳;己怒,则察其所构;论于已变之后,以得毁誉公私之征。” (《韩非子·八经》)。在此基础上,则要进一步考察其实际功绩,必要“有道之主听其言,督其用,课其功……故无用之辩不留朝”,“言必有报,说必责用也,故朋党之言不上闻。” (《韩非子·八经》)用现实的功用去辨清虚无的奸佞之言,从而排除道德品质败坏的人。
(二)任用“实用性”人才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在春秋时期,各种战争达448次;到了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222次。韩非子对于影响国家强弱并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概括为“力”。“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韩非子·显学》)韩非认为那是一个靠“力”才能够生存发展的世界,想要在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中获得胜利,必须要靠“力”。正如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所提到的那样,《韩非子》整部书“都是对力的讴歌”。那么,韩非提及的“力”具体指什么呢?“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故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故用于秦者十变而谋希失,用于燕者一变而计希得。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韩非子·五蠹》)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强大的军事实力必定要有殷实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商鞅则更为直接地指出:“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耕战二者,力本。”(《商君书·慎法》)在《韩非子》全书中,“耕”字出现36次,“战”字出现119次,“耕战”一词出现 10 次,充分体现了其务实求真的思想,反映在韩非的人才观念上便是要选拔“实用性”人才。
然而,“实用性”人才并非与生俱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韩非看来实践同样是检验人才的标准。“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官袭节而进,以至大任,智也。”(《韩非子·八经》)韩非主张从基层工作的实践中选拔人才并且要按级别提拔任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任用的人才具备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工作中纸上谈兵的现象发生。如果选拔的人才毫无基层工作经验,不接地气, “不试于屯伯,不关乎州部,故有失政亡国之患”(《韩非子·问田》)。
作为管理者,提拔“实用性”人才还应当做到任人唯贤。然而,和任人唯贤直接对立的便是任人唯亲。“桓公谓管仲曰:‘官少而索者众,寡人忧之。’管仲曰:‘君无听左右之请,因能而受禄,禄功而与官,则莫敢索官。君何患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韩非借助齐桓公和管仲之间的对话指出官爵不是求来的、要来的,而是要依照个人的功绩加以判定,不能依据关系人情而来。“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在焉,从而举之;非在焉,从而罚之。” (《韩非子·说疑》)在接受他人举荐人才时,韩非主张不计个人恩仇,唯才是举,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某个岗位的唯一标准便是此人是否胜任工作。能够胜任便提拔任用,反之则要给举荐的人治罪,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韩非主张任人唯贤。如果为了公事夙兴夜寐的人遭到贬谪,官职的提拔任用都要靠拉关系找后门,在韩非看来这便是导致事业失败的“亡征”。
此外,韩非还非常认同以尧、舜、商汤、武王为代表的古代先王在任用人才方面的做法。“观其所举,或在山林薮泽岩穴之间,或在囹圄缠索之中,或在割烹刍牧饭牛之事。然明主不羞其卑贱也,以其能,为可以明法,便国利民,从而举之。” (《韩非子·说疑》)不管是寄身于深山野林的粗鄙之民,还是获罪下狱的戴罪之身,抑或是烹饪、放牛的雇佣人,只要有才华,韩非都主张提拔任用。这种做法在当时贵族世袭罔替的封建背景之下,实属难能可贵。
(三)一人不兼二官,一官不设二人
“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韩非子·功名》)韩非认为,人臣的忧患在于不能够专注于一项工作而要面对多项复杂的任务,这样就好似让一个人同时右手画圆左手画方,最终二者都难以画好。“使士不兼官,故技长。” (《韩非子·用人》)要想让人才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干,就要保证不兼官,这样既可以促进人才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也保证了工作质量。此外,韩非还提出“欲治其外,官置一人;不使自恣,安得移并”(《韩非子·扬权》)。他认为如果让一个人兼任多个官职,那么就会造成个人权力过大,容易滋生腐败。和一人不兼二官相对应的便是一官不设二人,即使两个人都胜任这个官职,也不要让他们同时出任一职。
“造父御四马,驰骤周旋而恣欲于马。恣欲于马者,擅辔策之制也。然马惊于出彘,而造父不能禁制者,非辔策之严不足也,威分于出彘也。王子于期为驸驾,辔策不用而择欲于马,擅刍水之利也。然马过于圃池而驸驾败者,非刍水之利不足也,德分于圃池也。故王良、造父,天下之善御者也,然而使王良操左革而叱咤之,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马不能行十里,共故也。田连、成窍,天下善鼓琴者也,然而田连鼓上、成窍擑下而不能成曲,亦共故也。夫以王良、造父之巧,共辔而御,不能使马,人主安能与其臣共权以为治?以田连、成窍之巧,共琴而不能成曲。人主又安能与其臣共势以成功乎?”(《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王良和造父二人都是凭借善于驾驭马车而闻名天下的人,但是如果让他们二人共同驾驭一辆马车,那么难以行驶十里路程;田连和成窍二人都是因为善于弹琴而闻名天下的人,但是如果让他们两个人共同弹奏一架琴的话,那么最终也会曲调混乱,难以成曲。韩非借助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他提出的一官不设二人的观点。
重新拾起两千多年前的先人著作,里面的思想依然熠熠生辉。今日的各级管理者若能深刻体会,借鉴其中的精华,对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无疑会大有裨益。
[1]陈秉才译注.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陈奇献.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周亨祥)
A Brief Review of Han Feizi’s Talent Thinking
Hou Xinyu
Han Feizicontains rich management thinking. The human resource utilization thinking is one aspect of the book. In this book, Han Feizi expounded the importance of talents and proposed that the selection of talents should shave reasonable standards and ways. Han Feizi’s thinking concerning the selection of talent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pieces: carefully observing the virtues, selecting the talents with practicability, one post for one post, and one person for one post.
B22
A
2095-9176(2017)03-0043-04
2017-04-18
侯馨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研究生二队学员。
Kew Words:Han Feizi; Selection; Talent